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溫病名首見于《難經》,為濕熱合邪,纏綿難解,且濕郁熱盛,熱蒸濕動,彌漫三焦,阻滯氣機,遏阻陽氣,使機體氣液運行受阻。
濕溫是一種由感受濕熱之邪而引起的外感熱病。
具體辨證分型
1
暑濕傷陽型
出處:《溫熱病指南集》·濕溫證條例(篇)·濕溫(節)
病因病機:陰邪外郁,故頭重頭痛而畏寒;陽氣被遏,故蒸熱煩燥而口渴。暑必兼濕,故自汗,內干太陰則吐利。李時珍曰:有處高堂大廈而中暑者,緣納涼太過,飲冷太多,陽氣為陰邪所遏,故見頭痛惡寒之證。暑月乘涼飲冷,陽氣為陰寒所逼。
2
暑熱傷氣型
出處:《溫熱病指南集》·濕溫證條例(篇)·濕溫(節)
證候表現:濕溫證,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心煩溺黃,口渴自汗,脈虛者。
病因病機:同一熱渴自汗,而脈虛神倦,便是中氣受病,而非陽明郁熱\濕熱傷氣。
3
濕郁化熱型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中焦篇(卷)·濕溫(瘧、痢、疸、痹附)(篇)
病因病機:穢濕著里,舌黃脘悶,氣機不宣,久則釀熱.此則以舌黃之故,預知其內已伏熱,久必化熱,而身亦熱矣
4
邪遏膜原型
出處:《溫熱病指南集》·濕溫證條例(篇)·濕溫(節)
病因病機:濕熱阻遏膜原
5
中焦濕熱型
癥狀:發熱,尿黃赤,汗出,胸脘痞悶,嘔惡,便秘,舌苔厚膩,或黃,或白,脈滑數。
病因病機:濕邪阻于中焦,濕熱交蒸。
6
三焦濕熱型
癥狀:發熱,汗出;胸悶,嘔惡;尿黃赤澀少,口渴或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滑),脈數滑。
病因病機:濕熱彌漫三焦,氣機不暢。
7
濕閉清陽型
出處:《溫病條辨》·卷一上焦篇(卷)·濕溫寒濕(篇)
證候表現: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
鑒別診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有似傷寒,脈弦、濡,則非傷寒矣。
舌白,不渴,面色淡黃,則非傷暑之偏于火者矣。
病因病機:胸悶不饑,濕閉清陽道路也。午后身熱,狀若陰虛者,濕為陰邪,陰邪自旺于陰分,故與陰虛同一午后身熱也。
具體臨床應該怎樣根據臨床病人紛繁復雜的病情以及舌象、脈象來辨明證型、處方、用藥加減,進入課程聽冉潔老師細細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