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探討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學習經方和傷寒論我們必須搞清楚的一個概念-八綱。
八綱,傷寒論從沒提到,卻貫穿其中,在每一條原文之中。
上一篇中我稍有提到,今天跟大家詳細探討。
八綱是啥?
八綱即指表、里、陰、陽、寒、熱、虛、實。
當然在表里中間,還有一個半表半里,如果硬是要細分,還可以獨立出這種中間狀態,當然,還有虛實夾雜等,這些暫停不談。只看大的框架結構,為八綱。
表和里:
表里在這里我覺得有兩層含義,一種是代表疾病的大概位置,也可以看做人體內外,在人體表指體表,即由皮膚、肌肉、筋骨所組成的外在軀殼。
另外,表還有“表證”,不一定就全部是體表的病證,例如有的人里邊臟腑有癌癥,可能呈現出來是表證:惡寒、怕冷、頭身痛等。
表和里代表人體的外和內,但表證和里證不一定代表人體表面生的病和里邊有病,這是我自己的一個理解。
談表里要區分,是人體結構上的表里,還是證型的表里。
當然,這二者有大部分重疊意思,如果病邪集中地反應在體表部位,可稱為表證。里是指人體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腸、大腸等所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地反應于此體部時,便稱為里證。
但也有例外,我說了,有一些人雖然是臟腑的病,但正邪斗爭呈現卻是表證,或者有的人雖然是感冒這樣表病,但有時候呈現出里證。
辨別表里用來指導治療的,還是看癥狀群,就是“看證”
關于八綱第一概念:
表里,我覺得不能籠統的來解釋,起碼包含了內外病的位置和病邪斗爭呈現出來的癥候群-表證或里證。
半表半里
從人體位置來說,是指表之內,里之外,也就是胸腹兩大腔間,是臟器所在地方。
若病邪集中地反應于此體部時,便稱為半表半里證。道理同上,有一些病位在臟腑或者體表同樣可表現為半表半里之證,例如感冒、肝膽的問題等。
用“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來定位疾病的位置,同時也定位疾病的病勢狀態。
也就是說,不論什么病,而其病位和病勢的反應或為表,或為里,或為半表半里。
我們就可以確定疾病的具體位置和病勢發展。
寒和熱
寒即寒性,熱即熱性。如果病體反映為寒象者,即稱為寒證。反之,表現為熱象者,便稱為熱證。寒和熱是陰陽的代表,往往寒證多為正氣不足的陰證,熱證多為反應陽熱反應太過的陽證,寒與熱是具有一定特性的陰陽。
當然,如果只是講陰不一定必寒;而陽呢,更不一定就都是熱。
虛和實
虛指人虛,實指病實。黃帝內經說“精氣奪為虛,正氣不足為虛,邪氣盛為實”。如病沒有好,而人的精力正氣已有所不支,病體反映出一派虛衰之象,即稱為虛證。
相反,病勢在發展,而人的精力正氣充沛,正邪斗爭反映出一派充實的征象者,便稱為實證。
中醫治病一個核心就是“扶正祛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個是治病的大法則。原則不能錯,錯了,治療的方向相反就容易把病治壞。
這個是原則問題,不能搞錯。
陰和陽
陰和陽。陰即陰性,陽即陽性。陰陽是把疾病一分為二的思維。正邪斗爭,正邪交爭所呈現出來的狀態可以用陰陽來總概括。
人生了病,正邪斗爭往往體現出兩種狀態,太過急是不及。太過則表現為亢進的、發揚的、興奮的……這類激進太過的病征,即稱為陽證。
如其是不及,則呈現出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正氣抵抗不及的狀態,這類不及的病征,便稱為陰證。
臨床上不管疾病怎么復雜多變,但就整體概括起來無非陰陽,一般來說不是陰就是陽。
虛實、寒熱、表里和陰陽的關系
兼夾
虛實、寒熱和表里一樣,也都有陰陽的特性。不過,寒熱對應陰陽是固定的,而表里和虛實就不一定。寒就是陰,熱就是陽,這個沒得說。
寒熱虛實和表里混雜在一起的情況也是比較多見的,
例如:
虛+寒者=陰,虛+熱=陽
實+熱=陽;實+寒=陰
所以,
陽證,可包括:熱、實或實熱、或虛熱者。
陰證,則可有或寒、或虛、或寒虛、或實寒者。
總結我們看下面表格,一覽無遺。
以上為八綱的總結,辨證的時候必須辨認清楚。
八綱辨證的意義
我覺得八綱辨證是中醫辨證的基礎,一個是可以知道辨證疾病的病勢,另外一個就是確保我們的治療方向是對的。
如果八綱辨證搞清楚,治病可以保證不會把病治壞。我經常跟我學中醫的同學門說,這好比我們電路中的保險絲,可以做到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尋求有效。
中醫是一種愛好,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生活。
如果對你有用,歡迎分享
中醫二羊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碩士,主導針藥并治的大中醫觀,一個推崇經典古中醫的80后中醫。
一個鐵桿中醫腦殘粉。有一味赤色梔子心,胸懷山中藥,愿為熊膽使君子,繼四圣岐黃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