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怎么了?
她答:我現在主要是頭暈,疲勞。
我:多少時間了?
她:兩年了。
我:還有其他不舒服的嗎?
她:口干,口水黃,手麻,總是覺得疲勞,累。
我:有鼻塞流鼻涕嗎?有口苦,胸悶,心煩嗎?
她:沒有,這些癥狀都沒有。
我:睡眠怎么樣?大便怎么樣?
她:都還正常。
我:伸舌看看?
舌胖大水滑,苔白,脈沉細。
六經癥狀歸納總結:頭暈,口干,手麻,疲勞,舌胖大水滑,苔白,脈沉細。
六經辨證分析:患者無太陽少陰鼻塞流涕,惡寒發熱,汗出,無少陽口干口苦,心煩喜嘔。頭暈,考慮為水飲上逆,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口干為水飲內停,津液不能上承,手麻水飲阻滯氣血運行,疲勞亦是水飲停三焦,舌脈是水飲典型表現。
辯方證:五苓散原方
擬方:
桂枝 10g,澤瀉 10g,茯苓 10g,蒼術 10g,豬苓 15g。
中藥5付,每天一劑,水煎,口服
結果:患者今天10月29日復診:服藥后頭暈消失,無手麻,口干消失,無疲勞感,小便量明顯增多,患者訴服藥體重減少2斤。
脈沉細,舌淡苔白,臉色不甚光滑。
六經辨證:太陰病,陽虛血虛水飲,以四逆湯、當歸芍藥散加減。
擬方:
熟附子 10g 先煮半小時,干姜 10g,茯苓 10g,蒼術 10g,當歸 10g,白芍 10g,澤瀉 10g,川芎 6g,肉桂 6g中藥5付,每天一劑,水煎,口服。
師姐:患者的一開始為什么用五苓散?
我:經方看病,依據的是癥狀的反應,四診合參,辯出六經,然后水濕痰飲氣滯瘀血食積等,最后辯方證。
經方醫學認為:定位定性定勢對于初學中醫來說非常重要,定位:就是表、里、半表半里,里。
定性:寒熱,虛實,陰陽。
定勢:疾病的發生發展態勢。
師姐:經方使用思路是什么?
我:辨六經
辨方證
顧兼證(水、濕、痰、飲、郁、瘀、積、痞)
辯病機
重兩本
參神農
師姐:六經的本質是什么?
我:現代經方大師胡希恕有個很重要的觀點:《傷寒論》六經來自八綱,并非《黃帝內經》經絡臟腑概念。胡老進一步提出《傷寒論》并非根據《黃帝內經》六經,而是張仲景依據《湯液經法》、《神農本草經》。
《傷寒論》、《黃帝內經》是最優秀的兩部中醫經典,分屬中醫兩個不同體系而有所長,很難有機結合。
記住下面這個表,在臨床中去運用。
師姐:患者服用后癥狀改善明顯,當時怎么會選用五苓散呢?
我:五苓散方證為的心下停飲、小便不利而見眩暈、口渴者。馮世綸老師認為五苓散常用于外邪里飲的急慢性病。
師姐:這個病人沒有表癥也可以用五苓散?
我:有小便不利水飲內停、津液不化的口干臨床表現,就可以用了。
五苓散方:豬苓(去皮)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株,茯苓十八銖,桂枝(去皮)半兩。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本方集豬苓、茯苓、澤瀉、白術諸利尿藥,重在逐內飲,澤瀉用量獨重,取其甘寒為方中的主藥,以解其煩渴。
復用桂枝不但解外,而且能降氣沖,使水不上犯而下行,五味配伍,解外利水,故治脈浮有熱、氣沖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我:師姐給你主總結下五苓散主治證候
外有表證,水濕內停。
發熱惡寒。
口渴貪飲,小便不利。
亦可治水濕內停之水腫、泄瀉、小便不利或痰飲、吐涎等證。
臨床應用:小便不利和水腫
本方是利尿消腫的常用方劑。
臨床上凡脾虛不運,氣不化水之水濕內停、小便不利、或為蓄水、或為水逆、或為痰飲、或為水腫、泄瀉等,均可以本方加減治療。
若無表證,可將方中桂枝改為肉桂,以增強除寒化氣利水的作用。
本方合平胃散(陳皮、蒼術、厚樸、甘草)名胃苓湯,具有行氣利水、祛濕和胃的作用,用于治療寒濕泄瀉,腹脹,水腫,小便不利;
本方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具有利濕清熱退黃疸的作用,治療濕熱性黃疸;
本方去桂枝名“四苓散”,功專滲濕利水,治脾虛濕阻,糞便溏瀉。l
現代臨床常用于治療腎炎、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潴留等屬于水濕內停者。
重點藥對:
桂枝——溫陽化氣、利水消腫。
白術、茯苓——健脾、利濕。
愿你飛向向往的生活
林佳明,林利城
來自廣西欽州的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