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感謝殷師勞心勞力堅持為我們授課,聽講以來,收獲頗多,對構建中醫理論體系起指引作用。現將聽講心得小結如下。
一、構建“大局觀”
如殷師所言,中醫,實乃國醫。在三千七百年的中國文明史中,除近一百多年西醫為主,中醫一直占據主導。當務之急,是要把這解決了三千七百年中華民族健康問題的國醫拾回,而且將來還要繼續發揮它的巨大作用,這就是我們的責任!中國的國醫,較之其余醫學而言,最大的優點就是它的“大局觀”,此非整體觀能概之。那么何謂“大局觀”,它是把一個人置于整個宇宙當中的一點來考慮,其思想根基便是中國先秦哲學觀念,即“天人合一”,人與周圍任何一物都要和諧共存,由于各種因素產生了不和諧,對人體產生的反應就叫“疾病”。認識造成這種不和諧的原因和原理以找尋方法來解決它,具體怎么解決,首先要明白我們的國醫是怎么認識疾病的。
認識疾病的哲學原理在于“一”,一最開始是八卦,天為乾,地為坤,而中間有六卦就形成六經學說,六經學說對應中國的古代哲學,所以要有古代哲學基礎,諸如《易經》、《淮南子》、《老子》、《莊子》,沒有古代哲學知識,對于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五運六氣就不懂。而要看懂古代哲學的東西則要有古文基礎,而且對于古代歷史也要涉獵,如《國語》、《左傳》等。八卦最終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解釋的是萬物的各種變化趨勢,在醫學當中,就以六卦的變化來解釋我們的人體如果出了疾病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原因是什么。這就是六經學說。
一、努力解決“短板”
六經學說在《黃帝內經》時就已經存在了,但沒有系統地講得那么清楚。它成形于東漢,成形后沒有系統整理過,而中國文人在理解疾病的狀態時各說其是,比如“相火”,大家各有一套自圓其說的說法,這是我們國醫的短板——生理,我們要真正地把中醫發展起來,這個東西是要解決的,如殷師對于“相火”的講解就是在解決問題所在。中醫的生理應當以六經學說為基礎和指導,以確定觀察人出現的變化,這種六經學說做的最好的也相對完備的就是張仲景,而張仲景也僅僅只做了一個方面,就是在傷寒的辨證論治方面,他把理法方藥歸為一爐,形成了我們至今奉為圭臬的《傷寒論》。殷師指出,《素問》中提到的三陰三陽之離合,界定了六經的氣血運行的大致規律,也就形成了中醫整個生理的大框架。同時,殷師還根據多年學術研究與臨床實踐總結,人有兩套陰陽系統,天人陰陽系統和人天陰陽系統。所謂六經辨證就是分析判斷上述天陽系統與人陽系統由于各種內外因素導致紊亂而產生各種疾病的具體方法,從而確立相應的治療方案,這就是國醫辨證論治的最高境界。而其余的八綱辨證、臟腑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都可歸于六經辨證里面。
三、認真做學問
要真正把中醫發展起來,生理這個短板是要解決的,為此要認真做學問:老師的文章里面,每一個引用的東西都把它具體的卷,具體的哪一類都標出來,就是讓我們去查它的源頭,查它的源頭,對照為什么老師在這里引這段話,它這段話的前文和后文是什么,是不是斷章取義,是不是加入了個人意思在里面。這就是認真做學問。如殷師所言,引文的最大的一忌是斷章取義,古人非此意,而自截取一段以證之,這種引文是謬引,做學問就是所說的東西要在歷史上立得住腳,做學問,我們不能僅僅是一個容器,我們要變成一個酒窖。這也是學習的方法!
四、現代醫學為我所用
規培輪科接觸臨床以來,深深體會到殷師所言之西醫遠不如中醫。西醫是一個士兵,最多是一個排一個連,只能看到戰場的局部,而中醫更像一個將軍一個元帥,看到的是戰場的整體格局。士兵排長連長反而責怪將軍元帥沒有他們那么熟悉局部具體的戰場情況。將軍可以了解局部以幫助整體決策,但士兵卻無法了解整體而眼光更高。所以士兵的決策意見也就是治療手段卻很多時候價值有限,而中醫卻完全可以利用西醫的檢查檢驗手段。如殷師言,要把現代醫學為我所用。士兵易當,將軍難任,所以西醫易學而中醫難。然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中醫不同于西醫,它不可量化,但不見得不可師承,古人學者必有師,殷師現在做的正是傳道授業解惑也。當然,西醫認門,中醫認人。
五、會看病
當然除了聽講,還要自己講出來,方是掌握了這個理論,講習自古就是治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通過講習可以操練思維,交流思想,使學問不再是尋章摘句式的嚴謹,而是融入自我生命的深情。尤其是中國傳統學問的思維,是更需要這種反復操練的。為此與數位中醫學習者定期于每周三講課,互相交流討論,以期能促進大家對中醫的認知。再者,加以實踐。殷師言,作為一個醫生最重要的一點是會看病。鼓勵我們要勇于嘗試,在自己身上試,在身邊人試,爭取每一次診療機會,去實踐去檢驗真理。
近來學習中藥,想起殷師常言之“大局觀”,我們中國的傳統學問,視野非常遼闊,看任何一個東西,首先都要想到天、地、人。物有其性,性有其用。用藥就是在利用萬物的自然屬性。于是開始了不同于本科在校期間學習中藥的另一套學習方法,即先用法象藥理學簡單分析藥物,要先有自己的體悟,可以從采收時月、質地色澤、入藥部位、藥材生熟、植物部位、升降浮沉、性味歸經等方面去體悟,物從其類,同形相趨,同氣相求。而不像以前一樣從書本直接看到現成的,先自己一點點去分析,去體悟,這個藥它以后就聽你的話,而且你也懂它。然后運用各家論述填充完善,即“做學問”,這樣便可以神形具備。最近在整理歷代本草對知母的論述,深感如此。接著,弄清楚其在人體中的運行,人得天地之全性,藥得天地之偏性,凡藥入人體,皆有其走行,也即“生理”,而這個也是最難攻克的,我覺得需要在熟讀各家論述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方能加以總結歸納以明理。最后,可參考西醫對其論述,加以考證,對比并完善,即“現代醫學為我所用”。這是學生對于中藥學習近來的愚見,尚不知正確與否,望殷師指明,更期待殷師接下來的具體講課。
2019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