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家偉 2020-03-20)
患者為我的父親,今年56歲,胃腸道功能一直不是很好,飲食稍有不慎就會引起胃脹、納差、大便干稀不調等癥狀,不服藥往往2-3天才能自行緩解。
我曾多次應用半夏瀉心湯、大柴胡湯、理中湯合四神丸等方劑處理其脾胃的問題。父親當下胃痛胃脹的情況,辨證用藥均能緩解,但稍有不慎,還是會復發(fā)。過服半夏瀉心湯等方劑,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的情況,后一直用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調養(yǎng)脾胃,但胃脘不適的情況還時有發(fā)生。
老家的疫情并不嚴峻,2月下旬城市開始逐步放松管控。天氣回暖時,我也陪著父親在馬路上散步。在散步的路上,我無意中發(fā)現一件事,經過長距離的走路后,父親的手一直還是冰冰涼涼的。回家后,看父親洗菜做飯時,雙手被涼水浸泡之后,整個手掌發(fā)暗發(fā)紫,與手臂膚色呈現鮮明的對比。
當時,我正在學習鮑艷舉老師講傷寒論的相關課程,里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病歷,被我記住了:一位女性患者的胃痛胃脹,以當歸四逆散加吳茱萸生姜湯加減而愈。所以,當父親出現很典型的當歸四逆湯證:雙手冰涼,見涼水后皮膚顏色發(fā)暗發(fā)紫,兼有反復胃脹,胃痛時,我考慮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湯加減。
父親長期服用中藥調理身體,除了手足逆冷,胃痛胃脹,大便不調以外,余無不適,平時不易汗出。雙脈浮緊有力、且大,不是當歸四逆湯的典型的脈沉細。舌淡紅,苔薄白。
處方“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枳術湯”。
方子組成:(20200226)當歸20克、桂枝15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細辛6克、生姜3片、大棗3枚、吳茱萸6克、麻黃6克、附子6克、枳實10克 白術15克、雞內金10克。
處方思路:
(1)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的原因,前文已提及。(2)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因為患者不易自汗,合該方增加藥物溫通的力道,有助于手足復溫。(3)枳術湯,是治療胃脹的常用方劑,治療“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4)加雞內金,則消積化食。
服藥反饋:父親是2月26日開始服用該方,2日服藥一劑,中途曾停藥5天,截止3月20日,目前已服藥10劑。服藥和停藥期間,患者胃痛,胃脹未再發(fā)生,飲食過飽也不會引起胃脹痛,手足也溫熱起來,大便保持1日1-2次,成型的規(guī)律狀態(tài)。與過往服用的方劑,特別是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比較,在處理胃脘方面,效果也優(yōu)于該方。
【涉及方劑】
1、當歸四逆湯:
(351)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炙甘草二兩、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352)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當歸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通草二兩、桂枝三兩、細辛三兩、生姜半斤、吳茱萸二升、大棗二十五枚,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3、麻黃細辛附子湯
(301)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二兩、細辛二兩、炮附子一枚,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4、枳術湯
(十四.15)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
【枳術湯】枳實七枚、白術二兩,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