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某某,女,63歲,2019年04月11日初診。
患者以“外陰瘙癢20余天”為主訴就診。20多天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外陰瘙癢不適,小腹墜脹感,伴有口干不適,心煩,無白帶。自訴到婦科就診,診為“老年性陰道炎”。予以“替硝唑栓、乳酸菌陰道膠囊”治療。二便可,納可,眠可。患者為求中醫治療,來陳老處就診。
刻下癥:神不佳,焦慮貌,面色晦暗,舌體略胖大淺齒痕,舌質淡紅白苔,脈弦。
查體:未查及。
輔助檢查:無。
中醫診斷:陰癢(肝經郁熱)
治法:疏肝解郁,兼清郁熱。
選方:丹梔逍遙散加味;
用藥:柴胡15g,當歸12g,白芍15g,牡丹皮15g,炒梔子15g,淡豆豉15g,枳殼15g,小茴香10g,烏藥15g,砂仁15g(后下),鹽黃柏15g,茯苓15g,炙甘草15g。3劑,自加生姜3片,1日1劑,水煎取汁400ml,分3次飯后溫服。
2019年4月18日患者二診,患者訴陰癢減輕,心煩改善,小腹墜脹減輕,臉繃感,視物花,眼脹不適。已自行停用替硝銼栓及乳酸菌陰道膠囊。原方去淡豆豉,加炒蒺藜30g,3劑。
2019年4月25日患者三診,患者訴陰癢消失,心煩時作,眼脹不明顯。舌體略胖舌質淡偏暗白黃苔偏膩脈弦。加淡豆豉15g。6劑。后患者因他病就診,訴陰癢已痊愈。
討論
陰癢,婦科常見病,是指婦女外陰瘙癢,甚則癢痛難忍,坐臥不寧,或伴帶下增多等,稱為“陰癢”,又稱“陰門瘙癢”。西醫學可見于外陰瘙癢癥、外陰炎、陰道炎及外陰色素減退性疾病等。隋·巢元方詳細論述了陰癢的病因病機,內為臟氣虛,外為風邪蟲蝕所為,在《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曰:“婦人陰癢,是蟲蝕所為。三蟲九蟲,在腸胃之間,因臟虛蟲動作,食于陰,其蟲作勢,微則癢,重者乃痛。”又曰:“腎榮于陰器,腎氣虛……為風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氣不泄,邪正相干,在于皮膚故癢。”薛己總結婦人陰癢屬肝經所化,有肝脾郁怒、肝脾氣虛、濕熱下注等證候,分別以龍膽瀉肝湯、逍遙散、歸脾湯、小柴胡湯等加減治療,外以桃仁膏、雄黃等殺蟲。明·張三錫在《醫學準繩六要·治法匯》中主張“陰中癢,亦是肝家濕熱,瀉肝湯妙”,同時又指出“瘦人燥癢屬陰虛”,為后人從陰虛血燥生風治療陰癢提供了依據。
丹梔逍遙散出自清代薛己之《內科摘要》,又名加味逍遙散、八味逍遙散,是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逍遙散的基礎上加丹皮、梔子化裁而成。方中丹皮清熱涼血以清血中伏火,梔子瀉火除煩并能導熱下行,兩者合用以平其火熱;柴胡長于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條達;白芍酸甘,斂陰養血、柔肝緩急;當歸辛溫,養血活血,歸、芍與柴胡相伍,使血氣和而肝氣柔,養肝體而助肝用;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一取《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實土以防木乘,又因“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補脾胃以助營血生化。全方宗《黃帝內經》“木郁達之”、“火郁發之”之意,共奏疏肝健脾、清熱養血、寧心安神之功,由此則肝郁得解、肝火可清。
患者陰癢20余天,伴有小腹墜脹感、口干、心煩不適癥狀。結合舌脈,考慮患者為肝經郁熱。陳老取丹梔逍遙散之義。予以丹皮清熱涼血;梔子清熱瀉火;柴胡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條達;白芍柔肝緩急;當歸養血活血;茯苓、甘草益氣健脾。患者心煩,加淡豆豉,與梔子取梔子淡豆豉湯清熱除煩。加枳殼與柴胡、白芍、炙甘草有四逆散之義,透邪解郁。患者小腹墜脹,加用烏藥行氣消脹。方中運用性味辛溫的小茴香作用有三:一助烏藥行氣,二防全方藥物過于寒涼,礙脾胃。三為引經藥。患者口干,考慮患者合并有虛火上沖的病機,予以封髓丹(砂仁、鹽黃柏、炙甘草)降心火、益腎水。患者共診三次,服用中藥治療臨床療效確切。陰癢痊愈。師父精準的臨床辨證、選方用藥,是我輩學習的榜樣。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