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問診
1、        問診的一般內容
A.        一般情況:姓名、年齡、性別、婚否等。
B.        生活史(習慣):生活經歷、飲食嗜好、勞逸起居等。
C.        家族史:傳染病、遺傳病。
D.        既往史:既往健康情況和曾患過的主要疾病。如素體肝陽上亢者,易中風;患有癲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而復發。(問小兒:預防接種、傳染病及傳染病接觸史。)
E.        起病
F.        十 問 歌》(明 ? 張景岳)
G.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H.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I.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J.        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K.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從起病到此次就診時疾病發生、發展及治療的全過程(病變過程、診治過程、現在癥狀)。
L.
2、        現在癥狀(9):寒熱、汗、疼痛、頭身脘腹、耳目、飲食口味、睡眠、二便、婦女。
A.        問寒熱
①惡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覺,雖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發熱:病人體溫升高或體溫正常,全身或局部有發熱的感覺。
③但寒不熱:病人但感畏寒而無發熱。特點:病人常自覺怕冷,但加衣近火可緩。
④但熱不寒:病人但感發熱而無怕冷感覺。見于里熱證。
名稱        表現類型        臨床意義
惡寒發熱
(外感表證)        惡寒重,發熱輕        外感寒邪
發熱重,惡寒輕        外感熱邪
發熱輕,惡風自汗        太陽中風證
但寒不熱
(里寒)        久病體弱畏寒,脈沉遲無力(沉主里,遲主寒)        虛寒,久病陽氣虛衰
新病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劇烈,脈沉遲有力        實寒,寒邪直接侵入體內,損傷臟腑或其他局部陽氣
但熱不寒
【按癥狀分】        壯熱:高熱持續不退(>39度),滿面通紅、口渴飲冷、大汗出,脈洪大        里實熱,傷寒陽明經和溫病氣分階段
潮熱:病人發熱定時,有規律,如潮汐
陽明潮熱:熱勢較高,日晡(申時)熱甚,兼腹脹便秘        陽明腑實證
濕溫潮熱:身熱不揚,午后熱甚,兼頭身困重        濕溫病(濕邪粘膩,實遏熱伏)
陰虛潮熱:午后或入夜低熱[1],有熱自骨內向外透發,兼顴紅、盜汗(骨蒸潮熱)。
*發熱以夜間為主——溫病熱入營分,耗傷營陰。        陰虛證
微熱:輕度發熱,熱勢較低,37~38度        內傷病和溫熱病后期
但熱不寒
【按病機分】        陰虛發熱:見陰虛潮熱。
氣虛發熱:長期微熱,煩勞則甚,或高熱不退,兼少氣自汗、倦怠乏力        脾氣虛損
小兒夏季熱(血虛發熱):夏季長期發熱不已,兼煩躁、口渴、無汗、多尿,至秋涼不治自愈;
*血虛發熱:時有低熱,兼面白、頭暈、舌淡、脈細。        氣陰兩虛發熱
寒熱往來
(半表半里)        少陽病:惡寒與發熱交替,無定時,兼口苦、咽干、目眩、胸脅苦滿、不欲飲食、脈弦。        邪正交爭于半表半里之間,邪勝則惡寒,正勝則發熱
瘧疾:寒栗鼓頷與壯熱交替發作,發有定時,兼頭痛劇烈、口渴、多汗。        瘧邪潛于膜原,內入與陰爭則惡寒,外出與陽爭則發熱。
[1]午后夜間發熱,亦可見瘀血積久郁熱化熱。
B.        問汗:陽氣蒸化津液,從玄府出于體表者。里證有汗——陽氣虛,陰虛,里實熱,                     亡陰、亡陽;里證無汗——陽虛或津血虧虛。【七版】
名稱        分型        產生機制        臨床意義
表 證 辨 汗        無汗(惡寒重、發熱輕、頭項強痛、脈浮緊)        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寒邪收斂束表,腠理玄府閉塞        外感寒邪——表寒(實)證
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緩)        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風邪襲表,腠理玄府開張,津液外泄        太陽中風——表虛證
有汗(發熱重、惡寒輕頭咽痛、脈浮數)        熱為陽邪,其性升散,熱邪襲表,使腠理開,津液外泄        外感熱邪——表熱證
名稱        分型        表現        臨床意義
里   證   辨   汗        自汗        日間出汗,活動尤甚,兼畏寒神疲乏力        陽虛,亦可見氣虛
盜汗        睡時汗出,醒則汗止,兼潮熱、顴紅等證        陰虛,或氣陰兩虛
大汗:汗量多,津液大泄        虛——冷汗淋漓,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亡陽,重病、危證
實——蒸蒸發熱,汗出不已,面赤、口渴飲冷、脈洪大        實熱,表邪入里化熱或風熱內傳,里熱亢盛
*亡陰——汗熱而黏如油,躁擾煩渴,脈細疾數
戰汗:多屬邪盛正餒,邪伏不去        先惡寒戰栗,表情痛苦,幾經掙扎,繼而汗出        傷寒病邪正相爭劇烈之時,病情轉折點
汗出后熱退脈緩        邪去正安,疾病好轉
汗出后仍發高熱,脈來急疾        邪盛正衰,病情惡化
黃汗:歷節病,歷節關節腫大部位溢出黃水        汗出沾衣,色如黃柏汁        濕熱
局  部  辨  汗        頭汗(但頭汗出):僅頭部或頭頸部出汗多        頭面汗多,兼面赤、心煩、口渴、舌尖紅、苔薄黃,脈數        上焦邪熱循陽經上蒸頭面
頭面汗多,兼頭身困重、身熱不揚、脘悶、苔黃膩        中焦濕熱循陽經上蒸頭面,見于濕溫病
重危病人額部汗出如油,兼四肢厥冷,氣喘脈微        病危,精氣衰竭、陰陽離絕、虛陽上越、津隨陽泄
半身汗        僅半側身體有汗,或左或右,或為下半身        患側(無汗一側)經絡阻閉,氣血運行不周所致。可見于中風、痿證、截癱
手足心汗        病人手足心出汗較多        ①脾胃有病,運化失常,津液旁達于四肢;
②陽明燥熱內結。
陰汗        外生殖器及外陰周圍汗出        下焦濕熱
C.        問疼痛
名稱        表現        臨床意義
脹痛        疼痛兼有脹感        氣滯
*但頭目脹痛        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
刺痛        痛如針刺        瘀血
走竄痛        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竄攻沖作痛        氣滯、氣痹
胸脅脘腹        氣滯
四肢關節        痹病,風邪偏勝
固定痛        疼痛固定不移        瘀血、癰痛、著痹
胸脅脘腹        瘀血
四肢關節        寒濕、濕熱,或熱壅血瘀
冷痛        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常見腰脊、脘腹、四肢關節        寒邪,或陽虛
灼痛        疼痛有灼熱感而喜冷        火熱實證,或陰虛火旺
絞痛        痛式劇烈,如刀絞割        有形實邪阻閉氣機,或寒邪凝滯氣機
隱痛        疼痛不劇烈,尚可忍耐,綿綿不休
(頭、胸脘、腹)        陽氣、精血虧虛
重痛        疼痛兼有沉重感(頭、四肢、腰及全身)        濕邪
*頭重痛(頭重如裹)        濕邪,亦可見肝陽上亢,氣血上壅
痠痛        疼痛兼有酸軟感        濕邪,或腎虛骨髓失養
掣痛
(引痛、徹痛)        抽掣牽引作痛,由一處連及他出        筋脈失養,或筋脈阻滯不通
空痛        疼痛兼有空虛感(頭、小腹)        氣血虧虛,陰精不足
D.        問頭身
(1)        頭部: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腦為髓海;腎主骨生髓,髓聚而為腦。
【頭痛】
a.        部位
①前額部連眉棱骨痛——陽明經頭痛(面、額);
②側頭部,痛在兩側太陽穴附近為甚——少陽經頭痛;
③后頭部連項痛——太陽經頭痛(頭頂、后頭、面頰);
④巔頂痛——厥陰經頭痛;
⑤頭痛連齒——(足)少陰經頭痛;*
⑥頭痛暈沉,腹瀉自汗——太陰脾經頭痛。*
b.        性質
I、        實證:發病急、病程短、頭痛較劇、痛無休止——外感。
①風寒頭痛:頭痛連項,遇風加重(與中內聯系記憶);
②風熱頭痛:頭痛怕熱、面紅目赤;
③風濕頭痛:頭痛如裹、肢體困重(羌活)。
II、        虛證:發病慢、病程長、頭痛較緩、時痛時止——內傷。
①氣虛頭痛:頭痛綿綿、過勞則甚;
②血虛頭痛:頭痛眩暈、面色蒼白;
③腎虛頭痛:頭腦空痛、腰膝酸軟。
【頭暈】病人自覺頭部眩暈,輕者閉目自止,重者視物旋轉、不能站立。
①病人頭暈脹痛,兼見面赤耳鳴,口苦咽干——肝陽上亢;
②頭暈昏沉,兼胸悶嘔惡痰——痰濕內阻;
③頭暈眼花,過勞或突然起立則甚,兼面白舌淡、心悸失眠——氣血兩虧;
④頭暈耳鳴、遺精健忘、腰膝酸軟——腎精虧虛。
(2)        周身:周身、四肢為十二經脈循行之處,臟腑氣血所榮;又脾主肌肉、四肢,腰為腎之府。
【身痛】多見于外感風寒、風濕之邪的表證。*
①若外感暑濕疫毒,面赤發斑,身痛如被杖打——陽毒,濕熱疫毒阻滯氣血;
②若久病臥床不起而周身疼痛——營血不足、氣血不和。
【身重】頭身困重,兼見脘悶苔膩、納呆便溏——濕邪。
若身重嗜臥、少氣懶言、倦怠乏力——脾氣虧虛。
【四肢痛】四肢關節疼痛,多見痹癥——外感風寒濕邪。
①行痹:關節游走竄痛——風邪;
②痛痹:疼痛劇烈——寒邪;
③著痹:痛處沉重不移——濕邪;
④熱痹:四肢關節紅腫疼痛,或小腿部兼見結節紅斑。
【腰痛】(3個)
①腎虛腰痛:綿綿作痛,痠軟無力——腎精虧損;
②寒濕腰痛:腰部冷痛沉重,陰雨天加劇;
③瘀血腰痛:腰部痛如針刺,痛處固定不移、拒按,不能轉側俯仰。
E.        問胸脅脘腹
(1)        問胸部
【胸痛】
名稱        表現        意義
胸痹        胸痛憋悶、痛引肩臂        胸陽不振,痰濁內阻,或氣虛血瘀(寒凝)
真心痛        胸背徹痛劇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節        心脈急驟閉塞不通
肺實熱證        胸痛、壯熱面赤、喘促鼻煽        外感風熱犯肺,肺失宣肅
肺癆        胸痛、潮熱盜汗、咳痰帶血        肺陰虛證,陰虛化燥生熱,虛火灼傷肺絡
痰濕犯肺        胸悶咳喘、痰白量多        脾虛聚濕生痰,痰濁上犯
肺癰        胸痛身熱、咳吐膿血痰、味腥臭        熱毒蘊肺,氣血瘀結,肉腐成膿
氣滯        胸脹痛走竄、太息易怒        情志郁結不舒,胸中氣機不利
血瘀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跌撲外傷,瘀血阻滯胸部脈絡
【胸悶】(4個)
①胸悶咳喘,痰多量多——痰濕犯肺,因脾虛聚濕生痰;
②胸悶心悸氣短——心氣虛,或心陽不足;
③胸悶壯熱,鼻翼煽動——熱邪,或痰熱壅肺;
④胸悶氣喘,畏寒肢冷——寒邪客肺。
【痞滿】胸滿而不痛。(4個)
①寒痞:胸滿而不痛,兼胸冷、咳吐涎沫、脈遲;
②熱痞:煩渴、脈數;
③虛痞:少氣,呼吸不暢,脈弱,喜太息;
④痰痞:咯痰多,脈滑。
【脅痛】
①脅脹痛,太息易怒——肝氣郁結,情志不暢;
②脅肋灼痛、面紅目赤——肝火郁滯,火灼脅部脈絡;
③脅肋脹痛、身目發黃——肝膽濕熱蘊結,黃疸病;
④脅部刺痛、固定不移——跌撲坐閃,瘀血阻滯,經絡不暢;
⑤脅痛,患側脅間飽滿,咳唾引痛:懸飲(飲邪停留于胸脅);
⑥傷寒胸脅苦滿,往來寒熱——少陽證。
【心悸】驚悸,怔忡。
(2)        問胃脘部
【胃痛】(6個,氣、血、陰、陽、寒、熱)
①寒邪犯胃:胃脘冷痛劇烈、得熱痛減;
②胃火熾盛:胃脘灼熱疼痛、消谷善饑、口臭便秘;
③胃腑氣滯:胃脘脹痛、噯氣、郁怒則痛甚——氣郁不舒、肝氣犯胃;
④胃腑血瘀:胃脘刺痛、痛有定處——瘀血內停,胃腑脈絡阻滯;
⑤胃陽虛:胃脘隱痛、喜暖喜按、嘔吐清水;
⑥胃陰虛:胃脘灼痛嘈雜、饑不欲食、舌紅少苔——陰虛津虧,虛火內擾。
【脘痞】病人自覺胃脘脹悶不舒。(5個)
①食積胃脘:噯腐、吞酸;
②濕邪困脾:納呆、嘔惡、苔膩;
③飲停于胃:胃脘有振水聲;
④脾胃氣虛:食少、便溏;
⑤胃陰虧虛:干嘔、饑不欲食。
(3)        問腹部
a.        部位
大腹:隱痛、喜暖喜按、便溏——脾胃虛寒;
小腹:脹痛、小便不利——癃閉(膀胱氣化不利);刺痛,小便自利——蓄血(瘀血停于下焦);
少腹:冷痛,牽引陰部——寒凝肝脈,肝脈拘急收縮;
繞臍痛,起包快,按之可移——蟲積。
b.        性質
寒證:腹痛,得熱痛減;
熱證:腹痛,痛而喜冷;
實證:腹痛暴急劇烈、脹痛、拒按、得食痛甚;
虛證:腹痛徐緩、隱痛、喜按、得食痛減。
c.        腹脹
虛:喜按——脾胃虛弱;
實:拒按——食積,或燥熱結滯腸道,或腸道氣機阻滯。
(4)        麻木:病人肌膚感覺下降,甚至消失(不仁)。
①氣血虧虛;     ②風寒入絡;    ③肝風內動;     ④風痰阻絡;
⑤痰濕,或瘀血阻絡——筋脈拘攣。
F.        問耳目:了解肝、膽、三焦、腎和其他臟腑病變。
(1)        問耳(內科耳鳴、耳聾:腎氣不足,脾胃虛弱,情志失調,脾胃濕熱,風熱外感——風熱、痰火、肝熱、肝腎虧虛。)
a.        耳鳴:耳中有響聲如潮水或蟬鳴,妨礙聽覺。
實證:暴鳴聲大,以手按之更甚——肝膽三焦之火循經上擾;或脾濕過盛,清陽不升,清竅失養。
虛證:鳴聲漸小,以手按之可減輕——腎虛精虧,髓海不充,耳失所養。
b.        耳聾:聽力減退,甚至喪失聽覺。
實證(易治):
①傷寒耳聾——邪在少陽,經氣閉塞;
②溫病耳聾——邪火蒙蔽清竅,陰精不能上達;
③外感風溫、鼻塞頭重而致耳聾。
虛證(難治):
①久病、病重——心氣虛衰、腎憊精脫,危重;
②老年耳聾——氣虛精衰。
c.        重聽:聽聲音不夠清楚——風邪,或肝經有熱;或下元已虧,上盛下虛。
(2)        問目
a.        目痛
*青(或綠、或黃)風內障:目劇痛,連及頭痛,惡心嘔吐,瞳孔散大,如云霧狀,色青(或綠、或黃)。
實證:痛劇
虛證:痛微
①風熱:目赤腫痛,羞明多眵;
②肝火上炎:目劇痛難忍,面紅目赤;
③陰虛火旺:目微痛微赤,時痛時止,干澀。
b.        目眩
①兼頭暈頭脹、面赤耳鳴、腰膝酸軟——腎陰虧虛、肝陽上亢;
②兼頭暈胸悶、體倦肢麻、惡心苔膩——痰濕內蘊、清陽不升。
c.        目昏:兩眼昏花、干澀、視物不清,多見久病、虛證、老年人——氣虛,肝血不足、腎精虧耗、目失所養。
d.        雀目:到黃昏視力明顯減退——肝虛(肝腎虧虛,精血不足)。
G.        問飲食口味
(1)        口渴與飲水
a.        口不渴:津液未傷,寒證(濕證),亦見于雖非寒證而體內無明顯熱邪的病人。
b.        口渴多飲:津液大傷。(3種)
①實熱證:口大渴喜冷飲,兼面赤壯熱,煩躁多汗,脈洪大——里熱亢盛,津液大傷,飲水自救;
②消渴證:大渴引飲,小便量多,兼能食消瘦——腎陰虧虛;
③汗、吐、下、利后,耗傷津液。
c.        渴不多飲:輕度傷津液,或津液輸布阻礙。(4種)
①陰虛:口干但不欲飲, 兼潮熱、盜汗、顴紅;
②濕熱:口渴飲水不多,兼頭身困重,身熱不揚,脘悶苔膩;
③痰飲內停:渴喜熱飲,飲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兼頭暈目眩,胃腸有振水聲;
④瘀血:口干,但欲嗽水而不欲咽,兼舌質隱青或有青紫瘀斑,脈澀。
(2)        食欲與食量:詢問病人食欲食量,可了解疾病轉歸、輕重及預后。
“除中”:久病、重病本不能食,突然暴食——脾胃之氣將絕,病危。
a.        食欲減退:納呆、納少。(5種)
①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兼消瘦乏力,腹脹便溏,舌淡脈虛——見于久病虛證,素體氣虛;
②濕邪困脾:脘悶納呆,兼頭身困重,便溏苔膩——長夏感受暑濕之邪;
③肝膽濕熱:納少厭油食,兼黃疸脅痛,身熱不揚;
④食滯內停:厭食,兼噯氣酸腐,脘腹脹痛,舌苔厚腐——暴飲暴食損傷脾胃。
⑤妊娠惡阻:婦女停經,厭食嘔吐,脈滑數沖和。
b.        多食易饑:進食量多,身體反見消瘦。(2種)
①胃火亢盛:多食易饑,兼口渴心煩、舌紅苔黃、口臭便秘;
②胃強脾弱:多食易饑,兼大便溏瀉。
c.        饑不欲食:饑不欲食,胃中有嘈雜、灼熱感,舌紅少苔,脈細數——胃陰不足,虛火內擾。
d.        偏嗜食物:嗜食某種食物或異物。(2種)
①蟲積:小兒嗜食生米、泥土,兼消瘦、腹脹腹痛,臍周有包塊按之可移;
②妊娠:婦女嗜酸,停經、惡心、脈滑數沖和。
(3)        口味*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脾病嗜甜、肺病嗜辛、腎病嗜咸。
①口淡乏味——脾胃氣虛;
②口甜——脾胃濕熱;粘膩——脾胃濕熱,或痰熱,濕熱,寒濕;
③口中泛酸——肝胃蘊熱;
④口中酸餿——傷食(暴飲暴食);
⑤口苦——熱證,(心)火邪為病,肝膽熱證;
⑥口咸——腎病及寒證;
⑦口澀——燥熱傷津,或臟腑熱盛,氣火上逆。
H.        問睡眠:陰陽失調,陽不入陰則失眠,陽不出表則嗜睡。
(1)        不寐(失眠):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徹夜不眠為主證,常伴多夢——陽盛陰虛、陽不入陰、神不守舍、心神不安。(4種)
①心腎不交:不易入睡,兼心煩多夢、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腎陰虧虛,或心火亢盛,心腎水火不能既濟;
②心脾兩虛:睡后易醒,兼心悸、納少乏力、舌淡脈虛;
③膽郁痰擾:失眠而時時驚醒,兼眩暈胸悶、膽怯心煩、口苦惡心;
④食滯內停:失眠而夜臥不安,兼脘悶噯氣、腹脹不舒、舌苔厚膩——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胃失和降,濁氣上犯,“胃不和則臥不安”。
(2)        嗜睡(多眠):以神疲困倦、睡意很濃,經常不自主地入睡為主證——機體陽虛陰盛,或濕困脾陽,亦可見溫病邪入心包。(4種)
①痰濕困脾:困倦易睡,兼頭目昏沉、身重脘悶、苔膩脈濡——外感暑濕之邪;
②脾氣虛弱:飯后神疲困倦易睡,兼形體衰弱、食少納呆、少氣乏力;
③心腎陽衰:極度衰憊,神識矇眬,困倦易睡,肢冷脈微——傷寒后期重癥;
④溫病:昏睡譫語,身熱夜甚,或發斑疹,舌絳脈數——溫病熱入營血,邪陷心包,蒙蔽心神,熱盛神昏。
I.        問二便:大便的排泄,雖直接由腸道所主,但與脾胃的腐熟運化、肝的疏泄和命門的溫煦有密切關系;小便的排泄,雖直接由膀胱所司,但與腎的氣化、脾肺的轉輸肅降和三焦的通調關系密切。
(1)        問大便
a.        便次異常
【便秘】腸道津虧,大腸傳導失司。
①實熱證:高熱便秘、腹滿脹痛、舌紅苔黃燥——熱盛傷津、大腸燥化太過;
②冷秘:面色蒼白、喜熱飲、大便秘結、脈沉遲——陰寒內結;
③陰虛: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陰液虧虛,腸道失潤;
④氣液兩虧:久病、老年或產后——氣虛無力排便、津虧、腸道失潤。
【泄瀉】脾失健運、水停腸道、大腸傳導失常。
①脾虛:納少腹脹、大腹隱痛、大便溏泄——脾失健運,小腸清濁不分;
②腎陽虛: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則安,腰膝痠冷;
③傷食:脘悶噯腐,腹痛獻血,瀉后痛減——暴飲暴食或食物不潔;
④肝郁乘脾:情志抑郁,腹痛作瀉,瀉后痛減——肝氣郁結,橫克脾土。
b.        便質異常
①完谷不化:大便中含有較多未消化食物——脾虛泄瀉,或腎虛泄瀉;
②溏結不調:大便時干時稀——肝郁乘脾;大便先干后溏——脾虛;
③痢疾:下利膿血;遠血:便黑如油;近血:便血鮮紅。
c.        排便感異常***
①肛門灼熱:排便時肛門有灼熱感——大腸濕熱,見于暑瀉;
②排便不爽:腹痛而排便不暢——肝郁乘脾,腸道氣滯;便溏如黃糜,瀉下不爽——濕熱蘊結大腸;
③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時時欲瀉、肛門重墜、便出不爽——痢疾,濕熱內阻;
④滑瀉失禁:久瀉不愈,大便不能控制、滑出不禁——脾腎陽虛,肛門失約;
⑤肛門氣墜:肛門有下墜感,甚則脫肛——脾虛中氣下陷。
【另】脾虛——泄瀉、完谷不化、肛門氣墜、大便先干后溏;
肝郁乘脾——泄瀉、大便時干時稀、排便不爽;
腎虛——黎明腹痛作泄、完谷不化、滑瀉;
便溏——脾氣虛、脾氣下陷、脾胃濕熱;                      (1993真題)
濕熱痢——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利膿血。                  (2003真題)
(2)        問小便
a.        尿量異常
【尿量增多】
①虛寒證:小便清長量多、畏寒喜暖;
②消渴病:口渴,多飲,多尿,消瘦——腎陰虧虛,開多合少。
【尿量減少】
①實熱證(或汗吐下后傷津):小便短赤量少——熱盛傷津,尿液化源不足;
②水腫病:尿少浮腫——肺脾腎三臟功能失常,氣化不利,水濕內停。
b.        尿次異常
【小便頻數】
①淋證:小便短赤,頻數急迫——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
②腎氣不固:小便澄清,頻數失禁;
③腎病后期:夜尿增多,小便清長——腎陽虧虛,開合失度,膀胱不約。
【癃閉】“癃”:小便不暢,點滴而出;“閉”:小便不通,點滴不出。
①實證:濕熱蘊結,或瘀血、結石阻塞;
②虛證:老年氣虛、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利。
c.        排尿感異常
①小便澀痛:排尿不暢,且伴有急迫、疼痛、灼熱感——淋證,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
②余瀝不盡:排尿后小便點滴不禁——腎氣不固,見于老年人;
③小便失禁:腎氣清醒時,小便不能隨意控制而自遺——腎氣不固,膀胱失約;若病人神志昏迷而小便自遺——危重證。
④遺尿:睡時不自主排尿——腎氣不足、膀胱虛衰。
【另】腎氣不固、膀胱失約:余瀝不盡、尿失禁、遺尿、小便澄清頻數。
J.        問婦女
㈠ 問月經
a.        月經不調:月經周期和量、色、質異常改變。
【月經先期】周期提前8~9天以上。
①血熱:先期而經色深紅、質稠、量多——邪熱迫血妄行;
②氣虛:先期而經色淡紅、質稀、量多——氣虛不能攝血。
【月經后期】周期錯后8~9天以上。
①血虛:后期而經色淡紅、質稀、量少——血少,經血不能按時滿溢;
②寒凝:后期而經色紫暗,有塊、量少——感寒經血凝滯,不能按時而下。
【月經衍期】前后不定,差錯在8~9天以上。
①氣郁:衍期而經色紫紅、有塊、量少、兼見乳房脹痛;
②脾腎虛損:衍期而經色淡紅、質稀、量多少不定——脾虛失攝則先期量多,腎虛血虧則后期量少。
b.        行經腹痛(痛經)
①實證:經前小腹脹痛、行經后痛減——氣滯血瘀,“不通則痛”;
②虛證:經后小腹隱痛、兼腰部痠痛——氣氣血不足或腎虛;
③寒證:行經小腹冷痛、待熱痛減。
c.        經閉:月經應來不來,或曾來而中斷,閉止三月以上——多由血瘀、肝氣郁結、虛勞等病引起。【注】問診時應與妊娠期、哺乳期、絕經期及暗經相鑒別。
d.        崩漏:月經忽然大下不止——“經崩”,長期淋漓不斷——“經漏”,“漏者崩之漸,崩者漏之甚。”
①崩漏經色深紅有塊——熱證;
②經色淡紅無塊——沖任損傷,或中氣下陷、脾虛不能統血。
㈡ 問帶下:正常情況下,婦女可有少量白帶分泌,若帶下量多、淋漓不斷,或色質改變,或有臭味,即為帶下病。
①白帶:帶下色白、量多、質清稀、無臭味——寒濕,脾虛不運、寒濕下注;
②黃帶:帶下色黃、量多、質粘稠、味臭穢——濕熱,濕郁化熱、濕熱下注;
③赤帶:帶下色紅粘稠,或赤白相間、微有臭味——情志不舒、肝郁化熱;
④絕經期后仍見赤帶淋漓不斷,可由癌癥引起。
㈢ 問妊娠
①妊娠惡阻:妊娠婦女厭食、惡心、嘔吐,甚則反復嘔吐不能進食;
②胃氣素虛,胃失和降:神疲倦怠、口淡腹脹;
③肝郁化火、肝火犯胃:抑郁易怒、口苦吐酸;
④痰濁上逆,胃失和降:脘悶納呆、嘔吐痰涎;
⑤胎動不安:小腹部下墜疼痛,腰部痠痛,或兼見漏紅——墮胎或小產先兆;
⑥腎虛:小腹部下墜疼痛,腰部痠痛,兼見面色暗滯,頭暈耳鳴、尿頻;
⑦氣虛虧虛:小腹部下墜疼痛,腰部痠痛,兼見面白無華、神疲倦怠;
⑧外傷:跌撲閃挫而后出現腹痛漏紅。
㈣ 問產后
【產后惡露不絕】產后血性惡露淋漓不斷,持續二十天以上。
①氣虛下陷:惡露量多色淡質稀,兼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
②血熱妄行:惡露量多色深紅質稠,兼見面赤口渴,便秘尿赤;
③瘀血內停:惡露紫暗有塊,兼見小腹刺痛拒按,舌隱青或有瘀斑。
【產后發熱】產后發熱持續不退,甚則壯熱。
①外邪:發熱惡寒、頭身痛等表證;
②火邪內盛:高熱煩躁、口渴飲冷、便秘尿赤;
③血虛化燥生熱:產后低熱,腹痛綿綿、頭暈面白、大便干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必學口訣《24問診》
老中醫吳永江發熱第一講
中醫診斷學歌決匯
中醫望診把脈口訣順口溜
《古今名醫匯粹》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等證
盧師兄學中醫32|《中醫藥學概論》第五章 診法|第三節 問診|問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山市| 岳普湖县| 襄城县| 波密县| 宾川县| 麦盖提县| 营山县| 荃湾区| 昂仁县| 蒙山县| 孙吴县| 九龙县| 兴隆县| 西乡县| 柳州市| 甘南县| 台山市| 土默特左旗| 九龙坡区| 屯留县| 封丘县| 藁城市| 内乡县| 怀安县| 漳州市| 宝兴县| 清徐县| 仙居县| 北票市| 滕州市| 阳山县| 和硕县| 临西县| 九江县| 十堰市| 武功县| 盐山县| 西安市| 安塞县| 嘉鱼县| 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