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330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彭靜山老先生15歲學醫,22歲時開業行醫,臨證近70年,精通內、外、婦、兒、針灸,提倡針藥并用,臨床經驗豐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彭老的名老中醫之路--
—本文約4000字,預計閱讀10分鐘—
杏林瑣憶
作者/彭靜山
彭靜山,1909~2003年,針灸專家。奉天(今遼寧)開原人。善于運針灸治療腦血栓等癥,1970年首創眼針療法。
學術代表著作:《簡易針灸療法》、《針灸秘驗與絕招》等。
我少年家貧。15歲喪父,上有老母,家徒四壁,租屋而居。幸有叔父代為籌借學費供我念醫書。他勸我說:“好好學,學成了當醫生濟世活人。”我先后拜過四位老師:開原劉景川先生,啟蒙讀醫書;劉景賢先生,指導臨床治??;號稱“唐神針”的針灸專業唐云閣先生教的針灸,東北中醫前輩著名的馬二琴教授是全面教導(包括醫學、文學)的最后一位老師,學了六年,1930年我22歲便在藥房坐堂行醫。
初行醫,并不懂得什么叫做“治學”,只是想把讀過的書整理一番,如何運用到臨床上,治好病就行了。讀過《內經》、《難經》、《金鑒》、《傷寒》、《金匱》、《藥性賦》、《四百味藥性歌括》、《湯頭歌訣》、《瀕湖脈學》、《醫學三字經》……讀的很熟,有的至今還能背誦如流。在半個世紀的行醫和學習生涯中,積累了點滴經驗,不惴冒味,陳述于后。
一、由淺入深
行醫以后,最感到困難的是診斷問題。那時候找中醫看病,不說癥狀,伸出手來讓醫生摸脈,病人的一切自覺癥狀要由醫生嘴里講出來。病人以為切脈是神乎其神,只要三個手指頭一摸,什么病都會知道。其實病人哪里懂得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道理呢?
初時,病人手放在脈枕上,這時摸到病人的脈在跳,我的心跳得更厲害,什么《瀕湖脈學》早已渺渺茫茫,診完了脈往往張口結舌,病人沖我神秘地一笑,轉身而去。我感到手足失措和莫大羞辱。
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
過去學醫的人都是先讀《瀕湖脈學》,背熟了,老師也講明白了,為什么看病用不上呢?其實李時珍說過:“因撮粹擷華,僭撰此書,以便習讀,為脈指南。世之醫病兩家,咸以脈為首務。不知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士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睆倪@里可以看到病人不講癥狀,全憑醫生摸脈,自古已然,于今為烈。
四診之末,我就先學其末,循序漸進吧。重讀起來,和實際切脈對照聯想,但是遇到了困難。
“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脈經的話還比較容易理解。接著便是“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如循榆莢”,素問的文章就不好懂了。微風吹鳥背上毛,榆錢飄落滿地,是可見而無法用手去循摸,雖然在厭厭聶聶下面夾注有“輕汛貌”三字,但和摸脈也聯系不上。
“如水漂木”(崔氏語),我試取一塊小木頭,放在水盆里,左摸右擺,和浮脈的形象無法比擬。
最后一句話“如捻蔥葉”(黎氏語),把人弄得朦頭轉向;接著還有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寸、關、尺三部還各有不同的癥狀,等等,竟有二十八種之多,眼花撩亂,無所適從。
讀一讀崔嘉彥原著,李言聞刪補的《四言舉要》:“脈乃血派,氣血之先,血之隧道,氣息應焉”,感覺變幻不定,氣象萬千。取出《醫宗金鑒·四診心法》,也像《四言舉要》差不多?!度付U》指出緩脈如秤之定平星,是正常脈,拿緩脈作標準,容易分辨浮沉遲數,雖然有些道理,但是緩脈什么樣,還是不會摸。
翻了許多脈學書,都不得要領。
我到徐靈胎《診脈論詩》由博返約,他說“微茫指下最難知,條緒尋來悟治絲”,可見診脈之難。
以后在陳修圓《醫學實在易》里看見《四言脈詩》,以浮沉遲數長短細大八脈為綱領,各有兼脈,有綱有目,不用類比的“如水漂木”等的辭句,直捷了當的開門見山說:“浮為主表,屬腑屬陽。輕手一診,形象彰彰。浮而有力,洪脈火煬”明白易曉。
輕按明顯為浮,重按明顯為沉,從輕重按脈,可辨浮沉,而別表里。遲數則以呼吸為準,一呼一吸,謂之一息,一息四至、五至為平脈。四至以下為遲脈,五至以上為數脈;遲數可知寒熱。長短從脈的長度,超過本位,下過于寸,上過于尺叫做長脈;兩頭下不及寸,上不及尺叫做短脈;長短可知平素身體強弱。細大從脈的寬度而區分,細脈細如蛛絲,大脈寬如韭菜,這樣用形象說明,細大可查虛實。
主脈了然于心,兼脈就由此類掛,容易辨識。
這樣逐漸學會了切脈。日積月累,經驗日漸豐富,對學術的領會也與青年時代不可同日而語。
行醫幾十年后,從人的面色,形態,表情各方面綜合起來,對診脈也就熟悉,從脈上的確能體現出寒熱虛實陰陽表里。重讀《瀕湖脈學》領會也就不同了。對于“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如循榆莢,如水漂木,如捻蔥葉”和開“如綿裹砂內剛外柔,如石投水必極其底”等語,是用各種類比來描繪脈象,讀來卻覺親切有味。
二、由博返約
現存的本草古籍,以宋·唐慎微《證類本草》,明·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最為豐富多采,洋洋大觀,但不適于初學。
在本草方面的啟蒙書我讀過《藥性賦》和《四百味藥性歌括》。后者僅用十六個字,把一味藥的性、氣、味和主治功能都說得十分清楚,它有一個缺點,各味藥的詞句都差不多,在背誦時候容易串籠子,往往張冠李戴。
李東垣《藥性賦》最為簡捷,例如寒性類,“犀角解乎心熱”僅六個字卻含義無窮。
《素向·陰陽應象大論》說:“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其液為汗,其榮為色?!狈矊傧残o常,憂愁成疾,舌腫、舌痛、重舌、木舌、舌強不語,經??诳?,無汗或多汗,面色異常等癥,如果從四診得知屬于實熱,即可用犀角治之。
《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狈矊偕裰痉矫娴臒岵∪缟窕枳d語,神識不清,精神恍惚,都屬心經生病,凡屬熱病,均宜犀角。不但此也,心與小腸相表里,凡屬小腸經病候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睪丸,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以及心與小腸兩經的體外循行部位,肩臂內側前后至手小指疼痛等癥,皆可治之。
由此類推,對藥性賦的每一味藥,辨證施治,都能起到一定的良好效果。
汪讱庵聘請了許多老名醫,編寫了《素靈類纂》,《本草備要》,《醫方集解》,《湯頭歌訣》四種醫書。后三種為中醫必讀書,風行海內,三百余年,遠及朝鮮、日本,影響很大。
《湯頭歌訣》尤其是學醫啟蒙處方捷徑,共有經方、時方三百多個,分門別類,易讀易記。在診斷辨證立法以后,開方時根據有關湯頭所提供的藥味對癥加減,很快就開出了藥方。彼時嚴蒼山還沒有續編湯頭,有些常用藥方,由我自己編成歌訣,并附帶分量,使用方便。例如養陰清肺湯方歌云:一兩生地八元參,六冬二草共相陳,芍貝丹四薄二五,養陰清肺效如神。
其實臨床實踐越多,經驗就愈豐。智慧是經驗的積累,經驗是無數次重復的結晶。諺語有“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就說明這一條真理。
三、半路改行搞針灸
“好將遲數浮沉手,改作迎隨補瀉人?!?951年中國醫科大學成立針灸研究委員會,聘我為針灸講師,授課以外,在第一附屬醫院添設針灸科,公開對外治病,并開展科學研究。西醫醫院開展針灸在彼時來說是全國最早的。
二十年來,對針灸已經生疏,只好努力復習,背誦經絡,歌記穴位,把分寸歌,經穴歌寫在小本上,有時間就念,治病之余,上下班前后,看戲等場,在枕上,車上,一有時間就念。看見人就琢磨骨度法,甚至乘公共汽車也揣磨前座人的頭頸付度取穴法。
練針也曾下苦工夫,手不離針,不管遇見什么東西,總是以針刺入提出,稿紙穿壞了不知多少,有時連珍藏的善本書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扎壞。
在臨癥基礎上,整理教學筆記,寫了一本《簡易針灸療法》在上海出版。在針灸向全國推廣的初期,用白話寫針灸書的還沒有,因此竟成了暢銷書。
工作日久,覺得門診病人雖多,而主要的是四種病:一種是肺病,包括肺結核和老年慢性氣管炎;一種是神志病,通常叫做神經衰弱;一種是風濕癥;一種是胃腸病。假如把這四種病都排除,其他的病人,所余無幾。醫生應該對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多想辦法。因此,寫了《常見四種慢性病中藥及針灸療法》在上海出版。
1958年受遼寧省衛生教育所的委托,為了向全省推廣針灸,下鄉巡回醫療,結合農村多發病,寫了《普及針灸手冊》在遼寧出版。
十年動亂,以“反動學術權威”之名,被批斗,毒打成了聾子。劫后余生,身殘志不殘,仍然讀書寫作。1981年點評華佗《內照法》在遼寧出版。
由1970年開始,研究十年,創造了眼周眶區十三穴的“眼針療法”,列入近期出版的摘著《針灸秘驗》,這里不贅述。
四、學醫經驗小結
(一)個人認為治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研究文獻,尋章摘句,考偽辨疑,提出問題,把學術推向新的的階段。一種是總結經驗,以平時臨癥的得失,寫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對臨癥醫學,有所發揮。
(二)從《黃帝內經》算起,兩千多年以來,現存的古醫籍浩如煙海,有千百萬言的煌煌巨著,有數十頁的單行小冊。
我認為這兩種類型,各有千秋。巨著內容豐富,保存古代精華。例如《外臺秘要》一書就收載了唐代以前早已失傳的三十七家古方。這些醫學知識的淵藪,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醫學遺產,應加以保存整理,傳之后世造福人類。
其中許多小冊子,越是短小的精華居多,對臨床實用的價值也大。例如王清任著《醫林改錯》力主中醫應該懂得解剖學。辨證極精,列舉了34種腦血管病的前兆。創造了幾個逐瘀湯,開活血化瘀之先河。
江涵暾著《筆花醫鏡》是臟腑辨證的楷模,少而能精。
王洪緒著《外科證治全生集》不但對外科多所發明,如著名的犀黃丸等,所附的內科藥方,婦科藥方,亦多奇效。此外這類書很多,不一一列舉。
(三)讀書要作筆記,博覽群書,精華見,假如不當時摘錄,以后用時再找,往往找不到,這是涉獵醫籍的人所周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