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為啥多古槐
位于安定門內大街的國子監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其東邊與孔廟毗鄰,體現著古代“左廟右學”的規制。國子監可以說是北京最古老的學校。在戊戌變法時,興建學堂,廢除科舉,國子監學停辦。國子監古槐成片,這里為什么廣植古槐呢?
因為自周代時,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說,即在皇宮大門外種植三棵槐樹,分別代表太師、太傅、太保的官位。古人所謂:“登槐鼎之任”,即三公之位。所以在我國封建社會里,人們就把國槐視為“公卿大夫之樹”。在國子監里廣植槐樹,喻示著監生們(大學生)可以考中高官之意。
北京的國子監和孔廟修建于元代,而北京城也是在元代正式建都修建的大都城,并以槐樹為大都城街道和胡同的行道樹。所以,人們說起北京的古都風貌時往往用“古槐、紫藤、四合院”來概括。而且,古槐還和我國的一些古今名人有關。像西山曹雪芹故居門前的“歪脖槐”、東郊通惠河畔的“曹公槐”等,都相傳和曹雪芹有關。
北京晚報 作者 張寶貴
據史料載,在元明時,北京的國子監內有國槐古柏二百余株,隨著年代的推移,現存古槐古柏僅四十余株。國子監里的古槐大多種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于彝倫堂前西側的“吉祥槐”。
“吉祥槐”高約15米,是由兩棵主干組成,其雙干周長分別為2.8米、2.6米,似一對孿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們展示著獨特的風采。據說,這株古槐是元代國子監第一任祭酒(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校長)許衡所植。人們為什么叫它為“吉祥槐呢”?相傳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發新芽成葉,枯而復榮。當時正值乾隆生母慈寧太后六十壽辰,人們認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吉祥”。文武百官紛紛題詩作畫,以示慶賀。這年正趕上大學士蔣溥奉旨到孔廟祭先師,他得知此事后,遂夜宿國子監,發揮其樹畫的特長,繪制一幅古槐圖,得到乾隆的嘉獎。據《日下舊聞考》載“國學古槐一株,元臣許衡所植,閱歲既久,枯而復榮。當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時慈寧六旬萬壽之歲,槐市眾生,傳為瑞事”。乾隆皇帝也作了一首《御制國學古槐詩》,詩云:“黃宮嘉蔭樹,遺跡緬前賢。初植至元歲,重榮辛末年。奇同曲阜檜,靈紀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壽筵。喬柯應芹藻,翠葉潤觚編。右相非夸繪,由來事可傳。”乾隆的古槐詩和蔣溥的古槐圖及眾大臣的詩文被刻在碑上,立在樹旁。朝廷還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圍墻保護了起來。據說古槐詩畫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該碑與《十三經石刻》一起移到孔廟西側。
《日下舊聞考》中提到的“槐市”,是在周代時的太學旁,有一大片槐樹林。當時的士人和太學生為了互通有無,每逢初一、十五,都會聚集到槐樹林里,各自拿出家鄉的土特產或書籍等互通有無,或進行買賣。因都是文人進行交易,故出現和氣禮讓的景象,人們稱為“槐市”,以后槐市也就泛指國子監。文中的“槐市眾生”即指國子監的學生。
在國子監的“辟雍”殿西的圓水池旁,高矗一棵古槐,它的主干呈羅鍋狀,上部向南傾斜,而且在干北側的羅鍋部位還有很像被用利器砍過的痕跡,其實是原有一大枝斷掉的原故,人們叫此槐為“羅鍋槐”。這里面還有一個典故,因“辟雍”殿是清乾隆年間修建的,為皇帝講學的地方。由大學士兼國子監事務的劉墉主持修建,其“辟雍泮水”堪稱我國古建的精華。辟雍竣工后,劉墉陪乾隆皇帝及眾官員視察。眾人來到辟雍西,立刻就看到這棵明顯的羅鍋古槐。因相傳平時劉墉經常給乾隆出難題,而又相傳劉墉是個羅鍋,乾隆就靈機一動,說:“眾位愛卿,你們看此槐像誰?”眾官心里明白,卻不好回答。乾隆又說:“此槐羅鍋,有失大雅”,于是下旨,砍掉羅鍋槐,其意思是象征殺掉劉墉。劉墉愛惜古槐,就說:“萬歲,使不得,此老槐雖相貌丑陋,但卻是年代久遠的古槐。在國子監里,終日聽圣人經典,飽含國學文墨之氣,雖表陋而內秀。現在辟雍落成,以后將經常聆聽圣上教誨,乃是大大的忠臣也”。乾隆聽了,只好說:“羅鍋失雅,砍去修直”。
國子監街的行道樹,七百多年來交替種植,一直是以槐樹作為行道樹,是有著深刻文化內涵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