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2010年版)規定麻黃的基原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干燥草質莖。麻黃又名龍沙(《本經》)、狗骨(《廣雅》)、卑相、卑鹽(《別錄》)。《本草經考注》云:“其色黃,其味麻,故名“,又云:”沙即須之假借,龍沙者,龍須之義……其根潔白細長,故名。”狗骨,取其形似而命名, “卑”者,賤也。卑相,當為“狗骨”引申而來。《本草經考注》的說法并不完全有道理,麻黃的莖并非黃色,藥材久置后方由青變黃,又其莖觸之有粗糙感,麻黃之名也可能由此而來。夏緯瑛的《植物名釋札記》云:“‘么麼’為細小之義。‘麻’、‘麼’一聲之字,當亦有細小之意。麻黃之取名,謂其因‘花小而黃’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