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03 期
作者?/ 劉紹貴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編輯 / 劉剛 ⊙ 校對?/ 錢秀華
有些人很容易上火,常出現牙齦腫痛、咽喉腫痛、鼻塞流涕等癥狀。這時人們馬上想到該吃點清熱解毒藥了。其實,清熱解毒藥有五個兄弟,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長,使用時也要順著脾氣來,否則會傷身。
牛黃解毒片
牛黃解毒片主要由牛黃、雄黃、石膏、大黃、黃芩、桔梗、冰片、甘草等8味藥組成,很多人認為上火是小毛病,去藥店買點牛黃解毒片吃就可以了。其實,中醫所說的“上火”,按五臟分,有肝火、心火、肺火、胃火、腎火等,結合實際情況又有實火、虛火之別。牛黃解毒片多用于因實火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頭暈目赤和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口腔潰瘍等情況。病因常為情緒激動、中暑、受涼、傷風、過食肥甘厚膩之品、缺少睡眠等。脾胃虛弱,大便溏泄即大便較稀、拉不凈的患者不宜吃牛黃解毒片,以免出現不良反應;孕婦與兒童忌用。此外,牛黃解毒片里面含的礦物藥雄黃,有砷的成分,最多連續服用三天就需就醫。長期大量服用,會導致砷蓄積中毒。除了讓你出現頭痛、頭暈等癥狀外,還可能出現皮膚色素沉著、上消化道黏膜損傷、藥物性肝病等不同系統的損傷。
插入知識鏈接:
四類藥不宜與牛黃解毒片同服
崔玉艷
指導專家:陳國明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
牛黃解毒片的組成成分有人工牛黃、雄黃、石膏(硫酸鈣)、冰片、大黃、黃芩、桔梗和甘草,將它和西藥同時服用時一定要謹慎,下面幾類藥物就不宜與牛黃解毒片同時服用。
不宜與阿司匹林、抗酸藥等藥物同服。甘草中的某些物質可使胃酸分泌增多,減少胃黏液的分泌,降低胃腸道黏膜的抵抗力。牛黃解毒片與阿司匹林同時服用,可誘發或加重胃、十二指腸潰瘍;與抗酸藥同時使用,會產生酸堿中和,從而抵消抗酸藥的作用。
不宜與中樞抑制藥同服。牛黃對中樞系統有抑制作用,故牛黃解毒片不宜與嗎啡、苯巴比妥等中樞抑制藥同服,否則會增加中樞抑制藥的毒性,易引起呼吸困難、昏睡、體位性低血壓、昏厥等不良反應。
不宜與洋地黃、地高辛等強心苷類藥物同服。人工牛黃、石膏富含鈣離子,若與強心苷類藥品同服,會產生協同作用,增強心肌收縮力,可能導致心律失常和傳導阻滯。
不宜與磺胺類、氨基苷類抗生素同服。大黃富含的大黃酸和沒食子酸及人工牛黃中所含的膽酸可使尿液酸化,促使磺胺類藥品在腎小管形成結晶,損害腎小管及尿道的上皮細胞,從而造成結晶尿、血尿、尿閉及腎損害;氨基糖苷類藥品在堿性尿液中抗菌能力強,而牛黃解毒片能酸化尿液,導致其抗菌能力下降。(《老年博覽(下半月)》 2015年第10期)
牛黃解毒片在外科感染中的應用
閆紅霞 沈秀芬
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
牛黃解毒片作用廣泛,不僅能口服,而且外用效果亦佳。現介紹幾種牛黃解毒片用于外科感染的用法。①帶狀皰疹:將牛黃解毒片壓碎,加入生理鹽水調成糊狀,涂于患處,每日3~4次,1周內即有療效。②哺乳期乳腺炎:將牛黃解毒片研成粉末,用75%酒精調成糊狀,均勻涂于患處,每日2次,一般用藥3 d,腫塊變軟,乳汁暢通。③癰癤:將牛黃解毒片研成細末,與京萬紅軟膏調和,涂于患處,每日3次,3~5 d即有療效。④化膿性中耳炎:患耳用2%過氧化氫沖洗后,用無菌棉簽拭干,牛黃解毒片研成粉末后吹入耳內,每日1~2次,1周內即有療效。(《中國民間療法》 2017年第7期第94頁)
黃連上清丸
黃連上清丸也叫上清丸,被當代《藥典》歸于口腔疾患用藥,具有散風清熱、瀉火止痛的功效,用于風熱之邪侵襲人體。一般出現心火亢盛型口腔潰瘍,即舌尖碎痛、口干口苦、舌苔黃膩、舌質紅赤起刺等患者,可以選用黃連上清丸來治療。但黃連上清丸的藥性偏寒涼,容易引起腹瀉,一般情況下,如果連續服用7天癥狀還未緩解就需就醫。并且,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吃了黃連上清丸,會進一步加重脾胃功能失調,引起食欲不佳、腹瀉等癥狀,建議慎用。黃連上清丸也不適用于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患者等,因為這可能會讓病情加重。
插入知識鏈接:
同為上清丸,功效有異同
韓德承
眾多中成藥中,有很多上清丸,如“上清丸”“阮氏上清丸”“黃連上清丸”“牛黃上清丸”“芎菊上清丸”“明目上清丸”等,雖都是上清丸,但功效有所異同。
上清丸:為經驗方,由大黃、黃芩、黃柏、連翹、梔子、白芷、防風、荊芥、桔梗、薄荷、川芎、菊花等12味中藥組成,具有疏風清熱、解毒、通便功效,主要用于風、熱引起的上焦病變,諸如頭暈耳鳴、目赤、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秘結等癥,用法每次6克,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
阮氏上清丸:為老字號經驗方,主要成分是兒茶、馬檳榔、薄荷葉、烏梅、硼砂、訶子、山豆根、冰片、甘草等,具有清熱降火、生津止渴功效,用于治療咽喉腫痛、牙疳口瘡、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等癥,臨床上用于治療口腔潰瘍也有較好療效,用法吞服或含服,一次0.5克,一日2~4次。
黃連上清丸:處方來源于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中洗肝明目散加減化裁而成,處方在上清丸基礎上加黃連、石膏、蔓荊子、荊芥穗、旋覆花、甘草等6味藥,可用于上焦風熱、頭昏腦漲、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咽喉紅腫、耳痛耳鳴、暴發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黃赤等癥。此方比上清丸增加了散風、清熱藥物,散風、清熱并重,清上中焦風熱作用比上清丸強;散風作用強于牛黃上清丸。用法每次1丸(9克),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
牛黃上清丸:處方來源于明代李梃《醫學入門》,據此原方加減而成,比黃連上清丸處方加牛黃、冰片等清熱解毒作用較強藥物,還增加了赤芍、當歸、地黃等清血熱、活血藥物,故偏重于清熱解毒,治療火毒熾盛引起的頭痛眩暈、目赤耳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燥結、瘡腫等癥,其散風作用遜于黃連上清丸。用法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芎菊上清丸:處方來源于《局方》中川芎茶調散,據此加減化裁而成。方由川芎、菊花、黃芩、梔子、蔓荊子(炒)、黃連、薄荷、連翹、荊芥穗、羌活、藁本、桔梗、防風、甘草、白芷等中藥組成,川芎、菊花專清頭風為主藥,輔以防風、荊芥、薄荷加強祛風功效,黃柏、黃芩、大黃、梔子清上焦積熱,引熱下行從二便而去,滑石助梔子清利濕熱,以三焦氣化,使以桔梗清宣肺熱,引藥上行頭目,以奏祛風清熱之效,甘草調和諸藥,適用于上焦風熱所致的頭目諸疾,對各種頭痛,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叢集性頭痛、癲癇頭痛等有較好祛風止痛作用。用法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明目上清丸:處方來源于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中清上明目丸,據此加減化裁而成。方由黃連、黃芩、菊花、桔梗、熟大黃、天花粉、石膏、麥冬、玄參、梔子、蒺藜、蟬蛻、甘草、陳皮、車前子、當歸、赤芍、枳殼、薄荷、連翹、荊芥等21味藥組成,具有清熱散風、明目止痛功效,適用于風熱引起暴發火眼,紅腫作痛,頭暈目眩,眼邊刺癢,大便燥結,小便赤黃等癥。用法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各上清丸功效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側重,使用時要辨證施藥,上述上清丸孕婦均忌服。(《開卷有益(求醫問藥)》 2016年第6期第16頁)
三黃片
由濕熱重肝火旺盛引起的眼睛紅腫熱痛、心煩口渴、小便黃、大便秘結等人可以用三黃片來緩解。三黃片由大黃、黃連、黃芩等組成,主要的功效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由于三黃片里面含有瀉下作用較強的大黃,故孕婦禁用。大家在吃的時候,也要忌食葷腥、油膩食物。另外,出現急性胃腸炎、痢疾這些癥狀時,患者不宜自我判斷,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銀翹解毒片
外感風熱可能會引起風熱感冒,患者可能會出現舌苔黃或微白,伴有惡寒輕、發熱重、頭痛且脹、咽喉紅腫脹痛、口干渴、咳嗽、咯痰黃稠等癥狀,這時可能服用銀翹解毒片。銀翹解毒片由金銀花、連翹、淡竹葉、薄荷等組成,主要功效為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要注意的是,風寒感冒患者,即出現舌苔白,伴有面色發白、惡寒重、發熱輕或不發熱、頭痛、鼻塞、流清涕、咽癢、咳嗽、多稀白痰、口不渴等癥狀,最好不要吃銀翹解毒片。服用銀翹解毒片時,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普通感冒通常在5~10天內就可恢復,若感冒癥狀持續10天以上,最好停藥去醫院就診。因為流腦、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急性腎炎等很多疾病的初始癥狀和感冒類似。如果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等癥狀后2~3天,患者開始高熱,很可能得了流行性感冒,應該馬上就診。
清熱解毒口服液
在生活中,大家飲酒過度,或者食用溫燥的藥、辛辣的食物等都可能導致腸胃積熱,進而引起便秘。這會出現大便干結、腹中脹滿、口干口臭等癥狀,甚至會伴有面紅身熱,心煩睡不著,時常想要喝冷飲,小便量少,顏色偏黃。中醫主要通過瀉熱導滯來潤腸通便,這時可選用清熱解毒口服液來治療。金銀花、玄參、地黃、連翹等是清熱解毒口服液的主要組成成分。清熱解毒口服液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涼血等。
另外,有時清熱解毒口服液還被用于熱毒壅盛引起的感冒,這種情況下,患者會有突然惡寒、高熱、周身酸痛、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等癥狀。除此之外,清熱解毒口服液對上呼吸道感染等也有較好療效。但口干體瘦、發熱不止、陰虛發熱的人不能吃清熱解毒口服液。
還需提醒的是,中成藥由多種中藥組方而成,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不可隨意加大用量、延長療程。藥品和保健品不同,需根據醫囑,依據病情等選用,不可自行用中成藥來保健,否則可能出現不良反應。
附注:
中藥治“上火”,要“辨臟”選藥
文/蒲昭和
心火
主要表現為口舌生瘡、口角糜爛、心中煩悶、失眠、面赤口渴、小便發黃、大便干結、舌尖發紅等。
治則以清熱寧心為主。宜選導赤丸,能清熱瀉火、利尿通便,尤其適用于口舌生瘡、小便黃赤的患者;黃連上清丸可清熱通便、散風止痛;大神口炎清顆粒對虛火上炎引起的口舌生瘡效果更佳。
肺火
主要表現為鼻腔烘熱、干咳無痰或痰中帶血、咽干口燥、聲音嘶啞及潮熱盜汗等。
治則以滋陰清熱、潤肺化燥為主。可選羚羊清肺丸,既能清肺利咽、除溫止咳,還可養陰潤肺;玄麥甘桔沖劑有清熱滋陰、潤肺化痰作用,尤其適用于虛火上炎所致的干咳、咽喉腫痛的患者;麥味地黃丸更適用于干咳無痰、手中心熱、潮熱盜汗的患者。
胃火
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灼熱嘈雜,進食多但容易饑餓,口干口苦或有口氣臭穢、牙齦腫痛、大便干結、煩躁不安、失眠等。
選擇藥物重在清胃瀉火。清胃黃連丸既可清瀉胃火,又能滋養胃陰;牛黃解毒丸(片)清熱解毒較強,尤其適用于有牙齦腫痛、大便秘結的患者;三黃片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對大便秘結、口氣臭穢者效果較好。
肝火
患者多有脾氣暴烈、動輒發火的性格。主要表現為頭痛劇烈,以太陽穴處痛為明顯,面紅目赤、口干咽痛、脅肋疼痛、尿黃便秘等,甚至吐血。
選擇藥物以清熱降火、平肝疏肝為治則。丹梔逍遙丸能疏肝清熱,適用于肝火上亢輕癥者;龍膽瀉肝丸對肝膽濕熱所致的頭暈目赤、肋痛口苦、耳腫疼痛、耳鳴耳聾等,療效較佳;當歸龍薈丸重在瀉火通便,適用于肝膽火旺、大便秘結的患者。
腎火
主要表現為頭暈眼花、兩顴潮紅、耳鳴耳聾、睡眠不安、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腰腿酸痛等。
選擇藥物重在滋陰、降火、補腎。知柏地黃丸主要有滋陰降火之效;大補陰丸適用于陰虛火旺之潮熱盜汗、咳嗽咯血、耳鳴遺精等患者;杞菊地黃丸適用于肝腎陰虧所致的頭暈眼花、羞明畏光、迎風流淚、視物昏花等患者;耳聾左慈丸主要功效是滋腎平肝,適用于肝腎陰虛、耳鳴耳聾、頭暈目眩等患者。(《益壽寶典》 2018年第5期第18頁)
I?版權聲明:○?本文摘自《幸福家庭》?2016年第9期第58頁,《銅都晨刊》2016年6月15日。○?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系,立即刪除。I?投稿郵箱:445288908@qq.comI?咨詢合作:微信號:lianshangpu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