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定性,指的是這個人是怎么樣的,如何的。那我們怎么去獲取這些認識的呢?人性的定性有兩種方法:
(1)輪廓識別——底線
………………………………………………………………………………
知識拓展:諸葛亮觀人七訣: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作為中國古代的頭號智者,不僅謀略過人,在選人、用人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他從人的“志”、“變”、“識”、“勇”、“性”、“廉”、“信”七個方面總結出的用人之道,不僅全面、深刻,而且可操作性很強,極具參考價值。
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知人,最為重要的是要知其人品(注意,這里的人品解讀為志向)。人品支配行動,行動反映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人個人志向是否堅定,意志是否動搖,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所作所為,能否經得起考驗,是臨陣脫逃的還是一往如前,這是一個人的人品之核心,也是知人的基本點。古往今來,任何一個事業成功者,無不是志向專一者,無不是信仰堅定者。考察一個人,如何判斷一個人的人品?可“問之以是非”,看其對是非曲折的判斷,對某事物的看法,觀察其志向。凡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含混不清、摸棱兩可的人,那些隨風搖動、忽東忽西的“墻頭草”式的人,往往是善于察言觀色、附炎趨勢的人,他們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和內心道德的操守,只習慣于見風使舵,沒有定性,這些人最容易在關鍵場合、關鍵時刻損害國家、民族的最高利益。只有志向高遠、立場堅定、胸懷寬廣、志同道合的人,才會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業同命運、共呼吸,奮力拼搏,不辱使命。
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窮之以辭辨而觀其變”,即用激烈的言詞激怒他,以考察是一個人氣度和應對突然問題或事件的應變能力。
三、“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四、“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古人曰:“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人為創設一個創難環境,“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勇是忠誠、勇敢、剛強與堅貞的優秀品質,只有在危難之時一個人所表現的膽識和勇氣才是最真實的。
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有這么一種說法,酒后喜歡唱歌的人,生活起居較具規律性,也是樂觀進取之人,雖會酒醉,但心不會醉;醉后就睡的人是理智型的人,平常不喝酒時頗懂得自我約束,言行也少逾矩;醉后愛笑之人個性樂觀、隨和、不拘小節,也是頗具幽默感之人;酒后喜歡嘮叨、爭吵,甚至會動手打架之人,平常情緒不穩,是處在長期的時運不濟,或屢遭挫折、不順的際遇下,屬于懷才不遇的典型,其目前之運勢則是處在蹇滯阻塞難通的情況下;喜歡獨自一人默默喝酒之人是落寞寡歡型之人,拙于交際與詞令的表達。當然這種說法也有偏頗之處,不能以偏概全,但酒后往往誤事或失德的人可見其定力不足,修養不深,若不戒之,恐難以擔當重任。
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對人最大的考驗是什么?是金錢,是利益,是物質引誘。人性本有貪欲,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一個人“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出必行,一言九鼎才能獲得群眾的認可和下屬的信服。信任是識人用人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件事,信任是用人者取得下屬忠心擁戴的重要條件,也是用人者對其下屬最基本的要求。
………………………………………………………………………………
以諸葛亮的觀人七法提到的志、變、識、勇、性、廉、信七項內容為例,我們試著使用數學方法表達:
底線1.1<志<底線1.2
底線2.1<變<底線2.2
底線3.1<識<底線3.2
底線4.1<勇<底線4.2
底線5.1<性<底線5.2
底線6.1<廉<底線6.2
底線7.1<信<底線7.2
什么叫底線呢?底線指的是某種特性變化的臨界狀況。就如同我們經常說的,人格底線,倫理底線。(和本書在太極建模一章里面提到的拐點是一樣的)
自成長以來,我們是怎么認識人的呢?
如果你開了某種玩笑然后他就發怒了,于是你就明白了:他是“謙謙君子”,“不發怒”的底線就是你不能開某種玩笑。一旦你開了這種玩笑,他就變了。
如果你給他兩毛錢,你就可以收買他了,于是你就明白了:他“信”的底線就是2毛錢,低于這個價錢,他就叛“變”了。
……
所以當你對一個人的底線了解很多的時候,你對他就會感覺很放心,因為對方的性情變化都在你掌控之中。
我們人與人的交往也是一樣,你知道對方越多的變故經歷,你看到對方越多的喜怒哀樂,你就感覺到這個人很真實,很實在。假如忽略價值觀念不同所帶來的影響,我們很愿意親近這樣的人。我們每一個人不一定數學都很好,能窺一斑而知全豹,但是我們能通過一個人的生活經歷,變故,能夠感知出這個人的各方面的底線!
我們的前輩通過無數的經驗警示我們,我們要小心陌生人:熟人尚且能做到溫文爾雅而背后卻暗里藏刀,更何況是一個陌生人——你并不知道對方的經歷,不知道對方的背景。
………………………………………………………………………………
本書提示:
當一個人向你呈現某種狀態,如人品好,如條件好;環境差,行為差。你只看到他們靜態的一面,沒有看到他們變化的一面。那么本書建議你在心底中酌情考慮予以信任的程度。因為你不知道對方給你的形象何時會發生變化。
………………………………………………………………………………
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也是如此,探知事物的輪廓,從而識別不同的事物。比如戴眼鏡的朋友可以嘗試摘下眼鏡來,你要認出一個人,并不需要精確到“對方的毛孔”而是你可以看到對方的輪廓就可以了。
我們可以從一些經驗統計里面發現,出色的管理者,出色的領導大部分是理工科專業的出身的。
因為他們讀的專業所鍛煉出來的思維,能很快地感知到各種關系公式的綜合結果,就這個例子來說就是他們能瞬間感知到事物的輪廓包括人的各個方面的底線。當然,對于這種能力,雖然他們并不一定能表達清楚,但是已經內化為一種直覺,感覺,也就是我們經常談的職業直覺,第六感。(讀者可以跳讀到本書關于潛意識篇里面提到的:顯意識內化為潛意識以及邏輯里面提到的感覺思維。同時建議聯系一念化三千一文。)
為了讓讀者明白以上的例子,筆者使用了單純的思路,沒有考慮外界更多的環境。比如說,平常你開了這種玩笑,他就發怒了,但是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中,他可能就不會發怒了,因為可能這種場合讓他需要克制一下。也就是實際情況,我們還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這些因素在萬象演化一章里面稱為自建平衡體系,在陰陽流轉一章里面稱為平衡)
所以這個底線,一般指的是一個大概率,其成立必須有一個大前提,即太極。
從過去事件,可以探知一個人的底線。比如有很多戀人,包括已婚人士,都非常關心另外一半的過去。他過去究竟是什么樣的為人呢?有無出軌過?現在是不是只是從良了?……
但是很多人是沒有思考方向去正確從一個人的過去中提取出準確的底線,和準確處理底線(信息)(閱讀提示:請聯系信息對抗)。如果偏差了,有可能造成原本一個想改過自新的人得不到接納,只能復歸原本,這樣原本趨好的現象最終變成遺憾。
所以面對這些問題,你必須要清楚,底線究竟有什么作用?——底線只是變數的參考,而不是過去就等于未來!
因此你可以這么做:
1)分析現在已有的情況,其維系現有平衡的各個因素。
2)底線就是引起變化的引動條件。你要想不變化,就要避免這些引動條件的出現;反之,則引入引動條件。(注意運用太極歸宗提到的虛實,以便更好歸門別類,條件不一定完全一樣,可有類似。)
(閱讀提示:更深入啟發,請閱讀一念化三千一文)
(2)人性太極演化模型
上一節提到的思路,是我們認識中的一種捷徑。弊端已經說了,我們僅是得到統計上的大概率,讀者你可以留意一下市面上的觀人書籍,均離開不上一節的思路,他們提供給你觀人的常用竅門,但是沒有給你解釋這些竅門,這些結論得來的原因,所以我們會經常感嘆“想不到短短幾年,他的性情變化那么大呀”,也如同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計劃跟不上變化”。
按照太極演化的思路:太極→陰陽→……→萬物萬象
人性的最原始就是一個太極,接下來就要配陰陽(詳見下一章)。我們對這條思路,使用一條公式去理解:
(正性情+負性情)+(正環境+負環境)=常量
解釋:
1)相等性(人與人的平衡)
在這里,筆者創建一個模型(可跳讀太極建模一章),性情與環境構成一個系統(太極),那么這個系統總能量是恒定的,即是常數。筆者相信,讀過初高中的我們都比較容易明白這點。
這個常數意味著什么呢?佛家里有一個很清晰的說法,就是萬物眾生平等。
進一步說,你今天的環境,你的遭遇,你的才能,你的認識等等你的所有加起來=一個常量=別人今天的環境,別人的遭遇,別人的才能,別人的認識等等別人的所有加起來。
所以我們有時候看到別人很有錢,心理很羨慕,可是退一步想,別人有了錢家庭可能就因此而不安穩或者有錢其實壓力也很大,比如有錢能有更多機會滿足自己更多欲望,包括外遇。而你雖然沒有那么多錢,但是生活其實比之要自在,要安穩,要快樂。
——這就是一個總的相等了。
(注意,多維考慮才能更全面,讀者可以參看萬象演化中關于維度的說法。)
2)正負性
所以正,就是有。負,就是沒有,不具備。
比方說,你不抽煙,那么這就是屬于負性情。一個人的負性情越多,我們一般看成是越單純,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幾乎什么都沒有,幾乎什么都不會(當然,他會哭,這屬于正性情。)。同樣道理,你經歷過的環境,那叫做正環境,你沒有經歷過的環境叫負環境。
3)等式說明
正因為等式的存在,因此這四個因素遵循此增彼減的規律。比如我很努力地賺錢,那么我的正環境(有錢可以游玩)增加了,負環境(已經實現了某個愿望)減少了,正性情(脾氣大了,身體壞了)增加,負性情(沒耐心了)減少了。
4)核心說明
有讀者說,很不解,“為什么不直接寫性情+環境=常量,而分為正負呢?而且正負加起來似乎會等于零。”
這個問題就問到了核心了。目前所有的關于人性的理論都是基于一種統計經驗,比如說性格測試,九型人格,薩提亞家庭理論,精神分析等等,因為人與環境的關系實在太復雜了,其關系的說明在國內市場上的書籍中是鮮見的,因為這涉及到佛家神學,輪回學說,道家玄學等等超四維的學問,如果摒棄這些,你只能取一種概率,廣泛的概念去描述,加以運用。
正負加起來不一定等同零,這是時空關系所決定的。所以我們就能開始明白,思想為什么會遺傳(孩子性格遺傳自父母),文化為什么存在場態(東南亞,港臺一帶的“入童”、“神打”),宗教為何有因果說(三世因果說),深度催眠為何產生時空穿越(前世今生)。(可以跳讀本書中夢的成份一文中)
正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含義:每個人都是不完整的,人的一生似乎都是追求殘缺的另外一半。所以我們對于沒有的,會有一種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動力。(可跳讀到陰陽流轉一章中趨異一文)
如果考慮到超四維的因素,對于“性情+環境=常量”,生活上很多情況并不是遵循“環境增加,性情減少”這個規律的。你不見很多人出生家庭環境好,性格又好,境遇又好的絕世好人嗎?所以我們不要僅僅只看到負面的官二代,富二代證明了這條公式的準確。
筆者還在讀書的時候,對這個問題苦惱了很久。終于,在埋首于紫微斗數一個歲月的苦讀中,終于明白了那條公式是對的。只是這種增減的轉化關系需要考慮到超四維的因素,而且因人而各異。
必須要提的是,最初是沒有性格這一說法的,是人們為了更好將這個人對外界環境中的所想,所言,所做有一個更好的描述,而抽象為性格特征(太極分解所得)。而如果你將性情按照志氣,廉恥,毅力,信用等等去劃分,你將會把問題復雜化,因為所劃分出來的,各者之間本身有交叉概念的關系。就像在魔方信息原理中,兩個人如果見到魔方是有交叉重復的成份,但又有不同的內容,那么這兩個人就會爭論不休,如同在信息對抗中,你將面臨對這些信息的舍,取或糅合。
我們要看透一個人的性格,相當于需要了解其各方面的情況。我們列為十二個方面:
此圖稱為人生十二宮,十二宮順序源自于九宮格,其更古老的源頭是洛書。九宮格最神奇的地方在于縱向、橫向、斜向上的三個數字之和等于15,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平衡結果,如果考慮時間和空間或者超四維的因素在里面,那其神奇之處就不可想象了。
這套模型,能解釋人在時空時間各種各樣的精確轉化關系以及關聯性質。就如同你知道f(x)具體的式子時候,無論x如何改變,你都能求得精確結果。
我們生活中有一種說法就是“應”。所謂“應”,舉例說,你受傷了,就代表明天有一筆重大生意;早上的生意不錯,意味著這天的生意也是很不錯;她在結婚的時候哭了,我們就知道她家里不久后有重大事情發生……這些都叫做應。應反映的是人生十二宮之間每個宮位之間能量的關聯性。
筆者將在《太極博弈原理》第三部中詳盡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