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小柴胡湯方證條文梳理(最全版)

///

“有診斷之失

而無治療之誤”

“百病小柴胡”

小柴胡湯是《傷寒論》中的一張名方,因仲景一句“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而成為臨床廣泛運用之方。

作為少陽病主方的小柴胡湯,為何在《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中卻只有兩條條文,而在《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中條文最多呢?仲景是何用意呢?

今天,小師妹梳理《傷寒論》中有關小柴胡湯證的條文,希望通過逐條解析小柴胡湯方式,細細品味,挖掘出小柴胡湯證的內涵與外延。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

本篇共介紹11條相關條文


附病案兩則

原 文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37)

解析:本條文明確告知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可脈但浮者,卻給予麻黃湯。由此可見:

①麻黃湯為解表而設,非為解外而設

②仲景的表證和外證并非同等概念,臨床不可不知。


“表證”與“外證”應當如何理解?

所謂表證,即指表現于軀殼的癥狀(非病理解剖學上的變化),即四肢、頭部、軀干(腹側除外)表面發熱、寒冷、發汗、疼痛等癥狀

所謂里證,指軀殼內部出現的癥狀,口腔、胸腹部等諸癥狀是也

所謂,《傷寒論》中指胃

所謂,《傷寒論》中指胃以外的部位

張仲景由脈“浮細而嗜臥”推斷出外已解

有些患者還有胸滿脅痛,給予小柴胡湯

有的患者無胸滿脅痛,外已解后只是嗜臥,脈只浮不細,說明體質強壯無血虛,給予麻黃湯

由此可得出:

①脈細是小柴胡湯的一個重要脈證

②血虛是小柴胡湯證的患病基礎

外感病治療后若出現嗜臥者當憑脈用藥,而不是一味地補氣血

④治療外感期間若癥狀減輕,但增咳時胸滿脅痛需用小柴胡湯。

原 文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96)

解析:本條是承接第95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strong>

由此說明,傷寒中風和太陽中風不同,他們應該是獨立的病名,因此臨床不可混淆。

《傷寒論》中有很多中風證,如太陽中風、陽明中風、少陽中風、太陰中風等,若患者得傷寒中風病證,但見柴胡證的一證,就可與柴胡湯。

原 文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摶,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脅膈中痛。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97)

解析:本條說明小柴胡湯證病機乃“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摶,結于脅下?!?/p>

故而第37條為何外已解,但依舊胸滿脅痛,乃因外邪已解,但血弱未復。

因此,《血證論》作者唐宗海治療血證時十分推崇和法,他指出:

至于和法,則為血證第一良法。

表則和其肺氣,里則和其肝氣,

而尤照顧腎氣,或補陰以和陽,

或損陰以和陽,或逐瘀以和血,

或瀉水以和氣,或補瀉兼施,

或寒熱互用,許多妙義,未能盡舉。

原 文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99)

解析:此條如果剔除“脅下滿”一證,則極似溫病,當用辛涼解表。

由此可見:小柴胡湯的病位脅下

后世對此進行了擴展,黃煌教授提出“柴胡帶”的概念,他認為臨床上應該將胸脅的概念拓寬,諸如甲狀腺、胸鎖乳突肌、耳顳部等頭頸部的兩側,少腹部、腹股溝等都可以作為廣義上的胸脅。

TIPs

“三陽證見,治從少陽”

三陽經中少陽居于表里之間,半表半里之處,其位在中,所居為交通之地;

內近陽明之里,外鄰太陽之表,內外相洽,所備乃斡旋之功。

因此,三陽證見,必以和解少陽為主,使邪從樞外解。

醫案舉隅

患者,男,24歲,

初診:面紅,眼有血絲,頭痛暈昏沉重,全身酸痛,晚上發熱后汗出熱不退,偶有怕冷,耳鳴,口酸苦,齒隱痛,咽干,飲多喜涼,腹脹滿,多夢易醒,小便多色黃,大便干每日1次,舌苔黃。

方藥:

柴胡30g

黃芩10g

半夏15g

大棗6枚

生姜3片

炙甘草12g

桂枝15g

芍藥15g

羌活10g

天麻15g

蔥白3段

1劑,飯后服用,用后注意避風

二診:服藥后患者訴頭痛減退,全身酸痛不明顯,但眼有血絲,臂酸,頭暈耳鳴,氣短,口苦,小便多色白,夢遺,舌黃苔厚,中部黃干。用藥后腹瀉1次,腹瀉之前有輕微腹痛。

方藥:

柴胡10g

半夏3g

炙甘草8g

黃芩6g

大棗8枚

生姜3片

天麻9g

羌活10g

桂枝10g

芍藥10g

蔥白3段

葛根15g

蒼術6g

1劑,飯后服用,用后注意避風

回訪:痊愈。

按:此案一診用柴胡桂枝湯,重用柴胡清少陽,用藥后腹瀉1次,腹瀉之前有輕微腹痛,說明陽邪已經有出路,寒涼藥宜減量用之,時值廣州陰雨天氣,此乃發汗,“但風氣去,濕氣在”,故用蒼術6g,以祛濕氣。

原 文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100)

解析:“不通則痛”、“痛則不通”,

故腹中急痛其總的病機在于邪阻三焦、氣機不暢所致。

因此,疏通三焦是治療腹中急痛之根本,而小柴胡湯可通治三焦而解外,故可解腹中急痛。

小柴胡湯之“和法”,有三焦生理與病理為其所本,且有“病主半表半里、治在內外分解”“為病寒熱夾雜,治須寒溫并調”“病易虛實相間,治有攻補兼施”的特點。

小柴胡湯脈象可見澀或弦。

原 文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101)

解析:“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的“見一證”指的是《傷寒論》第96條傷寒中風證里面的任何一證,而非整個傷寒雜病論里面小柴胡湯條的所有癥狀。

為何易出現“柴胡湯病證而下之”的狀況?

因為柴胡湯病證“血結”和“純陰結”很相似,故而臨床易判斷錯誤。

原 文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103)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104)

解析:小柴胡湯可解傷寒

古今對柴胡藥理作用的認識是一致的,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柴胡的藥理作用可解決外感病的病因、病理和出現的癥狀。

小柴胡湯能解外不能解表

“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可知張仲景是用小柴胡湯解外而非解表,中醫界通常說的小柴胡湯解表,那是因為傷寒的一系列癥狀看似表證,其實是外證。

原 文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144)

解析:此條文可見小柴胡湯可解熱,可通血結,可入血分。

小柴胡湯證的發作有時是因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

唐容川《血證論》中運用小柴胡湯治療血證,其據病情表里寒熱虛實之兼夾,以小柴胡湯加減應用治療各種血證及血證并發癥或血證相關性疾病。

原 文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146)

解析:嘔而發熱是小柴胡湯主癥之一,臨床可據此用小柴胡湯。

此條文所述的病位在心下,此處柴胡證病位不典型,但是有微嘔而發熱,正所謂柴胡湯證具,故而小柴胡湯為必用之方。

因為夾雜支節煩疼,心下支結故合桂枝湯。

原 文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解析:本條說明:證同,但可憑不同脈象判斷是否為“陽微結”、“陽微”,可結合兼證判斷是否為“純陰結”、“少陰病”。

陽微結:有表亦有里,可與柴胡桂枝干姜湯;

陽微:在里,可與理中湯;

純陰結:悉入在里,不得復有外證,可與承氣湯但此“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沉緊”證,不是純陰結,故仲景說“假令純陰結”,意在說明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此乃是血結,為半在里半在外也,可與小柴胡湯;

所以小柴胡湯無表證,但可有外證;小柴胡湯脈象可見沉緊。

原 文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149)

柴胡湯與半夏瀉心湯病位相近。小柴胡湯病位在脅下,半夏瀉心湯病位在腸、胃。

醫案舉隅

黃某,男,31歲

初診:2016年6月3日

主訴:近10余年每逢天氣變化則出現失眠、遺精等癥。近幾日外感后出現胃脹、胃脘部燒灼感,乏力,口干口苦,夜寐易醒。小便正常,大便不成形。舌紅苔黃膩,脈沉弦尺澀。

方藥:半夏瀉心湯化裁

法半夏15g

黨參10g

黃芩10g

黃連5g

大棗30g

炙甘草5g

干姜10g

煅龍骨15g

煅牡蠣15g

山藥20g

姜厚樸10g

鎖陽15g

白術10g

桂枝10g

共7劑,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

二診:2016年6月10日

用后雖然胃脹略減,但余癥依舊,舌脈如前。治則:疏肝和胃、止痛安神為主。

方藥:小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

北柴胡15g

法半夏15g

黃芩10g

大棗20g

生姜片3g

潞黨參15g

炙甘草5g

生龍骨30g

生牡蠣30g

酸棗仁30g

共7劑,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

三診:可見諸癥大減,舌淡紅苔黃白,脈澀,守方加浙貝母15g,枳實10g,再進7劑。又過月余,失眠好轉,遺精癥狀已有明顯改善。

按:此案初診時用半夏瀉心湯化裁,用后雖然胃脹略減,但余癥依舊,因而二診改用小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而獲得良好效果。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

本篇共介紹4條

相關條文


原 文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229)

解析:小柴胡湯亦可用于“大便溏”

此“大便溏”是由于膽氣抑郁,不能疏土,土不運化水濕所致之證。

臨床不可凡見大便溏都用和法,大便溏出現少陽證時,才可考慮用小柴胡湯,必要時還需加減靈活應用。

傳統中醫認為陽明病只有熱證,那是指的胃家實的情況,但實際上《傷寒論》條文中陽明病中的方證其實是有里證,有非里證,有熱證,也有寒證,有實證,也有虛證。

小柴胡湯可用于潮熱。少陽潮熱雖然少見,但其實也有同道進行過相關報道,如譚子燕發表《小柴胡湯治療少陽潮熱三則》治驗,葉品良用和解法治療更年期潮熱,方用小柴胡湯合五苓散加減。

原 文

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解析:小柴胡湯亦可用于不大便。

胡希恕先生指出:“小柴胡湯有通行大便之功,功在疏泄胸脅,推陳出新,而不在升提。”

這說明出現“不大便”,一方面是因為有熱而未盡實,另一方面是因為少陽樞機不利,邪氣結于脅下,使得上焦津液不得往下,而致不大便。

很多人認為小柴胡湯解表,是因為臨床用小柴胡湯后可“身濈然汗出而解”,但仲景已說明此“身濈然汗出而解”并非因為表解,而是因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的結果,反過來說明小柴胡湯可以治療上焦不通、津液不下、胃氣不和。

原 文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231)

解析:小柴胡湯可治療腹都滿;

小柴胡湯可治療脅下痛以及心痛;

小柴胡湯可治療鼻干;

小柴胡湯可治療一身及目悉黃;

小柴胡湯可治療小便難;

小柴胡湯可治療時時噦;

仲景很明確地說“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說明小柴胡湯解外,非解表;小柴胡湯證脈象見浮,亦可見弦浮大。

原 文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頭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251)

解析:無太陽柴胡證

由此可見柴胡證在六經中可有不同的表現,如在《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可稱為少陽柴胡證,在《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可稱為陽明柴胡證,《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可稱為厥陰柴胡證。






《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

本篇共介紹2條

相關條文


原 文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266)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67)

解析:小柴胡湯證的脈象可見沉或緊或沉緊。

小柴胡湯證在少陽病篇中的表現為“脅下鞕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

柴胡湯證繁雜,可使臨床醫生誤用吐、下、發汗、溫針之法治之。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

本篇共介紹1條

相關條文


原 文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379)

解析:小柴胡湯證在厥陰病中的表現為“嘔而發熱”。

一般情況下少陽證以口苦、咽干、目眩為綱;

小柴胡證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脅下鞕滿)、口苦咽干目眩、嘔而發熱或不能食,這四大主證為憑。






《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

本篇共介紹1條

相關條文


原 文

傷寒差以后,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一作緊者,以下解之。(394)

解析:本條是用小柴胡湯治療傷寒勞復后,更發熱者,而《溫病條辨》亦有青蒿鱉甲湯治療溫病后期,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癥。

雖寒溫之異如此,而傷寒瘥后,要祛余邪,更要扶正氣,故用小柴胡湯,而溫病熱邪已除十之八九,尚留余邪,陰液不足,故用青蒿鱉甲湯養陰透熱。

因此,從傷寒和溫病后期的治療原則來看,兩者是一致的。都要祛余邪,顧護正氣。

小柴胡湯證的脈象可見實脈。脈象不同,用小柴胡湯后的反應亦不同;

若脈見浮則汗出而解,

若脈見沉實則便通而解,

由此可知小柴胡湯治療疾病乃因勢利導之法,給邪以出路,邪祛正安,故而小柴胡湯臨床中常用于扶正祛邪。






《傷寒論·辨可發汗病脈證》

本篇共介紹4條相關條文


原 文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方,不溺,腹滿加噦者,不治。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中風往來寒熱,傷寒五六日以后,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煩心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屬小柴胡湯證。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屬小柴胡湯證。

解析:這些條文說明小柴胡湯可用于發汗,但是非解表而是解外。

正因為如此,所以閱讀諸家醫案時會發現很多名家驗案,明明看似太陽病(即太陽傷寒或中風證),用的卻是小柴胡湯,汗出而解而獲得滿意效果,此小柴胡湯汗出而解并非解表所致,而是因為“脈浮者,以汗解之”故也。






《傷寒論·辨發汗吐下后病脈證》

本篇共介紹2條

相關條文


原 文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一云,嘔止小安,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可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解析:此兩條說明仲景注重先解外,再清里。而且仲景治病講究辨證論治,步步為營。

此兩條條文可與《桂林古本傷寒論·卷第三》之“傳少陽,脈弦而急,口苦,咽干,頭暈,目眩,往來寒熱,熱多寒少,宜小柴胡湯,不差,與大柴胡湯”互參。






結 語

小柴胡湯證常表現為里證或外證,易與其他方證相混淆。

張仲景使用小柴胡湯并非為和解少陽而設;小柴胡湯在《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可用于解外發汗,主要解除的是傷寒證或中風證;外證(傷寒證或中風證)與太陽表證不是同等概念,不可混淆;

小柴胡湯脈象不典型,并非傳統認識的脈弦細,可見浮、沉、細、緊、實、澀等脈象;

小柴胡湯證的發作有時是因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血結”表現為半在里半在外,故而導致小柴胡湯證常可表現為外證,讓世人誤以為小柴胡湯可解表,其實小柴胡湯證亦可表現為里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朐县| 南汇区| 丹巴县| 保德县| 黄梅县| 新宁县| 通城县| 贵港市| 自贡市| 文山县| 昔阳县| 临汾市| 泸西县| 朝阳县| 鹤庆县| 卫辉市| 出国| 长顺县| 张家川| 岳阳市| 长乐市| 台湾省| 连江县| 乡城县| 石家庄市| 阜宁县| 富阳市| 卢龙县| 聂荣县| 大关县| 临朐县| 虎林市| 会宁县| 彭山县| 香格里拉县| 瑞昌市| 天水市| 江都市| 普格县| 长岛县|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