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著四座牌坊的國子監街,是一條元大都遺留的古街。街道兩端的兩座牌坊題名為“成賢街”,是這條古街的舊稱,街道中段的兩座牌坊名為“國子監”,是太學的標志。始建于元代、沿用明清兩代的國子監和孔廟,就在這條古街之上。
國子監是管理太學的衙署
古代的官辦學校有兩個層次,地方學校分別是府學、州學和縣學,國家學校就是太學。《明史·選舉志》記述,地方學校的生員必須經科舉方能做官。國子監是管理太學和衙署,設有相當于校長的從四品祭酒和相當于副校長的正六品司業。
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進駐大都城以前,太學設在大都城西南方的金中都城樞密院舊址,首任祭酒是學者許衡。《元史·成宗本紀》記述,元世祖的孫子元成宗于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開工營建孔廟,又于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在孔廟西側營建太學。
明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軍隊攻占了元大都,元朝滅亡。朱元璋將元大都降格為北平府,將元朝的太學降格為北平府的府學。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奪取皇位后,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將北平府升格為北京順天府,將北平府的府學升格為國子監太學,并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遷都于北京。《日下舊聞考》記述,支了明英宗時期,元代遺留的太學已經破敗不堪,吏部主事李賢上書皇帝說,明朝遷都北京以來,建造了不少的寺廟,但是太學如此破敗,實在不成體統,請求將建廟的錢拿出來重修太學,明英宗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太學重修完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又動工修建了太學的圍墻的學生食堂。那時太學的大門對面有一條小巷,小巷里有污移的排水溝,官府出錢買下了巷品居民劉福、姚浩等人擁有的一塊長七丈五尺,寬四丈的土地,建造了照壁和紅墻以改善觀瞻。
189座石碑刻成的太學教科書
現在的國子監太學是清代維修擴建以后的格局,大門名為集賢門,二門名為太學門,庭院里是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增建的“圜橋教澤”琉璃牌坊和環繞著圓形水池的方殿“辟雍”。辟雍是皇帝親臨太學講學的場所,乾隆皇帝講學時,王公百官和學生3800余人都要聚集在水池周邊聆聽。庭院兩廊排列著六堂,是學生 們上課的教室,東廊的繩愆廳里陳設著刑具,是對違紀學生繩之以法的地方。彝倫堂是舉行典禮儀式的正堂,堂前有一座觀測時辰的日晷。有趣的是,元代太學的放學時間,居然以日影轉到后院的梨樹為準。后院有明代嘉靖年間建造的敬一亭院落,東鄰的敬思堂院落,就是國子監祭酒和司業辦公的地方。
彝倫堂前方的一株古槐,相傳是元代首任祭酒許衡所植,枯萎多年以后,又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發芽重生。乾隆皇帝御制《國學古槐詩》的序言也說:“國學古槐一株,元臣許衡所植,閱歲既久,枯而重榮”。其實,許衡死于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成賢街太學始建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這株古槐不可能是許衡手植的。
《詩經》、《易經》、《論語》等十三部儒學經典著作,合稱十三經,共有63萬余字,是太學必讀的教科書。江蘇秀才蔣衡用了12年時間,工筆手書了十三經全文,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進獻給朝廷,蔣衡被授予國子監八品學正官職。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乾隆皇帝委派和珅等人主持,將蔣衡手書的十三經書稿,刻成189座石碑,立于國子監庭院里,作為太學的標準教科書。1956年修善國子監時,十三經被移至國子監與孔廟之間的夾道保存。
孔子五祖先皆封王爵
古代的讀書人必拜孔子,全國各地的縣城均建有孔廟,但是皇帝在京城建立國家級的孔廟并且親臨祭祀的先例,則始自元代。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八月,孔廟建成,首次舉行了祭孔典禮。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正月,元成宗死去,元武宗即位,當年七月后,元武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此后,各地孔廟的正殿均稱為“大成殿”。刻著元武宗另封孔子詔書的石碑,至今仍立在孔廟的庭院中。
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皇帝認為稱孔子為“至圣先師”已經足夠尊崇,取消了“大成”和“文宣王”的封號,并且將孔廟的的大居殿改稱先師殿,大門改稱稱廟門。可是到了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又將孔子的五世祖先全都封為王爵,供奉在孔廟后院的崇圣祠里。
明代萬歷十十八年(公元1600年),孔廟殿堂屋頂更換為綠色琉璃瓦。清代乾隆十年(公元1737年),又更換為黃色琉璃瓦,但是崇圣祠仍為綠色琉璃瓦。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乾隆皇帝再次重修孔廟之后,將先師殿恢復為大成殿,廟門恢復為大成門,又為沒有名稱的大門題寫了“先師廟”匾額。
碑亭和進士題名碑林
孔廟碑亭為大觀,大成門外有3碑亭,大成門內有11座碑亭,碑亭里矗立著雕琢精美的巨大石碑,鐫刻著皇帝撰寫的碑文。孔廟雖然又稱“文廟”,但是不少碑文卻是頌揚戰爭勝利的內容,其中有康熙平定朔漠碑、雍正平定青海碑、乾隆平定金川碑等。
大成門外的庭院里,還有著名的進士題名碑林。
元代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元仁宗首次開科取士,將56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刻成石碑,立于孔廟庭院,此后的明朝、清朝都沿用一這一做法。元代在孔廟立過9座進士題名碑,其中6座在明朝被磨去字跡,改刻為明朝的進士題名碑,所以現在孔廟只有3座元代進士題名碑,還有77座明代進士題名碑,118座清代進士題名碑,總共是198座,題刻著自1315年至1904年各科進士共51624人的名字。
作者 陸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