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6日,馬家駒老師應邀通過網絡和大家分享了太陽病的麻黃湯方證。摘錄部分內容:
今天的題目是太陽病麻黃湯方證,今天是第2次課,上一次課的課程大家忘記了嗎?在上一節課當中提到了,臨床當中,我們作為中醫內科大夫,大多時候是給患者開出一張處方,方從法出、法隨證立,所以在臨床所有環節當中,辨證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辨證錯了,你后面的立法,包括處方通通都是錯的。因此我們提出來一個觀點:在學習過程中70%的精力,應該放在如何提高辨證的準確率上面。如果跟隨名老中醫學習,也要知道學的是什么?不是學名老中醫的某一個經驗,也不是學他的某一個方或者藥,而是要學臨床背后的辨證。診斷的準確率提高上來的話,就要縮短辨證時間。舉個例子,你半個小時才能看一個人,但有的老先生在保證準確率的前提下,5分鐘就看一個人,誰的水平更高?肯定是又快又準又穩的人水平才會更高。所以一定要記住,70%的精力應該放在提高臨床辨證水平上。
再看一個案例。這是我們科之前一個反復住院的患者,2019年2月份發微信給我,說今天他感覺感冒了。什么表現呢?感覺身體渾身發冷,但不發燒。表證一定發熱嗎?表證不見得發熱,我們說表證常見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脈浮緊,但反過來說,不是每個人的表證,必然見上面癥狀的,很多癥狀是可以不見的。就像條文當中說的,或已發熱或未發熱,這個人就覺得身體冷,但是不發熱,他說家里有感冒清熱顆粒、板藍根,還有銀黃顆粒,他的意思是問我吃哪種藥比較好,能夠幫他緩解癥狀。當時他就已經在我們科約床了,準備再次住院。當時也沒有進一步詳細問,通過什么判斷?
第一,今天覺得感冒了,說明發病時間相對比較短,屬于急性的外感的。癥狀以身體渾身發冷、惡寒為主要表現的,我們就可以認為不管怎么樣,必然存在表證,表證治法就是解表。解表得選具有解表作用的方、解表作用的藥,他提供的三個藥,感冒清熱顆粒、板藍根和銀黃顆粒。板藍根、銀黃顆粒是沒有發汗解表作用的,因此就給他推薦服感冒清熱顆粒。
服感冒清熱顆粒的目的是為了解表發汗,所以一些輔助能夠達到汗出的方法,就可以采用。大家想想,自己感冒發燒的時候,你會用什么辦法?第一,你是不是會把屋子弄的暖暖的,甚至穿兩件厚衣服,或者躺床上蓋被子,都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第二,為了更好的發汗,劑量適當大一點。如果劑量過小了,你吃兩頓三頓才能達到汗出,豈不是太耽誤事情了嗎?所以劑量偏大一點。第三、趁熱服藥,服完藥之后你喝點熱稀粥或熱水,也是讓身體暖暖的,同時提供汗源。
這個辦法最早出自《傷寒論》第12條桂枝湯方后注。啜熱稀粥一升余。喝熱熱的一碗稀粥,注意不是稠粥,目的是以助藥力。你想一大碗熱稀粥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主要成分是一大碗熱水,一方面給你發汗提供了汗源,再者一碗熱水喝下去,讓你身體暖暖的,讓你的皮膚的腠理容易開泄出汗。所以有熱稀粥就喝熱稀粥、沒有熱粥就喝熱水,也可以達到類似效果。同時蓋被子睡覺,也都是給自己提供一個溫暖的環境,讓腠理毛孔更容易開泄,汗更容易出來。以上方法的目的是以助藥力,達到讓身體微微的汗出一次。就像桂枝湯條文當中說的,要達到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遍身,就是從頭到腳都微微的汗出,這是最佳狀態。如果是局部汗出,比如但頭汗出、劑頸而還,都不是我們所想要的。但是要注意,不能發大汗,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
后來發消息說病好了,說他用了4袋感冒清熱顆粒,我們知道感冒清熱顆粒的說明書上寫的,一次一袋,一天兩次。大家想如果你真正的一個表證外感了,你按照一次一袋、一天兩次的頻次去服藥,能達到發汗、解表的效果嗎?是達不到。所以真正解表的時候劑量都要偏大一點,這個患者依從性很好,他直接用4袋感冒清熱顆粒,劑量偏大,同時還用了兩片姜煮了點姜水,沖服的感冒清熱顆粒,吃完藥就睡覺了,睡覺的時候出了點汗,晚上沒覺得什么太多感覺。今天早上起床時,就覺得身上暖暖的。同時后腰不疼了,那說明在昨天感冒的時候,一邊覺得渾身冷,一邊還有腰疼,都是支持表證的診斷。汗出表解了,腰痛自然也緩解了,就不去住院了。
這樣的案例,日常生活中到處都能見得到的。那么這個醫案反映的什么思維?就反映了臨床當中辨別病位的重要性。如果你能辨認出是表證,辨認出表證之后,治法就是惟一的汗法,發汗主要是麻黃、桂枝,剩下的就是選擇麻黃類方還是桂枝類方的問題了。再看有汗還是無汗?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分別是麻黃湯、桂枝湯為代表的。可以說一旦診斷明確了,臨床70%的工作就完成了,方子大體就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