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華醫學會統計表明:全球每年胃癌有93.4萬新發病例,有42%(近40 萬)的新發病例數在我國。2009 年,中國胃癌發病率男性為每10 萬人37例,女性為每10萬人17例。我國每年新發胃癌患者達40 萬人,死亡人數為30 萬人,胃癌將是中國的第三大常見腫瘤。胃癌在我國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約每2~3 分鐘就有1 名中國人死于胃癌。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患胃癌的風險倍增
研究人員對1000 多名中年男性進行了為期14年的跟蹤調查。調查期間,共有68人被確診為胃癌。研究人員在排除其他影響胃癌發病的因素后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患胃癌的風險是未受感染者的2.7倍,吸煙者的患病風險是不吸煙者的1.8 倍。有關專家指出,共餐、不注意飲食衛生和規律,都會增加感染這類細菌的幾率,使得胃癌高發?,F代人生活不規律,共餐時又多喜好熏烤、味重、辛辣等食物,同時吸煙、喝酒,這些都是胃癌的罪魁禍首。年齡超過40歲,尤其有煙酒嗜好、經常吃腌制食物者,或有胃息肉以及做過胃部手術的人,都應該定期體檢,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
多數胃癌患者主要就靠非手術的療法
如今對胃癌的治療包括手術、化療、放療、生物治療和中藥治療,概括起來講就是多學科的規范化治療和綜合性治療。其中手術是最主要的,也是首要治療方式,特別是對于早期胃癌,手術是根治的唯一方法。早中期胃癌能夠手術的,符合手術條件的,都推薦病人去做手術;對晚期胃癌,特別是有了轉移,根治性手術切除不掉的,可以做一些姑息手術,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國發現的胃癌2/3 屬于晚期胃癌,不能做根治性的手術,只有不足1/3 的人能夠做手術,而這1/3的人也不是純粹的早期胃癌,純粹的早期胃癌發現率是比較低的。做完手術以后有一大部分人需要做綜合的治療,比如術后化療、中醫治療、生物治療或者放療,只有極少數病人可以單純手術后進行觀察。對于2/3的晚期病人,主要就靠非手術的療法。
化療是化學藥物治療的簡稱,很多老百姓聽到后很恐懼,其實大可不必,我們感冒吃的感冒膠囊,打針用的青霉素,這些都不是天然的,大部分是化學合成的,也屬于化學藥物。胃癌術前化療可以使腫瘤發生后受到首次打擊和殺滅,使腫瘤體積縮小,從而提高手術切除率。目前胃癌術前化療治療方式在國際上已經得到認可,可以在國內進行廣泛研究。據了解,我國胃癌一旦確診,基本上多為進展期胃癌。手術切除是目前唯一可以根治胃癌的手段,但限于病變較早的早期胃癌患者。因此,提高手術切除率是改善胃癌患者生存情況的切實措施。胃癌術前化療又稱胃癌新輔助化療,其優勢在于使腫瘤體積縮小,同時可以減少腫瘤與周圍組織的粘連;可以使游離的癌細胞受到殺傷,使其生物活性受到抑制,不易種植繁衍,能夠切實提高手術切除率,有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可能。
胃癌手術后,患者應控制好飲食量
胃癌患者胃大部分或全胃切除后,既應注意營養的補充,同時還必須結合患者自身對飲食耐受情況及胃容量來調整進食量及種類。一般情況下,患者應遵循以下原則:
1.少吃多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進食時間規律,定時定量進餐,堅持少食多餐,以每天5~6 餐為宜。主食與配菜應選軟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千萬不可暴飲暴食。
2.多吃軟食及魚肉:術后初期應按照水分、流食、半流、軟食、普食順序進食。流質飲食以米湯、蛋湯、菜湯、藕粉為宜,應避免會誘使腸脹氣的食物。半流質飲食應選擇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新鮮易消化的食物。動物性蛋白最好的來源是魚類,因為魚類不僅蛋白質含量豐富,氨基酸的組成與相互之間的比值都與人體相近,魚蛋白的利用率可達96% ,魚的脂肪含不飽和脂肪酸較高,且易為人體消化吸收,所以我們鼓勵多食魚類,如黃花魚、鯽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