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我國死亡率排名前五位的腫瘤分別為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結腸癌,其中4個腫瘤發生在消化系統。如何才能做好消化系腫瘤的防治工作?
7月3-5日,2015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內鏡國際論壇上在廣州召開。廣東省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科主任劉思德在論壇后接受39健康網采訪時指出,消化系腫瘤若能早期發現并干預治療,治療比較簡單,治愈率高達90%以上,所以防治消化系腫瘤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實現早診早治。
控制好消化系腫瘤 主要靠早期發現
劉思德明確指出,要控制好胃癌、食道癌、結腸癌,主要靠胃腸鏡早期發現。目前,腫瘤標志物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真正有意義的腫瘤標志物太少,僅有肝癌的AFP;第二是腫瘤引起的異常點太多,一個腫瘤可能會引起上千個基因的變化,無法判斷哪一個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標志物。通過腫瘤標志物預防、預測消化系腫瘤的發生目前仍比較困難。
此外,胰腺癌、膽管癌雖然沒排在前五位,但發病率也不低,“預防方面目前沒有太好的辦法,能做到的就是盡量控制好癌前病變,并在早期階段發現腫瘤,”劉思德舉例說到,比如膽囊息肉1cm以上有癌變風險,超過1cm就要及時干預切除。
廣東大腸癌高發 篩查要重視風險評估
人體胃腸道的大腸足有1.5m,每一段都有可能發生與癌癥相關的病變,比如大腸息肉。劉思德指出,大腸息肉與其他部位的息肉不同,若不及時處理,放任發展,幾乎都會癌變,隨著時間的延長,癌變的幾率也會越來越高。他建議,患者發現大腸息肉后,要盡快切除,如果大腸息肉患者確保發現發現后就及時切除,大腸癌的風險幾乎為0。
我國大腸癌有三大高發區,即江浙、廣東、北京。三個地區大腸癌高發與其經濟水平高,高蛋白食物攝入過多有關。據了解,廣東省廣州市的大腸癌發病率為36/10萬,預計每年新發2997例大腸癌,所以廣州市2015年正式開展了大腸癌篩查,實現早診早治。
劉思德指出,篩查大腸癌最好的辦法是做腸鏡,可惜全市范圍內篩查任務量太大,無法實現篩查者都做腸鏡,所以讓篩查對象先做糞便潛血檢查,有異常再建議患者做腸鏡,“如果風險評估過高,無需糞便潛血檢查直接做腸鏡。”
哪些人大腸癌風險高呢?比如有大腸癌的家族史、年齡45歲以上、有腸息肉病史、炎癥性腸病久治不愈等,這些危險因素被分成三類做成問卷,每個篩查對象都需要做風險評估。據了解,2015年廣州市大腸癌篩查對象是60-74歲人群,2016年是55-60歲人群,2017年篩查50-55歲人群。
廣東胃癌早期發現率低 三類人容易被胃癌盯上
據了解,廣東省胃癌發病率并不算高,2012年下降到11/10萬,每年新發1880例胃癌。然而,廣東省胃癌的早期檢測率卻不到6%,2014年全廣東省早期檢測做得最好的醫院檢測率才21%。劉思德指出,日本胃癌發病率全世界第一,但人均壽命依然很長,正是由于早期發現率高達70%,極大地延長了患者壽命,所以要控制好胃癌,必須提高醫生對早癌病變的認識能力,提高早期胃癌的早診早治水平。
由于早期胃癌往往沒有任何癥狀病,所以以下三類人群即使沒有胃痛等問題,也要定期去篩查胃癌。
①年齡40歲以上者。“年齡是胃癌的第一風險,40歲以上人群至少每年做一次胃鏡,醫生根據胃的情況評估將來有無早癌風險。”劉思德提醒道。
②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者。劉思德指出,廣州HP感染超過40%,如果將HP感染降到20%以下,胃癌發生率會下降一半以上;
③萎縮性胃炎者。
四種情況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需根除
我國許多地區HP感染情況都比較高,但是過度治療的情況也十分泛濫。到底HP感染需不需要根除?劉思德指出,HP是否需要根除要根據醫生來判斷,一般來說以下四類人群最好做到根除。①有胃癌家族史;②有萎縮性胃炎、胃息肉等癌前病變和癌前疾病;③有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MALT淋巴瘤、淋巴細胞性胃炎等HP相關疾病;④病人心理焦慮引發相關癥狀。
據了解,今年年初南方醫院牽頭做了廣東省胃鏡早癌精查項目,目前已有60多家省內三甲醫院參與,通過組建廣東省早癌內鏡診治青年醫師聯盟,培訓青年內鏡醫師的早癌診治能力,提升廣東省早癌內鏡診治水平。劉思德指出,希望通過胃鏡精查項目,每年可多發現500例早期胃癌患者,多挽救500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