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83 期
作者 / 楊智英 林麗香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
編輯 / 段瑞 ⊙ 校對 / 許紅
老年抑郁癥當屬中醫的“郁癥”范疇,是老年期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是指首次發病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由于年齡的關系,肝腎漸虧,機體由健康均衡逐步向衰退的老年過渡,隨著精血日趨不足,陰陽易于失調,進而出現多方面生理機能衰退,“精氣奪則虛”,精血不足、腦神失養,加上心理上的失落感,更易致機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飲食情志的阻塞結滯等一系列變化而形成抑郁癥。臨床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性趣減低,思維遲緩,悲觀無望,缺乏主動,自責自罪,不思飲食,失眠多夢,多疑多慮,煩躁易怒,胸悶脅通、善太息等。常伴有全身多系統的與客觀檢查不相符的多種多樣的軀體不適,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抑郁癥發病病機是氣機郁滯,而氣機郁滯中又以肝氣郁結為核心,固有“治郁先治氣,調氣要先治肝”之說。中醫學五行中,肝屬木,因此《黃帝內經》中有“木郁達之”的著名治法,對臨床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后世醫家論治抑郁癥多尊用此法。故而筆者采用中醫之理氣解郁之古方越鞠湯(丸)為主治療,取得較好療效。
1.1 一般資料
42例均為門診病人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年齡最小的60歲,最大的74歲得老年抑郁癥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32例,病程為2個月至2年。
1.2 臨床表現
精神抑郁,情緒不寧,胸悶脅痛、善太息,不思飲食,甚則多疑不寐,寐則多夢,煩躁易怒易哭等。嚴重者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失望乃至絕望,有的還伴有體重下降等。
用《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之越鞠丸(湯):“越鞠丸解諸郁,又名芎術丸。”所謂“越鞠”:“鞠”即郁也,因藥能發越郁結之氣,故名“越鞠”,可使郁結之氣慢慢的發越解散之。其組成為川芎10克、蒼術10克、制香附10克、炒山梔10克、神曲10克。方中以川芎、梔子為君藥。川芎,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氣止痛,為“血中之氣藥”,肝藏血,以氣為用,血瘀、氣郁都可影響肝經氣血的調暢,故而川芎可開郁調肝,通達氣血。梔子苦寒清降,能清瀉三焦火邪,瀉心火而除煩,梔子雖能通瀉三焦之火,但尤以清瀉心、肝、胃經熱邪見長,故為治熱病心煩,躁擾不寧之要藥。香附主入肝經氣分,芳香辛行,善散肝氣之郁結,味苦疏泄以平肝氣之橫逆,故為疏肝解郁,行氣止痛之要藥;既能行氣又能活血,所以前人稱之為“血中之氣藥”。蒼術燥濕健脾,氣味芳香,善行而不守,可行氣解郁。《丹溪心法》謂“蒼術總解諸郁”,“蒼術系足陽明經藥,氣味辛烈,強胃健脾,發谷之氣,能入諸經,疏泄陽明之濕,通行斂澀。配以香附,乃陰中快氣之藥,下氣最速,一升一降,郁散而平。”故越鞠丸是治郁之首選。神曲味甘、溫,能夠行散消食,具有很好的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作用,能增進食欲,維持正常的消化功能。如若氣郁偏重者,加厚樸、木香、枳殼以加強行氣解郁之效;濕郁偏重者,加茯苓、澤瀉、藿香以加強利濕化濕之功;食郁偏重者,加麥芽、山楂以加強消食導滯之功;痰郁偏重者,加半夏、膽南星以加強除痰之力;血郁偏重者,加紅花、郁金以加強活血祛痰之功;火郁偏重者,加黃連、黃芩以加強清熱燥濕之力;如肝郁犯胃、脘腹脹滿、消化不良者,加入砂仁、陳皮、內金以化氣行滯。在治療上應注重平調腎中陰陽,清熱不宜過于苦寒,祛寒不宜過于辛熱,更不可妄用克伐,以免犯虛虛之戒。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減輕;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經治療后2月,臨床癥狀消失者24例(顯效57.1%),臨床癥狀減輕者16例(有效率38%),臨床癥狀無明顯改變者僅2例(無效率4.9%)。
李X,女性,68歲,患者近來自覺緊張不安,情緒低落,夜寐不安、多夢,伴有身體疲乏,胸悶心悸,胃脘脹悶不適,不思飲食,惡心欲嘔,咽干口苦。視其患者形體消瘦,精神萎靡,面色無華,舌苔簿黃,脈弦細。診為抑郁癥,治宜行氣解郁,兼以和胃消食,予越鞠湯(丸):川芎10克、蒼術10克、制香附10克、炒山梔10克、神曲10克、并加入麥芽10克、山楂8克,每日一劑,分2次服,連服4劑,藥后癥狀明顯好轉,繼服上藥6劑,癥狀基本消失。囑繼續隔日服越鞠湯1劑,連服1月,2月后隨訪癥狀未復發。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情緒障礙,是指一種持久的抑郁狀態,伴情緒低落,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等癥狀。由社會、心理因素引起,近年來,抑郁癥發病率有增加趨勢。從中醫角度講,抑郁是由于七情太過,臟腑功能失調,脾腎兩虛,肝火郁結,濕痰內停,血氣凝滯,火痰相搏而致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引起的一類病癥。正如《醫經溯洄集·五郁論》中說:“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滯而不通之意。”以及《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拂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可見情志波動,失其常度,則氣機郁滯,氣郁日久不愈,由氣及血,變生多端,可以引起多種癥狀。既所謂“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所以在治療上本著《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木郁達之”以及《論治匯補·郁證》中所說:“郁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為先。”故舒暢氣機為抑郁癥總的治則。中藥治療抑郁癥最大的優勢是療效穩定,以后不易復發,且此方沒有副作用,不會產生依耐性和成癮性。如若服藥治療的同時,輔以中醫心理治療,中醫學十分重視心理治療與調適,認為形神合一,即只有“形與神俱”才能身心健康。《醫心方》有云:“喜怒憂思,傷神為病者,須以理清。明惰性,去喜怒憂思,然后以針藥裨(神)而助之。但用針藥者,不可愈之。”清代名醫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郁》中謂:“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醫者構思靈巧,不重在攻補”“惟怡悅開爽,內起郁熱可平”“務以寬懷解釋”。否則,“郁結不解,徒恃藥石,其效不著。”清·吳尚先在《理瀹駢文》中說:“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也。”清·程杏軒之《醫學溯源》也記載:“心之不養,而多郁多思,多疑多慮,即日餌良藥,亦何益之有?”中醫學重視心理疏導,充分調動病人的積極因素,解除思想顧慮;再配合體育鍛煉,如太極拳、跑步等,使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性格開朗,減少負性情感,結果不僅能有效調節患者的情緒,對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