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按:濕疹是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臨床表現為多形性損害,對稱分布,瘙癢糜爛,流滋結痂,反復發作,易演變為慢性。濕疹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相當復雜,涉及體內、外多種因素,因此在治療時也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便于對癥下藥。
本文摘自《醫道回春:張氏醫門三杰秘案錄》內科雜癥治療篇第二十八則。
01
初診:濕疹
基本信息
【患者】:徐某某,男,27歲,2020年5月16日初診。
【主訴】:雙下肢紅斑、丘疹、丘皰疹伴瘙癢1年,近7天來加重。
【證見】:雙下肢對稱性紅斑、丘疹、丘皰疹,部分融合成片,瘙癢明顯,因癢抓后可見糜爛、血痂,糜爛面可見滲液,心煩口渴、便干尿赤,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診治
【西醫診斷】:濕疹
【中醫診斷】:濕瘡
【證型】:濕熱浸淫
【治則】:清熱涼血,利濕止癢。
【擬方】:清熱涼血,利濕止癢。
【處方】:萆薢10克、黃柏15克、白花蛇舌草156克、土茯苓20克、連翹10克,牛膝10克、澤瀉30克、生薏仁30克、苦參10克、白鮮皮15克、蒲公英15克、路路通10克,紫草10克,丹皮10克、生地2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7劑,水煎服,一日一劑,三次溫服。
另為患者定制一付中藥藥丸同時服用,以治其本。
外洗方:苦參10克、黃柏10克、蛇床子10克、明礬10克、花椒10克、白鮮皮10克。
二診
【主訴】:用藥后糜爛面愈合,瘙癢明顯減輕,皮疹逐漸消退,疹色變淡,納少、便溏、腹脹,繼用上方加味調整。
【處方】:萆薢10克、黃柏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土茯苓20克、連翹10克、牛膝10克、澤瀉30克、生薏仁30克、苦參10克、白鮮皮15克、蒲公英15克、路路通10克、紫草10克、丹皮10克、生地20克、赤芍10克、蒼術15克、白術10克、厚樸10克、甘草10克。7劑,水煎服,一日一劑,三次溫服。
三診
【主訴】:患者雙下肢皮損基本消失,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斑。繼上方加味。囑其飲食禁忌。
【處方】:萆薢10克、黃柏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土茯苓20克、連翹10克、牛膝10克、澤瀉30克、生薏仁30克、苦參10克、白鮮皮15克、蒲公英15克、路路通10克、紫草10克、丹皮10克、生地20克、赤芍10克、蒼術15克、白術10克、厚樸10克、丹參15克、甘草10克。7劑,水煎服,一日一劑,三次溫服。
隨訪半年未復發。
02
學習:辯證治療
《醫宗金鑒》云:“遍身生瘡,形如粟米,瘙癢無度,搔破時,津脂水,浸淫成片”,中醫稱其為“濕瘡”“浸淫瘡”等。本病的發生雖形于外而實發于內,濕熱相搏郁于體內,外不能宣泄,內不能利導,泛于肌膚腠理所致。
本案例患者雙下肢紅斑、丘疹、丘皰疹,搔抓后見糜爛面并有滲液辨證當屬濕熱浸淫,外走肌膚;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是濕熱蘊結之候。
四診合參后以萆薢滲濕湯加減。方中黃柏、蒲公英、連翹、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萆薢、澤瀉、生薏仁淡滲利濕,諸藥并用導邪從小便而去,驅邪必給邪以退路,因勢利導才能輕而取勝;丹皮、生地、紫草,赤芍養陰涼血活血,三藥均入血分,使血中邪氣清除,營衛氣血通和,以促疾病痊愈;路路通、苦參、白鮮皮清熱燥濕止癢;牛膝引諸藥下行。
“良醫不廢外治”辨證選用外洗方,內外并用。用藥后邪盛之勢已折,見脾虛濕滯之證加蒼術辛苦溫燥濕健脾;白術益氣健脾截斷生濕之源;厚樸辛苦溫燥濕行氣除脹滿。三診僅有色素沉著酌加丹參以善。
03
藥知道
萆薢
出自《神農本草經》,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福州薯蕷或粉背薯蕷的干燥根莖。前兩種稱“綿萆薢”,主產于浙江、福建;后一種稱“粉萆薢”。性味苦,平。歸腎、胃經。利濕去濁,祛風除痹。
本品善利濕而分清去濁,為治膏淋要藥。用于膏淋,小便混濁,白如米泔。常與烏藥、益智仁、石菖蒲同用,如萆解分清飲;亦可用治婦女白帶屬濕盛者,與豬苓、白術、澤瀉同用。
本品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善治腰膝痹痛,筋脈屈伸不利。若偏于寒濕者,可與附子、牛膝同用;屬濕熱者,則與黃柏、忍冬藤、防己等配伍用。
《神農本草經》:“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
《本草綱目》:“治白濁,莖中痛,痔瘺壞瘡。萆薢之功,長于袪風濕,所以能治緩弱頑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
《藥品化義》:“性味淡薄,長于滲濕,帶苦亦能降下,主治風寒濕痹,男子白濁,莖中作痛,女人白帶,病由胃中濁氣下流所致,以此入胃驅濕,其癥自愈。”
苦參
出自《神農本草經》,為豆科植物苦參的干燥根。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本品苦寒,入胃、大腸經,功能清熱燥濕而治胃腸濕熱所致泄瀉、痢疾,可單;或配木香用,如香參丸;治濕熱便血、痔漏出血,可配生地黃用;若治濕熱蘊蒸之黃疸,可配龍膽、牛膽汁等用。
本品既能清熱燥濕,又能殺蟲止癢,為治濕熱所致帶下證及某些皮膚病的常用藥。若治濕熱帶下、陰腫陰癢,可配蛇床子、鶴虱等藥用。若治濕疹、濕瘡,單用煎水外洗有效,或配黃柏、蛇床子煎水外洗;治皮膚瘙癢,可配皂角、荊芥等藥用;若配防風、蟬蛻、荊芥等藥用,可治風疹瘙癢,如消風散;若治疥癬,可配花椒煎湯外搽,如參椒湯,或配硫黃、枯礬制成軟膏外涂。
本品既能清熱,又能利尿,可用治濕熱蘊結之小便不利、灼熱澀痛,常配石韋、車前子、梔子等藥用。
《神農本草經》:“主心腹氣結,癥瘕積聚,黃疸,溺有余瀝,逐水,除癰腫。”
《本草綱目》:“治腸風瀉血,并熱痢。”
《本草正義》:“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泄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芩、連、龍膽皆相近,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劑,蓋不特畏其苦味難服,亦嫌其峻厲而避之也。然毒風惡癩,非此不除,今人但以為洗瘡之用,恐未免因噫而廢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