蒿芩清膽湯臨床應用
蒿芩清膽湯源于俞根初《通俗傷寒論》。方由青蒿腦、青子芩、仙半夏、淡竹茹、生枳殼、陳廣皮、赤茯苓、碧玉散所組成,主治外感濕熱之邪,留戀不解。癥見微惡寒而發熱,有汗不解,朝輕暮重,頭重肢倦,胸悶痞滿,口苦口干等。筆者根據謹守病機、異病同治的法則,師古而不泥其方,靈活辨證運用于內科雜病和婦科疾病中,取得滿意療效。現舉數例驗案。
重癥失眠案
女,54歲,干部。主訴心煩、失眠兩年余,長期服用安定以及中成藥朱砂安神丸、養心安神片等,每晚僅僅睡眠1~2小時即醒,醒后難以入眠。為此患者精神極度緊張,輾轉于省市各級醫院,中西藥共用,服藥后仍不能入睡,睡后易醒。2006年5月10日來診,癥見患者形體消瘦,煩躁不安,言心煩、失眠、口苦,晨起尤甚,胸悶食少,絕經三年,現無烘熱汗出,舌質暗,舌苔薄黃而潤,脈弦數。血壓、心電圖、肝功能、腎功能、血糖檢查均未見異常。診斷:失眠。據證分析,當屬膽熱痰阻、痰火擾心。治宜清膽和胃,化痰祛瘀以安神。遂投蒿芩清膽湯加減,藥用:青蒿10g,黃芩10g,半夏10g,枳殼10g,竹茹10g,滑石20g,甘草6g,茯苓10g,陳皮10g,青黛6g,石菖蒲10g,郁金10g,遠志10g,當歸10g,紅花12g。水煎服,日1劑。首進三劑,心煩減輕,睡眠較前好,每晚能入睡3~5小時,食欲增,舌質暗,舌苔薄黃,脈弦。原方加生龍骨30g,煅牡蠣30g,再服7劑,睡眠正常,余證悉除。
乳腺小葉增生案
女,50歲,農民,2006年5月9日初診。患者因惱怒刺激,感胸悶,乳房不適,自服木香順氣丸效不顯,近10天乳房脹痛甚,拒按,胸悶脅痛,心煩易怒,心悸汗出。月經周期40~50天,經期5~7天,末次月經2006年4月16日,量中等,色紫紅,有血塊,舌質暗,舌苔薄膩,脈弦。乳房超聲檢查:雙側乳腺小葉增生;心電圖正常。診斷:乳癖。分析此屬木郁土壅,郁熱生痰,痰熱互結于手足少陽。治宜清透分消痰熱,疏肝理氣活血。投蒿芩清膽湯加郁金10g,青皮10g,當歸10g,紅花12g。水煎服,日1劑。首進5劑,諸癥消失。但停藥2天后又因情志刺激而發作脅痛、胸悶、背脹,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膩,脈弦細,上方去青皮,加檳榔10g,石菖蒲10g,繼服6劑,諸癥悉除,隨訪3月未復發。
慢性附件炎案
女,35歲,工人。患者因帶下量多,右側腹股溝處疼痛,于2005年12月20日在某院經檢查診斷為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給予頭孢三嗪和替硝唑靜脈點滴3天后,又口服羥氨芐青霉素、左氧氟沙星4天,腹痛有所減輕,仍感右側腹股溝處隱痛,末次月經2005年12年21日,量中等,色紫紅,10天未凈,于2005年12月30日邀診。述食欲差,口中無味,失眠,大便干,舌質暗,舌苔白膩,脈弦。辨證屬濕熱留注肝膽之經,影響氣機升降出入而致濕熱互結、氣滯血瘀,方用蒿芩清膽湯加厚樸10g、檳榔10g、薏苡仁15g、當歸10g、益母草炭15g。水煎服,日1劑,并三七粉6g沖服。首進3劑,諸癥減輕,月經干凈,大便調,睡眠好,舌苔薄白,脈弦。婦科檢查正常;遂上方去厚樸、檳榔、薏苡仁,繼服3劑,諸癥悉除而愈。 面部痤瘡、黃褐斑案
女,33歲,銀行職員。患面部痤瘡、黃褐斑2年,服用維胺酯片、外用擦劑(藥物不詳)后痤瘡略減,但停藥后復加重,于2007年1月10日來診。癥見患者面部痤瘡較多,黃褐斑成片,自述月經周期25~26天,經期5天,每在經間期陰道少量出血。末次月經2007年1月10日,月經量少,色紫暗質稠。現兩脅脹滿而疼,舌質暗,舌苔黃膩,脈弦。診斷:①痤瘡;②黃褐斑;③月經過少;④經間期出血。辨證屬濕熱蘊結,氣滯血瘀。方用蒿芩清膽湯加當歸10g、桃仁10g、白花蛇舌草15g、連翹20g。首進6劑,痤瘡減輕,月經量較前增多,行經6天而凈,脅痛消失,舌質暗,舌苔薄黃,脈弦。效不更方,繼服6劑,2007年1月23日再診,痤瘡明顯減輕,無其他不適,舌脈同前。據證分析,痰濕已去,膽已平和,胃有余熱,治宜清熱涼血,化瘀散結。自擬消痤飲,藥用:茵陳15g,石膏30g,金銀花15g,連翹15g,紫花地丁10g,玄參10g,當歸10g,桃仁10g,三棱10g,紅花12g,夏枯草10g,赤芍10g,浙貝母10g,蒲公英15g,黃芪15g。水煎服,日1劑。首進7劑后復診,患者面部痤瘡僅見一二處,色暗紅,舌質暗,舌苔薄白,脈弦。效不更方,繼服7劑,面部痤瘡完全消失,黃褐斑明顯減少。2007年2月8日月經來潮后來診,月經色紫紅,量中等無血塊,無腰腹痛諸癥。改服中成藥紅花逍遙膠囊3粒,連翹敗毒丸6g,均日3次。2007年4月20日再診時面部黃褐斑已基本消失。
按 蒿芩清膽湯為俞根初為濕熱郁阻少陽所立方。何秀山曰:“手足少陽,合為一經,其氣化,一寄于膽中,以化水谷,一發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濕遏熱郁,則三焦之氣機不暢,膽中相火乃熾,……膽火熾,必犯胃而液郁為痰。”膽中熱盛,必犯胃,犯胃導致胃的降濁功能異常,液郁為痰,即木郁土壅,脾胃不能正常運化,形成痰、濕、熱,痰、濕、熱阻滯氣機,導致手足少陽氣機不利,即土壅木郁。筆者臨床觀察體會認為,濕熱不論外感、或內生,都會影響少陽氣機之升降出入,使濕、熱、痰郁阻少陽,治療必須清透少陽,分消痰濕。蒿芩清膽湯方中青蒿苦寒芳香,輕揚宣透,黃芩苦寒清熱燥濕,兩藥為伍,清透少陽濕熱;半夏、陳皮、枳殼、竹茹,辛溫苦寒,辛開苦降,分消走泄。正如醫圣張仲景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茯苓、碧玉散使濕熱痰從小便而去,使痰濕有出路。以上四案雖見證大異,而病機則同,即痰、濕、熱郁阻少陽膽、三焦,木郁土壅,胃失和降。濕去痰消,熱無以留,膽中正之官安和,上癥悉除。只要詳審病因,辨證無誤,則本方對多種疾病,誠有藥到病除之佳效。(程瑛 胡浩 淄博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