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醫院組織下鄉義診,去了個山清水秀的小村莊,即使是義診,來看病的人也不多,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剩下的大多是已過花甲之年的老人。
沒過多久,一位劉姓的大哥過來找我看病,自述過了60歲這道坎兒沒兩年,就明顯感覺體質開始衰退,不是經常頭疼腦熱、眼花耳鳴,就是腰酸背痛、精神不振。
更糟的是,從去年冬天開始,他夜間睡覺的時候經常腿抽筋,幾次都痛得從夢中醒來……其實,腿抽筋的事情,大家都會碰到,不是他一個人的煩惱。
這讓我想起近年來的一些現象。有句廣告詞這么說:“腰酸背痛腿抽筋,身體提醒你,缺鈣了!”同時,各種補鈣的產品紛紛上市,數不勝數。
一些人,特別是一些老年人,腰酸了,背痛了,腿抽筋了,就開始吃鈣片。但是吃鈣片真那么有效嗎?我且不評判。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沒有缺鈣這種概念。
中醫認為,不少急性疼痛癥(非器質性)、抽搐痙攣常與肝陰不足、津傷血虛有關。這是一種肌肉自發的強直性收縮,以發生在小腿和腳趾的肌肉痙攣最為常見,發作時疼痛難忍,尤其是半夜抽筋往往把人痛醒,很長時間不能止痛,且影響睡眠。
這么看來,腿抽筋和缺鈣是完全不相干的。至于抽筋補鈣,這只是一種謬傳,也是商家炒作。
腰酸背痛其實是肌肉酸痛,腿抽筋自然是筋脈痙攣。
脾主人一身肌肉,肝主筋脈,肌肉和筋脈有了問題,就要找準主因,調和肝脾。
我曾經看過不少這樣的病例,患者們反映有一個方子很有用,于是,就告訴了劉大哥。
我要說的這個止痛妙方很簡單,叫作芍藥甘草湯,方子也很簡單,就2味:白芍12克、甘草12克,不要以為藥少就看不起它,這不是一般的方子,也不是什么偏方,而是千年名方,出自醫圣張仲景《傷寒論》。
白芍味酸,可養陰柔肝、調和營衛;甘草味甘,可緩急止痛且能補虛。酸甘化陰以養肝,肝得柔養,氣急則平,因此能解痙止痛,效果非常顯著。
芍藥和甘草這兩味藥在一般的中藥店都能買到,這道湯非常容易做,取白芍12克、甘草12克,用開水沖泡,或者煮水喝,效果都很不錯。
現代藥理也研究表明,芍藥、甘草中的成分有鎮靜、鎮痛、解熱、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經臨床證明,此方對多種急性痛癥,尤其是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
我叮囑劉大哥,一定要按時服用。我回城后,劉大哥給我打電話報喜說:“嘿!方子還真管用。現在腿不抽筋了,走路也有力氣了,下地干活都生龍活虎的。”
不過要提醒大家注意,我這里說的芍藥、甘草一定要是生白芍、生甘草,不要買炙過的,炙過的藥性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