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年輕人建議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鍛煉身體,運動前需要有熱身,運動時注意保護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鍛煉不能過度
一位很胖的朋友,在去醫院檢查膝關節疾病的時候,醫生告訴他:“你需要多鍛煉下身體,減減肥。”朋友很委屈的說:“我經常鍛煉身體,平時我選擇跑步,周末沒有事的時候,經常到郊區爬山。聽說爬樓梯特減肥,我們家住在11樓,我現在為了減肥每天都是趴樓梯上下樓,結果膝關節現在特別的疼,膝蓋彎曲狀態下就疼痛,下蹲都困難,沒想到運動不當反致傷。”
其實,在我們國家超過四分之一的骨關節炎患者存在肥胖問題,對于肥胖者來說,如果鍛煉方法不對,針對性不強,“鍛煉”反到成了損害身體。體育鍛煉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體內多余的脂肪、減輕體重的同時,還要避免運動時引起的各種關節損傷。攀爬樓梯、登山一類的運動不宜選擇肥胖者,我們可以選擇游泳、騎車一類的運動,但運動強度不可過大,運動方式不要過于劇烈。可以通過增加運動頻度和延長運動時間來增加身體的熱能消耗,從而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對于運動引起的關節損傷和局部疼痛,我們可以選擇奇正消痛貼這樣的藥物來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生命在于運動”,但鍛煉時需要注意適當與適量。適當主要是指在運動鍛煉方式的選擇上要有針對性和實用性;而適量要根據自身當前的身體狀況量力而行,在運動量、運動時間以及運動強度上選擇上要符合自身的當前狀況。
運動要循序漸進
要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逐步達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量,貪多求快有可能傷害身體。
體質差、年齡大的人群:建議選擇節奏較慢的運動,比如太極拳,慢跑、快走等有氧運動,運動時間持續30分鐘為宜,脈搏維持在120次/分左右,運動時達到“四個微”(氣微喘、面微紅、心微快、汗微出)即是恰到好處。
年輕人建議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鍛煉身體,喜歡的運動活動起來時容易使身心產生愉悅感,不僅僅是身體的鍛煉,對心理情緒也是個很好的鍛煉。運動前需要有熱身,運動時注意保護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鍛煉不能過度,在沒有熱身就開始做劇烈活動容易出現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損傷,當身體已經出現疲累、喘促時,建議減緩運動強度。另外,最好備有應急藥品,比如奇正消痛貼等。
運動適度 科學健身
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周鍛煉的次數與鍛煉的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一次適量的運動后,對肌肉和全身各器官系統的健身效果,可以保持幾個小時到幾天。
所以,最合適的運動頻度應該這樣掌握:即在前一次鍛煉的效果尚未消失之前,進行第二次運動。這樣,每次鍛煉的健身效果逐漸積累,就能夠達到提高體能、增進健康的目的。否則,每次運動之間的間隔時間過長,破壞了運動訓練的連續性,就難以取得應有的健身效果,還容易在每次運動后產生肌肉酸痛、疲勞及運動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