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夏天,外蒙古國杭愛山的一處山崖,兩名當地牧民放牧時在山崖凸起的巖石下躲雨。大雨過后,兩名牧民抬頭發現雨水沖刷過的石壁上,似乎顯露出人為刻上的字跡。牧民很快將自己的發現上報,蒙古國考古人員前來調查,想弄清楚這些刻字有何內涵。
這件事經媒體報道后,引起了日本學者的重視,他們還來到現場拓制過該石刻的拓片,只知道石刻可能有兩千多年歷史。遺憾的是,由于知識的匱乏,考古專家、歷史學者們始終未能弄清刻字究竟意味著什么。就在蒙古國方面認為石刻將成為未解之謎時,中國專家將其解開了。

2016年,中國歷史專家接受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的邀請,參與破解蒙古國杭愛山摩崖石刻之謎。起初,中國專家從蒙古方面提供的圖片資料來看,能辨認一些文字,但是這些文字互不連貫,根本無法確定時代。
中國專家決定聯合蒙古國方面的專家進行實地調查,時間定在2017年7月。為了弄清楚摩崖石刻的文字,中國專家們做足了充分準備,可后來發生的事情,讓中國專家們雙眼濕潤了。摩崖石刻位于距離地面約4米的地方,呈現長方形,高0.94米,寬1.3米。

專家現場解辨識抄錄后,發現石刻自右往左共20行,每行字數不等,最少5字,最多17字,平均每行15字,用隸書鐫刻。當仔細核對和辨識之后,最終確認這就是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所作的《燕然山銘》,顯然這是大漢國威的重要顯現。
消息傳開后,中國網友為之沸騰了,感慨漢朝國力強盛,太威武了。為何這么說呢?這要從《燕然山銘》的背景說起。眾所周知,漢朝初年飽受匈奴的襲擾,起初迫不得已進行和親,到了漢武帝時期,漢軍大舉進攻匈奴,使得匈奴損失慘重,但匈奴并沒有完全失敗。

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東漢車騎將軍竇憲率領大軍北擊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大敗北匈奴于稽洛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殲敵一萬三千,俘虜無數。戰事勝利后,竇憲登上燕然山南麓勒石記功,并讓隨軍出征的班固的寫了《燕然山銘》。
大軍注意,史書《后漢書》中收錄的《封燕然山銘》是潤色后的結果。至于當年班固撰寫的《燕然山銘》究竟刻在哪里,兩千年來一直是一個謎,直到2016年最終被確定,刻在蒙古國杭愛山一個支脈向西南突出的紅色巖石上,當地稱此山為Inil Hairhan。

2017年7月,中國專家考察隊正式宣布:“經過認真調查比對,我們可以完全可以確定,杭愛山的石刻,就是兩千年史學家班固所著《封燕然山銘》石刻真跡。”
參考資料:《封燕然山銘》、《<封燕然山銘>摩崖石刻發現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