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系統包括經、絡二脈,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中的督、任二脈合稱為十四經脈,它與經穴按摩治療疾病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1)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體部分,所以又稱為十二正經。十二經脈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互為表里;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互為表里;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互為表里;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互為表里;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互為表里;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互為表里。臨床按摩治療中,要取疾病所在經絡和互為表里的經脈上的穴位進行按摩經穴治療。
十二經脈的命名,是根據經脈起止點所在手或足而分為手、足;根據經脈循行四肢內側為陰經,外側為陽經,以及經脈所屬的內臟,分為陰陽、臟腑,其中陰陽又分為三陰三陽,即太陰、少陰、厥陰和太陽、少陽、陽明。因此,十二經脈的全稱,是由手或足、陰和陽、臟或腑組成。例如,由胸至手,循行于上肢內側,屬于肺的經脈,稱為手太陰肺經。陰陽可用以說明經脈之相互表里,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系。例如,肺與大腸是互為表里的臟腑,而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是互為表里經脈,肺經行于上肢的內側,是陰經;大腸經行于上肢的外側,是陽經。肺經則歸屬肺臟,并以經脈分支與其互為表里的大腸(腑)相聯絡,簡稱為“屬肺絡大腸”。而大腸經則歸屬于大腸,并借助于經脈分支與肺經相聯絡,簡稱為“屬大腸絡肺”。十二經脈皆有這種“屬臟絡腑”,或“屬腑絡臟”的關系。
十二經脈的三陰三陽,還包涵陰陽之氣的盛衰程度。陽氣(陰氣)初生叫少陽(少陰),陽氣(陰氣)旺盛叫太陽(太陰),介于少陰、太陰兩陰之間的叫厥陰,陽氣最旺盛的叫陽明。三陰三陽的表里匹配關系是,陽明與太陰互為表里,太陽與少陰互為表里,少陽與厥陰互為表里。
三陽經分布于肢體的外側,陽明在前,太陽在后,少陽居中。三陰經分布于肢體的內側,太陰在前,少陰在后,厥陰居中。
綜上所述,十二經脈中的足三陰經、手三陰經在體內皆有屬臟絡腑的關系,而足三陽和手三陽經在體內皆屬腑絡臟。此外,十二經脈在四肢的肘膝以下和頭面部又都有相連的分支或通過絡脈相通,而形成一個密布于周身的網絡體系。中醫的“臟”是指五臟(心、肺、脾、肝、腎),“腑”是指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2)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溝通和連接十二經脈的較大的支脈,共有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和陽維脈八條。因為其循行路徑與十二經脈不同,并與臟腑沒有直接的絡屬關系,故稱奇經八脈。
(3)十五絡脈
十五絡脈是從經脈分出來的斜行的支脈,即十二絡脈(每條經都有一條絡脈)加上任、督二脈的絡脈和脾的一條大絡,共十五條,它是所有絡脈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