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結聚在體內而不得發越,久之,就成了“無形之痰”。大家都很熟悉所謂“有形之痰”,尤其是新冠、甲流或者普通感冒帶來的表證中,無論是咯白痰,還是咯很粘稠的黃痰,其病位主要在肺。
隨著肺氣上逆,咳嗽,咳出的痰是可以看見的;但是無形之痰,一般不易咯出,病位在脾胃,也可以在心、肝、腎。
01
無論有形之痰(痰在肺),還是無形之痰(痰在中焦、下焦),二陳湯都可以作為一個基礎方來調理。
首先,我們看二陳湯的組成: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姜、烏梅。二陳湯中的“二陳”,一個是陳皮,另一個是半夏。
陳皮 是理氣藥中的最常用的,尤其是理中焦脾胃之氣。很多上班族依賴外賣、盒飯,營養搭配不合理,不吃早餐,晚上吃得多,很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出現腹痛、上腹脹氣、噯氣、納差、惡心嘔吐等,都可在工作之余用陳皮泡上一杯水,代茶飲;脾胃寒還可以加上生姜,組成生姜陳皮茶。
新鮮的橘子皮雖然和陳皮的都來源于同一種東西,但是新鮮的皮發揮油較多,并不具備陳皮燥濕那樣的功效,因此,最好要選擇陳皮(陳久者良)。
半夏 是“二陳”中的另外一“陳”。這個方子里的半夏是經過特殊工藝晾曬、炮制過的法半夏,減輕了溫燥之性和毒性,增強燥濕化痰的功效。
《黃帝內經》中有一個有半夏秫米湯,是調理胃不和導致失眠的方子,半夏善能降胃氣,秫米能和胃氣,兩者并用,胃氣調和,能令人瞑目安睡。在二陳湯里,半夏也是起到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
茯苓 能利濕,和陳皮、半夏不同的是,茯苓是一味補藥,它健脾滲濕,也是老中醫藥方中的“常客”。據說在慈禧的養生補益藥中,茯苓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味藥。
茯苓有助于生痰之源——脾的健運,又能滲濕利水,和半夏的燥濕、陳皮的化濕結合,濕去痰消。另外,茯苓有寧心安神之效,痰氣上逆引起的眩暈、心悸等,茯苓既可降痰氣之上逆,又能寧心安神,睡眠好了,五臟自然和諧,脾胃得以強健。
烏梅 在這個方中主要是兩方面的作用:首先烏梅本身就可以止咳,收斂肺氣;其次,方中的半夏、陳皮比較辛溫燥烈,所以為防止溫燥烈耗傷氣傷陰,烏梅收斂又能生津,可以起到佐制作用;最后,烏梅收斂、聚痰,也就有助于涌痰、消痰。
生姜 一是溫胃散水,燥濕,祛痰,二是和半夏相配,就是張仲景的小半夏湯,能夠化痰散飲,祛痰燥濕、和胃降逆。
甘草 作為藥中“國老”,一方面和茯苓相配,它有一定補氣和健脾結合的作用;當然,更主要在方中調和諸藥之藥性。
02
二陳湯出自北宋時期大名鼎鼎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方偏于調理寒痰,加減之后也可以調理熱痰。原文記載二陳湯的主治病證時提到: “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飲食過量、七情之偏、五味之厚均可損傷胃氣,形成“痰郁”,中焦“痰郁”又必然影響脾胃升降而導致諸種病證,這時可以用二陳湯為基礎方加減調理。實際上,二陳湯及其加減后的系列方,針對諸多病證都可有顯著效果。
比如,去年我們很多人“羊”的時候,發熱伴隨拉肚子腹瀉,常用一個藿香正氣,其實這個方子里面也有“二陳”的影子,即陳皮、半夏,也突出了方子表里同治的特點。
具有清肺,化痰,止咳作用的橘紅丸,即在二陳湯基礎上加瓜蔞皮、浙貝母、紫蘇、紫菀等組成,尤其針對痰黃,痰比較膿且咳不出來的情況。
二陳湯中的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加上竹茹、枳實,就是溫膽湯。膽胃不和、寒痰在胃、熱痰在膽,用溫膽湯作為基礎方加減,能促進睡眠,還能改善情緒,改善痰濕類型的抑郁癥;也可以用溫膽湯泡腳,改善虛煩不得眠的狀況;熱象更明顯的,可以再加上黃連組成黃連溫膽湯。
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脾胃坐鎮中焦,氣機容易滯塞不通,因此用二陳湯化痰理氣,也是調理脾胃的常用方法;而肺氣的盛衰,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脾氣運化功能的強弱,所以二陳湯加減也常用于老慢支、慢肺阻等疾病的調理。
由于痰濕中阻導致的高血壓病,以及情志疾病,也可以在辨證基礎上用二陳湯加減,以及痰濕阻絡常用的指迷茯苓丸等都有二陳湯的影子……
總之,中醫方劑不拘一格,變化靈活,把握好基礎方、經典方的方解與內涵,也是初學者“百變不離其宗”的入門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