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楊兆林:看《經方學科》如何論治發熱

發熱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聞其故。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聞其狀。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臟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溢干。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于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熱病可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治遺奈何?

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治之?

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兩感于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兩感于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素問·評熱病論》:有溫病者,汗出則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

《素問·太陰陽明論》: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人六腑,……人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熱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

治療原則:“熱者寒之”

《傷寒論》第7條“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發熱類型:惡風、惡寒發熱、寒熱往來、壯熱、潮熱、夜熱、

發熱是臨床中最為常見的癥狀,類型很多,辨證頗為復雜,辨證首先辨外感和內傷,其次便寒熱。或者按六經辨證,或臟腑辨證,或氣血津液辨證,或衛氣營血辨證。

 

一、外感發熱

 (一)外寒:桂枝湯、麻黃湯、麻黃桂枝各半湯

(二)內寒復外寒:桂枝人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三)外寒內熱:桂枝二越婢一湯、大青龍湯、葛根湯、柴胡桂枝湯

(四)半表半里:小柴胡湯

(五)內熱:白虎湯類方、竹葉石膏湯、承氣湯類方

(一)外寒:桂枝湯、麻黃湯、麻黃桂枝各半湯

 

 1、桂枝湯

原文: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病患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產后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滿,干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者,可與陽旦湯。

組成: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功效: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太陽中風表虛證   惡風、汗出、脈浮緩。

方證對應:凡見低熱、同時伴汗出惡風,舌淡苔白,脈浮緩,就可以運用。

運用:原則上不建議加減;但伴隨癥狀明顯,依據病機謹慎加減

 兼喘:加厚樸、杏仁;

伴口干渴:加石膏;

兼汗出多怕冷:加炮附子

伴氣虛:加黃芪。

 2、麻黃湯

原文: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痛嘔逆,脈陰陽倶緊者,名為傷寒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組成: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太陽傷寒表實證   證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者。

方證對應:高熱怕冷,同時伴身體疼痛,無汗,舌淡苔白,脈浮緊。

運用

流清涕:加辛夷、蒼耳子;

口干:加石咳嗽:加紫菀、冬花;

痰多:加半夏,陳皮燥濕化痰;

痰稠難咯:加葶藶子瀉肺祛痰。      

注意事項:避風寒,小口趁熱頻服

 

 3、麻黃桂枝各半湯

原文: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組成: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生姜一兩,炙甘草一兩,麻黃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功效:調和營衛,開表發汗

主治:太陽傷寒輕證。發熱,惡風寒,熱多寒少,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面色赤,身癢,舌淡,苔薄白,脈浮或緊。

方證對應:凡一天間斷發熱數次,無汗,身體弱,舌淡苔白,脈浮緊就可運用

運用:

流清涕:加辛夷、蒼耳子;

口干:加石膏

頭痛:加川穹;

難點:寒熱“如瘧狀”,即寒熱發作有一定時間性,并非瘧疾,似乎也可以用小柴胡湯治之。但彼方證為半表半里證,多伴有口苦、咽干、目眩,或胸脅苦滿,或嘔而發熱;而此例無此兼癥,說明風寒襲表較輕,未及少陽,故仲景不取小柴胡湯,而取桂枝湯與麻黃湯合而為一,其用量較原方減少,如桂枝由三兩減為一兩十六銖,麻黃由三兩減為一兩,且桂枝量重于麻黃,意在以調和為主,佐以開泄腠理。

 (二)內寒復外寒:桂枝人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1、桂枝人參湯

原文: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組成:桂枝四兩、炙甘草四兩、白術三兩、人參三兩、干姜三兩。

用法: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服一次。

功效:溫中散寒,解表散寒

主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方證對應:發熱惡寒伴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脈浮虛等太陰脾胃虛寒。

運用:脾腎陽虛:加炮附子溫補腎陽

注意事項:煎藥方法,先煎人參湯,后下桂枝。

 2、麻黃附子細辛湯

 原文: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組成:麻黃二兩,細辛二兩,炮附子一枚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溫經解表

主治:治傷寒太少兩感證,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方證對應:以惡寒重,發熱輕,神疲欲寐,脈沉。

注意事項:只能煎服,不能碾面沖服;先煮麻黃;禁冷飲。

 

(三)外寒內熱:桂枝二越婢一湯、大青龍湯、葛根湯、柴胡桂枝湯

 

1、桂枝二越婢一湯

 

原文: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組成:桂枝十八銖,芍藥十八銖,麻黃十八銖,炙甘草十八銖,生姜一兩二銖,大棗四枚,石膏二十四銖用法:上七味,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功效:微發其汗,兼清里熱

主治:發熱重,惡風寒,頭痛,或咽干,或咽痛,口渴心煩,舌質偏紅苔薄黃,脈微數。

方證對應:體弱發熱較重惡寒輕,伴口干心煩。

運用:此方為桂枝湯(寒)→桂枝二越婢一湯(外寒內熱)


 2、大青龍湯

原文: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也。

組成: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二兩,杏仁四十枚,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

用法: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再內諸藥,煮取一杯,溫服,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覆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功效:辛溫解表,兼清里熱

主治:外感風寒,兼有里熱。惡寒發熱,無汗,身上疼痛,煩躁、口渴,脈浮緊

寒癥為:惡寒發熱,身上疼痛;熱癥為:煩躁、口渴。

方證對應:惡寒發熱均嚴重,身疼痛厲害,無汗,煩躁口干。

運用:

咽喉痛:加連翹、牛蒡子解毒利咽;

浮腫者:加茯苓健脾利水;

口渴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

內熱重:重用石膏。

注意事項:麻黃先煎;脈微弱,汗出,惡風寒者,或雖無汗,而皮膚潮潤者,皆忌之;心臟病患者慎用。另:此方為麻黃湯(寒)→大青龍湯(外寒內熱)

注意事項:一劑汗出后調整為桂枝二越婢一湯或桂枝湯;主要石膏和麻黃劑量,麻黃量大于石膏用量;避風;

 

3、葛根湯

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組成: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炙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湯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

功效:發汗解表,升津舒筋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惡寒發熱,頭痛,項背強幾幾,身痛無汗,喉嚨痛,口渴,舌淡苔白,脈浮緊者。或下利或剛痙。

方證對應:發熱惡風、無汗、項背強幾幾。

運用:

兼溫病口渴:加石膏;

兼溫病肺熱咽痛:加黃芩、牛蒡子;

兼惡心:加姜半夏降逆止嘔;

兼下利肉積:加炒山楂消食。

注意事項:葛根、麻黃先煎;葛根量要大。

 

4、柴胡桂枝湯

原文: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須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組成: 桂枝一兩半、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炙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    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生姜一兩半、柴胡四兩。

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功效:解表和里

主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表證未解者。或發熱惡風,寒熱往來、汗出、關節酸痛,胸脅苦滿,或腹痛,心煩喜嘔,舌紅,苔薄黃,脈弦或浮為。

方證對應:發熱惡寒、肢體疼痛,胸脅脹滿疼痛,嘔吐。

運用:

發熱重伴口干:加石膏;

惡寒重:加重桂枝量;

流涕:加辛夷、蒼耳子;

咳喘沒有肺寒:加厚樸、杏仁;

咳嗽兼肺寒:加干姜、五味子。

注意事項:中病即止;單純寒熱禁用。

(四)半表半里: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

原文: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99、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104、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144、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229、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379、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組成: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炙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1)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

(2)婦人熱入血室(經期感冒發熱)。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以及瘧疾。

(3)運用小柴胡湯治療發熱,類型很多,未必全是往來寒熱,看相關小柴胡湯條文,發熱還有身熱惡風、潮熱、寒熱、發熱等等描述,所以在運用時要詳加辨證。

方證對應: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胸脅脹滿,脈弦。

運用:

熱多寒少,口干:加石膏,或合白虎湯加減;

便秘:加大黃,炒枳實,或大柴胡湯加減;

便溏:加干姜、桂枝,或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    

兼身痛:加桂枝,或柴胡桂枝湯加減;

兼肺寒咳嗽:加干姜、五味子。

注意事項:運用和解之法,禁單純運用解表、攻下。

 (五)內熱:白虎湯類方、竹葉石膏湯、承氣湯類方,

1、白虎湯

原文: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于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組成: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炙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煎服: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清熱生津

主治:陽明氣分熱盛之證。凡傷寒化熱傳入陽明,或溫病邪傳氣分,皆可致此

方證對應: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

運用:

兼傷津口渴:加人參;

兼衛分:加金銀花、連翹

兼濕舌苔黃膩:加蒼術

咽喉疼痛:加玄參、桔梗

 兼身痛:加桂枝;

兼便干:加大黃

兼溫毒發斑:生地、紫草

兼驚風抽搐:加羚羊角、蟬 兼惡心:加竹茹;

2、竹葉石膏湯

原文: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組成: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麥門冬一升,人參二兩、炙甘草二兩、粳米半升。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采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低熱多見)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

方證對應:低熱不惡寒,少氣乏力,汗出,干嘔,舌紅苔少。

注意事項:石膏、麥冬量大,半夏次之。

 3、大承氣湯

原文:第208條: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

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第209條: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

第212條: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

第215條: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第220條: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第240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第242條: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第252條: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第253條: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

14: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18: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結在膀胱也。

組成:酒大黃四兩,炙厚樸半斤,炙枳實五枚芒硝三合煎服: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

功效:清泄熱邪,急下存陰,峻下熱結

主治:陽明腑實熱,發熱不惡寒,汗出,腹脹便秘,舌苔干黃,脈實有力。

方證對應:高熱(潮熱、微熱、煩熱等)不惡寒,大便秘結,舌苔干黃,脈實有力。

方義:大承氣湯本方為寒下的重要方劑。在《傷論》中所治證候凡十九條,治療范圍廣泛,但以傷寒邪傳陽明之腑,入里化熱,與腸中燥屎相結而成之里熱實證為主治重點。以存陰救陰,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陰”之法。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腸胃,為君藥。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并能軟堅潤燥,為臣藥,二藥相須為用,峻下熱結之力甚強;積滯內阻,則腑氣不通,故以厚樸、枳實行氣散結,消痞除滿,并助硝、黃推蕩積滯以加速熱結之排泄,共為佐使。

運用:

兼陽明經熱:合白虎湯

腸道燥結:合增液湯

附:《本經》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道殺,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芒硝:味苦,寒。主治百病,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種石。

厚樸: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

枳實:味苦,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

                           升降散

【來源】《傷寒溫疫條辨》卷四。

【組成】白僵蠶(酒炒)6克 全蟬蛻(去土)3克 姜黃(去皮)9克 川大黃(生)12克

【用法】共研細末,和勻。據病之輕重,分2~4次服,用黃酒,蜂蜜調勻冷服。中病即止。

【功用】升清降濁,散風清熱。

【主治】溫熱、瘟疫,邪熱充斥內外,阻滯氣機,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致頭面腫大,咽喉腫痛,胸膈滿悶,嘔吐腹痛,發斑出血,丹毒,譫語狂亂,不省人事,絞腸痧(腹痛),吐瀉不出,胸煩膈熱,疙疸瘟(紅腫成塊),大頭瘟(頭部赤腫),哈蟆瘟(頸項腫大),以及丹毒、麻風。

(二)內傷發熱

 1、濕熱發熱:白虎加蒼術湯,蒿芩清膽湯,三仁湯

2、陰虛發熱:青蒿鱉甲湯              

3、陽虛:通脈四逆湯;

4、虛勞:小建中湯

5、氣虛:黃芪建中湯(或補中益氣湯)

8、氣郁:四逆散(丹梔逍遙散)

9、血瘀:桃核承氣湯(血府逐瘀湯)

10、水飲:真武湯

 

 1濕熱發熱(三方)

白虎加蒼術湯(熱大于濕

蒿芩清膽湯(濕熱并重)

三仁湯(濕大于熱)

 

 (1)白虎加蒼術湯《類證活人書》

組成: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蒼術三兩  粳米三兩  炙甘草二兩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溫服

功效:清熱祛濕

主治:濕溫病(熱大于濕),身熱胸痞,多汗,舌紅苔白膩,脈滑數。

方證對應:濕熱(高熱)不惡寒,舌苔黃膩。

方義:白虎湯清陽明氣分熱,加蒼術燥濕。

運用:

熱大:加重石膏量;

濕大:加六一散;

食積:加炒山楂,炒神曲消食;

附:禁辛辣油膩食品。

(2)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原文:暑濕瘧……當辨其暑重于濕者為暑瘧,……暑瘧,先與蒿芩清膽湯清暑,此為和解膽經之良方,凡胸痞作嘔,寒熱如瘧者,投無不效。

組成:青蒿4.5-6克,竹茹9克,半夏4.5克,茯苓9克,黃芩4.5-9克,生枳殼4.5克,陳皮4.5克,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膽利濕,和胃化痰,和解少陽

病機:邪熱偏盛,郁滯少陽,濕熱痰濁中阻。

主治:少陽濕熱痰濁證(濕熱并重)。癥見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胸脅脹痛,舌紅苔白膩,脈濡數。

方證對應:寒熱如瘧(中等發熱),寒輕熱重,胸脅脹悶,吐酸苦水,舌紅苔膩,脈弦滑。

方義: 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既清透少陽邪熱,又辟穢化濕,正如《重慶堂隨筆》卷下云:“青蒿,專解濕熱,而氣芳香,故為濕溫疫病要藥。又清肝、膽血分伏熱”;黃芩苦寒,清泄膽腑濕熱,并為君藥,既透邪外出,又內清濕熱。竹茹清膽胃之熱,化痰止嘔;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兩藥配伍,加強化痰止嘔之功;碧玉散(滑石、青黛、甘草)、赤茯苓清熱利濕,導濕熱下泄,俱為臣藥。枳殼下氣寬中,消痰除痞;陳皮理氣化痰,寬暢胸膈,為佐藥。諸藥合用,使濕去熱清氣機通利,少陽樞機得運,脾胃氣機得和,自然寒熱解,嘔吐平,諸癥悉除。正如何秀山云:“此為和解膽經之良方也,凡胸痞作嘔,寒熱如瘧者,投無不效”(《重訂通俗傷寒論》)。

[類方比較] 本方與小柴胡湯均有和解少陽作用,用于邪在少陽,往來寒熱,胸脅不適者。但兩方在主治、病機、配伍上均有差異。本方主治少陽里熱偏盛,濕熱痰濁中阻之證,臨床除有往來寒熱、胸脅脹痛外,更見熱重寒輕,口苦胸悶,吐酸苦水或嘔吐黃涎粘液,甚或干嘔,舌紅苔白膩。小柴胡湯主治傷寒邪人少陽,膽胃不和。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苔薄白,脈弦等。

運用:嘔吐 重:加黃連、蘇葉;

濕邪較重:加白豆蔻、薏苡仁、藿香化濕濁

小便不利:加車前子、澤瀉。

注意事項:處方量小,不要大;凡濕熱患者禁油膩辛辣厚味;煎藥時間不能長;本方藥性寒涼,素體陽虛者慎用

 

(3)三仁湯《溫病條辨》

組成:杏仁15、半夏15,滑石18、生苡仁18、白通草6、白蔻仁6、竹葉6、厚樸6

用法: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功用:宣暢氣機,清利濕熱。

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濕大于熱)證。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

方證對應:頭痛惡寒(低熱),身重疼痛,午后身熱,苔不渴。

方義:本方是治療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于熱的常用方劑。衛陽為濕邪遏阻,則見頭痛惡寒;濕性重濁,故身重疼痛、肢體倦怠;濕熱蘊于脾胃,運化失司,氣機不暢,則見胸悶不饑;濕為陰邪,旺于申酉,邪正交爭,故午后身熱。其證頗多疑似,每易誤治,故吳瑭于《溫病條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見其頭痛惡寒,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下之,下傷脾胃,濕邪乘勢下注,則為洞泄;三者,不可見其午后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兩陰相合,則有錮結不解之勢。故治療之法,惟宜宣暢氣機、清熱利濕。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氣,氣行則濕化;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暢中焦之脾氣;薏苡仁甘淡性寒,滲濕利水而健脾,使濕熱從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為君藥。滑石、通草、竹葉甘寒淡滲,加強君藥利濕清熱之功,是為臣藥。半夏、厚樸行氣化濕,散結除滿,是為佐藥。

運用:若衛分癥狀較明顯者:加藿香以解表化濕;  

若寒熱往來者,可加青蒿和解化濕;

兼食積:加炒神曲、炒麥芽;

兼舌苔白膩:加佩蘭;

注意事項:禁用解表、滋陰、攻下。

  2、陰虛發熱《溫病條辨》

青蒿鱉甲湯

組成:青蒿二錢6g  鱉甲五錢15g)  生地四錢12g  知母二錢6g  丹皮三錢9g

用法:上藥以水五杯(750m1),煮取二杯(300m1),日再服。功用: 養陰透熱。

主治:溫病后期,邪伏陰分證。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苔少,脈細數。

方證對應:本方最宜于溫熱病后期余熱未盡,陰液不足之虛熱證。以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證治要點。

方義:本方所治乃溫病后期,陰液已傷,邪熱未盡,深伏陰分之證。     對此陰虛邪伏之證,不可純用養陰之品,因邪熱未盡,深伏于陰分,滋膩太過則戀熱留邪;雖有發熱,亦不得用苦寒之品,因陰液已傷,苦寒化燥則更傷其陰。正如吳瑭所云:“邪氣深伏陰分,混處氣血之中,不能純用養陰;又非壯火,更不得用苦燥”(《溫病條辨》卷3)。因此,只能一面養陰,一面清熱,使陰復則足以制火,邪去則其熱自退,且因邪熱深伏,故宜選用具有透達作用的清熱藥物,使之透出陽分而解。方中鱉甲咸寒,直人陰分,既可滋補陰液,又善人絡搜邪,清深伏陰分之熱;青蒿味苦微辛而性寒,氣味芳香,為清熱透邪之要藥,二藥相伍,鱉甲專人陰分滋陰,青蒿可出陽分透熱,使養陰而不戀邪,透熱而不傷正,有相得益彰之妙,吳瑭自釋:“此方有先人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人陰分,有鱉甲領之人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有青蒿領之出也”(《溫病條辨》卷3),共為君藥。生地甘涼,滋陰涼血;知母苦寒,滋陰降火,兩藥同為臣藥,協助鱉甲養陰以退虛熱。丹皮辛苦而涼,可“治血中伏火,除煩熱”(《本草綱目》卷14),使火退而陰生,以助青蒿透泄陰分之伏熱,用作佐藥。五藥合用,滋、清、透并進,標本兼顧,有養陰退熱之功。

運用:若暮熱早涼,汗解渴飲:去生地,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止渴;

治療肺癆骨蒸,陰虛火旺者:可加沙參、旱蓮草以養陰清肺;

對于小兒夏季熱屬于陰虛有熱者:酌加白薇、荷梗等以解暑退熱;

對于陰虛火旺者:加石斛、地骨皮、白薇等以退虛熱。注意事項:青蒿不耐高溫,用沸水泡服。余藥煎服。

 

 

3、陽虛發熱

 通脈四逆湯

原文: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組成:炙甘草二兩,生附子大者一枚破,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煎服: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原方加減:面色赤者,加蔥九莖;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病機:陰盛于內,格陽于外

治則:破陰回陽,通達內外

主治:陰盛格陽、真陽欲脫    真寒則:怕冷,喜熱飲,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或腹痛,或干嘔,或利止脈不出者,舌淡苔白。假熱則: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面赤乃陰寒在下,逼陽上浮,即所謂戴陽證,或咽痛但不紅

方證對應:發熱,或平時怕冷,喜熱飲,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舌淡苔白,脈微欲絕。

方義:通脈四逆湯證除'少陰四逆'外,更有'身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等,是陰盛格陽、真陽欲脫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湯的基礎上重用姜、附用量,冀能陽回脈復,故方后注明'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若吐下都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是真陰真陽大虛欲脫之危象,故加苦寒之膽汁,既防寒邪拒藥,又引虛陽復歸于陰中,亦是反佐之妙用。是以方后注明:'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運用:脈不出欲絕:加人參通脈;   

顴面桃紅不定(戴陽):加蔥莖是通陽;

兼嘔吐:加生姜;

兼腹痛:加芍藥緩急止痛;

兼咽痛:加桔梗利咽開結;

兼下利清谷:合桃花湯;

注意事項:一定要辨證清楚真寒假熱;注意格拒處理

 另外轉載: 需要說明一點,嘔吐下利急證,一般都是陰陽兩傷,有形之陰液不能速生,無形之陽氣所當急固,在治療時,先救陽脫,在陽氣未追回,厥冷,下利未止之前,不能加人參膽汁等補陰藥,陰藥會緩姜附之功,直接用姜附,單刀直入,以追回散脫之陽氣,待厥利已止,微微汗出者,是陽氣也回,無陰液以配之,此時再加入人參膽汁等陰藥,補陰以配陽,不然,無陰液以配陽,陽氣還會外脫。

傷寒論中,通脈四逆湯加膽汁人尿,是吐無所吐,下無所下,陽氣將亡,陰液將絕,四逆湯回陽,加膽汁人尿救陰液,膽汁人尿乃血肉有情之物,補陰最快,但現代西醫輸液補陰液更快,只是未必能追回外脫之陽氣。白通湯加膽汁人尿,是防止藥物格拒,即所謂反佐,引陽藥入陰,如無格拒現象,斷不可加入而妨礙姜附之力。

 4、虛勞發熱

小建中湯

原文: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組成:桂枝三兩,炙甘草三兩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姜二兩  膠飴一升。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功效:甘溫建中,緩急止痛。

主治:虛勞發熱,灑淅惡寒,腹中拘急,心悸而煩,四肢酸痛,脈沉澀或緩弱;虛寒腹痛,癥見脘腹拘急疼痛,時痛時緩,按之則適或減,心悸而煩,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脈沉澀虛弱無力;產后或經后腹中拘急疼痛,喜溫欲按,心悸多夢,手足心熱,脈沉澀無力。

方證對應:發熱伴腹痛喜溫喜按,心悸,面色無華、舌質淡,脈沉弱或細弦。

虛勞發熱,包括氣虛、血虛、氣血虛、陰陽兩虛等型發熱皆可以選用。

運用:氣虛:加黃芪;

血虛:加當歸

氣血虛:加黃芪、當歸

陰陽兩虛:原方運用。

本方斟酌加減可以代替補中益氣湯、四物湯、八珍湯等治療氣虛、血虛、氣血兩虛發熱。

方義:本方為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飴組成。方中重用飴糖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桂枝溫陽散寒;芍藥和營益陰;炙甘草調中益氣。諸藥合用,共奏溫養中氣,平補陰陽,調和營衛之功。

注意事項: 虛勞發熱方可以考慮使用。

5、氣虛發熱

黃芪建中湯

原文: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

組成:黃芪一兩半、桂枝、生姜各三兩、芍藥六兩,炙甘草二兩、大棗12枚(擘)、膠飴(飴糖)一升。于小建中湯內加黃芪一兩半,余依上法。氣短胸滿者加生姜;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功效:溫中補氣,和里緩急。

主治:虛勞發熱,灑淅惡寒,腹中拘急,心悸而煩,四肢酸痛,倦怠乏力,盜汗,身重氣短,喘咳,納呆,舌質淡,苔薄白,脈微而弱。

葉天士為黃芪建中湯治虛勞提出具體指征:1、久病消瘦;2、胃納不佳,時寒時熱,喘促短氣,容易汗出;3、脈虛無力;4、有操勞過度史;5、陰虛內熱忌用。

方證對應:低熱伴倦怠乏力,氣短,遇勞加重。

方義:黃芪建中湯于小建中湯內加黃芪,是增強益氣建中之力,陽生陰長,諸虛不足之證自除。本方以黃芪、大棗、甘草補脾益氣,桂枝、生姜溫陽散寒,白芍緩急止痛,飴糖補脾緩急。

運用:氣虛甚:加人參或黨參、白術等補氣;

胃脹:去大棗加陳皮理氣除脹

大便稀:去白芍加炒白芍,加炒白術;

腹滿者:去大棗加茯苓滲淡利濕;

附:氣虛發熱也可以運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

《本經》黃芪:味甘,微溫。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

6血虛、7、氣血兩虛發熱

內補當歸建中湯加減

原文: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飲食;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

組成:當歸四兩,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生姜三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加黃芪、當歸。

煎服: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一日令盡。若大虛,加飴糖六兩,湯成內之,于火上令飴消。若去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合八味,湯成內阿膠。若無當歸,以芎窮代之。若無生姜,以乾姜代之。

功效:補氣養血

主治:血虛發熱,乏力,心悸,面色胱白,口唇指甲蒼白,舌淡白,脈細無力

方證對應:低熱兼血虛癥狀,面色蒼白,心悸。

方義:加黃芪實際內合黃芪補血湯,加強補血功能。氣為血之帥。氣生血。

附:血虛、氣血兩虛皆可以運用本方加減治療;血虛發熱:歸脾丸也可使用。

《本經》當歸:主咳逆上氣,溫虐,寒熱,洗在皮膚中(大觀本,洗音癬)

婦人漏下絕子,諸惡創瘍金創。

 8、氣郁發熱

四逆散(丹梔逍遙散)

原文:主治少陰病熱化陽郁的四肢不溫癥,即: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處方:炙甘草,炒枳實,柴胡,芍藥各等分

功效:疏肝和脾,解郁透熱。

主治:氣郁發熱   發熱(低熱)隨情緒變化而變化,或兩脅脹滿,或口干口苦,脈弦細。

方證對應:低熱,隨情緒變化而變化,容易急躁

方義:本方為疏肝解郁,調和肝脾的祖方。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陽以使郁熱外透,用為君藥;芍藥養血斂陰,與柴胡相配,一升一斂,使郁熱透解而不傷陰,為臣藥;佐以枳實行氣散結,以增強疏暢氣機之效;炙甘草緩急和中,又能調和諸藥為使。

運用: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溫肺散寒,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溫通心陽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健脾滲濕;

腹中痛者:加附子扶陽散寒

泄利下重者:加薤白行氣導致。

附:氣郁發熱也可以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

  9血瘀發熱

                        桃核承氣湯

原文: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組成: 桃仁五十個、大黃四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二兩、芒硝二兩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下焦蓄血證發熱。至夜發熱,少腹急結,小便自利,甚則譫煩躁,其人如狂。以及血瘀經閉,痛經,舌有瘀斑,脈沉實而澀等

方證對應:發熱夜晚加重,伙伴身體某部位刺痛舌暗苔白,脈沉澀。

方義:證屬瘀熱互結下焦,治當因勢利導,逐瘀瀉熱,以祛除下焦之蓄血。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黃苦寒,下瘀瀉熱。二者合用,瘀熱并治。芒硝咸苦寒,瀉熱軟堅,助大黃下瘀瀉熱;桂枝辛甘溫,通行血脈,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黃寒涼凝血之弊。桂枝與硝、黃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黃則溫通而不助熱;硝、黃得桂枝則寒下又不涼遏。炙甘草護胃安中,并緩諸藥之峻烈,為佐使藥。

注意事項:表證未解者,當先解表,而后用本方;空腹服藥;注意煎法;瘀血下后調方。

附:此類發熱也可以運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

《本經》桃仁:味苦,平。主治瘀血,血閉瘕邪氣,殺小蟲。

    10、水飲發熱

(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2)五苓散、

(3)真武湯;

(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原文: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組成: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切  白術、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用法: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術

治法:健脾利水,宣通氣化。

主治: 發熱惡風寒,無汗,頭項強痛,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緩

方證對應:低熱伴頭項強痛,無汗,小便不利。

方義:本方是桂枝湯唯一去了桂枝而仍以桂枝命名的方劑。水氣內停兼太陽經氣不利的證治。 方由桂枝湯原方去桂 枝加茯苓、白術組成。桂枝湯所以去桂,理由有二:一為表邪已解;二為汗下之后津液 有傷。芍藥、甘草酸甘益陰;生姜、大棗培補中氣,協和諸藥;加茯苓、白術,助脾轉 輸,淡滲利水,使內停之水盡從下去,則心下滿,頭項強痛,翕翕發熱諸證皆可隨之而 解。 

 方后注云:“小便利,則愈”,說明服藥之后反映,關鍵在于小便通利,若小便通利,水飲得去,諸恙得除,故知氣能行水,水亦能化氣也。 

《素問·宣明五氣篇》謂:“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素問·標本病傳論篇》謂:“膀胱病,小便閉”;《靈樞·本輸》云:“三焦者,……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2)五苓散     

原文:71條:…..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組成:豬苓、白術、茯苓各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桂枝半兩

用法:上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多飲暖水,汗出愈。

功效: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蓄水證所致發熱    低熱,小便不利,口渴,舌淡苔白水滑。脈浮。

方證對應:低熱伴小便不利,口渴,舌淡苔白水滑。脈浮。

運用:一般不需要加減,原方原配伍比例使用既可。

3)真武湯

原文: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目閏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組成: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白術兩兩,炮附子一枚

功效:溫陽利水。

主治:陽虛水泛證。發熱伴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寧,頭目眩暈-,身體筋肉瞤動,站立不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泄瀉;或咳喘嘔逆。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

方證對應:發熱伴畏寒,小便不利,腿浮腫或咳喘,舌淡苔白滑。

運用;若咳者:加五味子,細辛,干姜;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

若嘔者:加重生姜;

方義:本方為治療脾腎陽虛,水濕泛溢的基礎方。治療當以溫陽利水為基本治法。本方附子辛甘性熱,用之溫腎助陽,以化氣行水,兼暖脾土,以溫運水濕。茯苓利水滲濕,使水邪從小便去;白術健脾燥濕。生姜之溫散,既助附子溫陽散寒,又合苓、術宣散水濕。白芍其義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氣,《本經》言其能'利小便',《名醫別錄》亦謂之'去水氣,利膀胱';二者柔肝緩急以止腹痛;三者斂陰舒筋以解筋肉瞤動;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熱傷陰,以利于久服緩治。

注意事項:本型發熱多見于老年人,多兼有他證。

 水飲發熱三方使用異同點:

相同點:都是水飲氣化不利所致,均勻低熱,小便不利。

不同點:水飲所在部位不一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水飲在上部,在經絡,所以出現頭項強痛伴小便不利;五苓散水停部位在膀胱,伴小便不利、口渴;真武湯水飲停在下焦,但有水飲上犯他臟癥狀,伴小便不利,咳喘等,要詳加辨別,合理使用。

作者簡介

楊兆林,男,51歲,醫圣仲景故里,河南著名經方實戰家,副主任中醫師,中醫科主任。

        現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慢病管理中央委員會第一屆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慢病管理中醫藥臨床創新示范基地學術專家團隊專家,世中聯儒醫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世中聯全國國醫堂館與基層醫療聯盟“明醫講習堂導師”,《基層名醫》雜志學術顧問,河南醫易同源中醫藥研究院院長,河南黃帝內經學會臨證研究院會長,醫療組組長,眾多廠家特邀經方講師。

       在工作中,讀經典,做臨床,重視對中醫經典研究,鉆研《傷寒論》《金匱要略》,在經方授課過程中,創立了“四維三要素”師承授課方式,常把《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融為一體,前后貫穿進行講解。善用經方,數劑便達到理想效果。在臨床中對頑固性發熱、鼻炎、咳嗽、哮喘、心悸、胸痹、頭痛、頭暈、口干渴、胃疼、腹痛、心下痞滿、腹脹、便秘、水腫、痛經、月經失調、乳房腫脹、卵巢囊腫、不孕癥、更年期綜合癥、慢性瘡瘍以及風濕痛疼等等,都有很好治療效果。   

        發表《金匱要略脈論》等30余篇論文,其中《中西醫結合成功搶救心肌梗死猝死一例》獲“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主編《經方臨證醫案集2》一書,編著近30萬字《經方學科》,此書是對經方在各科運用的全面系統總結,為普及經方中醫做出重大貢獻。《臨證實戰解經方》一書正在籌編中,不久將面世于讀者。

       開辦師承班,運用師帶徒方式傳授經方,現弟子遍及全國,大部分成為地方經方中醫骨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太陽病脈證(《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傷寒論類方整理 彭德懷
古今秘方
學習經方的體會——桂枝加黃芪湯與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都治黃疸主證有何不同
返璞歸真讀傷寒金匱之《傷寒論》篇
中藥方劑解表劑-辛溫解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偏关县| 老河口市| 朝阳区| 两当县| 唐河县| 巍山| 东乡县| 忻州市| 咸宁市| 区。| 宿迁市| 吴川市| 长治市| 灵台县| 青海省| 横峰县| 恭城| 定安县| 大庆市| 边坝县| 德格县| 观塘区| 依安县| 阳新县| 宜章县| 芦山县| 正安县| 永宁县| 岗巴县| 普兰县| 英山县| 潍坊市| 南平市| 叶城县| 和田市| 军事| 灵石县| 肥乡县| 敖汉旗| 新闻|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