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媛 李浩 李楠
崩漏指經血非時而下,或陰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斷者,屬現(xiàn)代醫(yī)學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范疇。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具有和解少陽、疏肝利膽、調暢氣機功效。筆者運用小柴胡湯治療崩漏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小柴胡湯治療崩漏的機理
1.1疏肝利膽以調氣血
肝藏血,主疏泄。肝血下注沖脈,司血海定期蓄溢,參與月經周期、經期及經量的調節(jié)。肝經與沖脈交會于三陰交,與任脈交會于曲骨,與督脈交會于百會,肝通過沖、任、督三脈與胞宮相通,使之藏泄有序。肝的生理功能與月經及血室有密切關系,肝之疏泄太過,往往成為崩漏發(fā)生的重要病理因素。
小柴胡湯方中柴胡入肝、膽二經,既透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氣,又調暢氣機之郁滯,是治療少陽病的主藥;輔以苦寒之黃芩,亦入膽經,善清少陽半里之熱,二藥合用,一散一清,可使半表之邪得以外透,半里之熱得以內徹。生姜、半夏入脾胃而和中降逆止嘔,更用甘味的人參、甘草、大棗益氣和中、扶正驅邪。諸藥共伍,同治少陽經、腑,兼顧脾胃,使肝膽疏泄得利,氣機郁滯得暢,氣血津液得行。運用小柴胡湯治療崩漏,旨在恢復肝膽的生理功能,使陰陽自和,樞機自利,則崩漏可愈。
1.2理血散結以消瘀滯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曰:“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此熱入血室證,系行經之時感受外邪,熱邪內陷血室,與血相結。《血證論·創(chuàng)血》云:“凡外邪干血分者,小柴胡湯皆能疏理而和解之。”明確指出小柴胡湯具有理血散結功效,能夠用于血分證的治療。
崩漏為病,有因血瘀而致者,治療當以活血為主;其他原因發(fā)生崩漏者,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亦往往導致血脈不暢。小柴胡湯具有行氣解郁之功,氣行則血行,使壅者通之,郁者達之,結者散之,從而瘀消痛止,諸癥消失。因而小柴胡湯在治療崩漏時,不僅僅通過“調和陰陽,疏肝利膽”等功效恢復正常的月經生理周期,亦可直接入血分,發(fā)揮其治療作用。
2辨證要點
2.1病性以邪實為主
崩漏有虛實之分,小柴胡湯所治的崩漏,從疾病性質看,當以邪實為主。其證主要因氣機不暢所致血瘀,瘀久可以化熱,因而多兼有血熱表現(xiàn)。每見乳房、胸脅脹痛,心煩易怒,善太息,少腹疼痛拒按,脈弦等肝膽經郁滯不通的癥狀。此外,樞機不利,氣血失和,使氣郁或血瘀阻于胸脅則可見胸脅滿如結胸狀。
2.2病位在肝膽
病在少陽半表半里,樞機不利,正邪分爭,正勝則熱,邪勝則寒,寒熱交替,故往來寒熱是少陽病主要癥狀。少陽膽腑受邪,膽火上炎則口苦;熱傷津液則咽干;肝膽相連,目為肝竅,邪熱循經上擾則目眩;足少陽之脈,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邪犯少陽,經氣不利,故見胸脅苦滿;膽火內郁,邪熱干擾胃腑,氣機不暢則神情默默不欲飲食;胃氣上逆,失其和降則嘔,心神被擾則煩。小柴胡湯治療崩漏的主證是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等,凡崩漏見上述癥狀可考慮使用小柴胡湯,且“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3典型病例
患者,女,12歲,2011年1月20日初診。自述11歲月經初潮,前2個月月經正常,本月初(即第3個月)月經如期至,適逢感冒發(fā)燒,輸液后燒退,但月經1月未盡,量多、色黯有塊。現(xiàn)咳嗽,咽癢,納不佳,便干,眠差,口苦,咽干,舌淡紅,苔白有瘀點,脈浮取虛弱,重按滑利。予小柴胡湯加減:柴胡30g,黃芩10g,清半夏15g,干姜9g,甘草10g,五味子10g,桔梗10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1劑后經量明顯減少;3劑后僅有少量褐色經血,咳嗽減,汗少,咽痛減,口仍干苦;6劑后經止,諸癥悉除。予逍遙丸善后。
按:患者經期感受外邪,后致崩漏。患者因經行血海空虛,外邪趁虛而入,邪正交爭,遂發(fā)寒熱;邪熱郁閉于里,熱入血室,迫血妄行,崩漏不止。就診之時,雖以崩漏為主要表現(xiàn),但仍有咳嗽、咽癢等癥狀,系外邪未去之象;并伴有口苦、咽干諸柴胡證。故治療先以小柴胡湯散邪,外邪散盡,血室復安,則經血自止。加減變化據(jù)《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以逍遙丸疏肝健脾、調暢氣機以善后,助其恢復月經周期。
4小結
柴胡湯可調和肝脾、疏利三焦、調達升降、宣通內外、運行氣血。治療熱入血室之崩漏具備柴胡八證者均可考慮。正如《經方發(fā)揮》中所說:“在傷寒熱病中是清熱劑,在六經中為和解劑;在治療各種雜病中,又是理氣解郁劑;如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藥品,寓理血于行氣藥之中,又是很理想的理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