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有抑郁癥史的女性、缺少伴侶關懷的女性、有過早產兒或病嬰的女性或兒時喪母的女性更容易患上產后抑郁癥,有些新爸爸甚至也會患上產后抑郁癥。為什么產后抑郁如此偏愛他們?
并非產后才得
6年前,紐約的內西被診斷出患輕度抑郁。醫生為她開了少量百憂解來緩解病癥。6年后,33歲的內西懷孕了,在婦科醫生的建議下,她停止了服用抗抑郁藥。在孕期的頭兩個月里,一切進展順利。而到了大概第六個月時,她開始變得驚慌失措,很快,這種間歇性的焦慮演變成極度的失望情緒。她整天都不想下床,不愿意見人,一直不停地哭,吃東西也不正常,甚至還對生小寶寶有了其他打算。鑒于這種痛苦癥狀,助產醫師建議內西去看心理醫生,得到的診斷結論是要繼續服用抗抑郁劑。服藥后,內西的病癥得到了緩解,但她在整個懷孕期間仍時時產生悲觀情緒。兒子出生兩周后,她從一開始升級當媽媽的歡喜開心,演變成了持續四個月的產后抑郁。她母親不得不過來幫助照看外孫。
像內西這樣的病例并不是個案。心理醫生說,很多患產后憂郁的女性在懷孕期間甚至更早的階段就已經有了憂郁癥狀。美國疾病防控中心2007年做的一項研究發現,4400名孕婦中有457人在產后出現了抑郁現象,她們中有近一半在產前就患上抑郁,有的是在懷孕期間,有的是在懷孕前九個月。
而一旦確診后,是否用藥物治療抑郁還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關于在懷孕期間大量使用包括抗抑郁劑在內的藥物,能被證明安全的數據還非常少。但專家認為,像內西那樣有慢性情緒障礙病史的抑郁癥高危孕婦,抗抑郁劑治療可能就是必需的,這類病癥不予治療的風險是未知的,而且可能比服藥給人體帶來的危害要多。
還有專家認為,對這些患者的治療應該轉向特定的壓力因素以及導致她們情緒障礙的因素。這可能是來自病人生活的環境,也可能有遺傳原因,或者孕婦本人有抑郁病史……他們一般把抑郁看成是有多種病因的疾病,并針對不同病人的情況,結合心理療法、瑜伽、鍛煉和病友交流等綜合手段治療,當然,必要時還需服藥。
而在很多時候,孕婦的健康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家庭和愛人的支持。而專家也有必要對患者的家人進行指導,讓他們知道發生的狀況是很重要的。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他們都不知道怎樣才能對患者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