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滋陰發汗,治陰虛之體,感受外邪,頭痛身熱,微惡風寒,咳嗽咽干,痰稠難出,無汗或有汗不多,口渴心煩,舌赤脈數者。
青龍按:外感當中,傷寒論有麻黃附子細辛湯扶陽解表,后世孫思邈又發明葳蕤湯,由葳蕤 白薇 麻黃 獨活 杏仁 芎藭 甘草 青木香各6克(如無木香,可用麝香0.3克代之)石膏9克;九味藥組成,方中以葳蕤白薇石膏滋陰清熱,麻黃獨活杏仁宣肺解表,川芎木香行氣血止痛,甘草調和解毒。本方適合陰虧又感風寒。不適合陰虧感受風熱之邪。因此俞根初加減葳蕤湯,留下葳蕤白薇滋陰清熱,加蔥白豆豉蘇葉薄荷桔梗宣肺疏衛透熱,比起麻黃羌活木香等辛溫散寒弱了許多。再配合甘草大棗甘潤之品助玉竹之力。
【臨床應用與醫案】
小兒咳嗽
張某,男,5歲。2004年3月7日初診。反復咳嗽1周,伴鼻塞流涕鼻
涕,時黃時白,咳痰不爽,色白質黏稠,口渴咽干,二便正常,苔薄黃、舌尖紅,脈浮數。經服止咳藥,肌內注射抗生素及中藥等治療效果欠佳。辨證為素體陰虛,內有伏熱,復感外邪致肺氣不宣而咳。治宜滋陰解表,宣肺化痰止咳。予玉竹10g,白薇10g,淡豆豉8g,桔梗8g,大棗8g,甘草2g,薄荷10g,蔥白15g,矮地茶20g,百部10g,前胡10g,膽南星6g,射干8g,蟬蛻6g。2劑,藥后咳嗽遂減,僅晚上微咳,在原方基礎上加麥冬8g,谷芽15g,麥芽15g,藥后痊愈。
按治療咳嗽,關鍵在辨明正邪虛實。外感咳嗽系外邪所致,屬邪氣實,治當祛邪宣肺。內傷咳嗽因內傷所為,或因于臟腑陰陽氣血津液之虛,或因于臟腑功能紊亂而生痰、濕、燥、火、瘀等為患。當視其身體情況而定,虛者補之,實者去之。虛實兼夾者,又當量其標本虛實孰多孰少而兼顧方能達到曲盡其情,而非一法一方統治可蓋全貌。
加減葳湯用于治療素體陰虛,內有伏熱,復感外邪,邪從熱化的病證,其癥可見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鼻塞流涕等一般表癥,又可見口渴,咽干,咳嗽,舌紅苔薄黃,指紋浮紫等陰虛浮熱之征。而玉竹滋陰潤燥,是本方的主藥;輔以蔥白、淡豆豉、薄荷、桔梗收風散熱;佐以白薇苦寒降泄以除伏熱;再以甘草、大棗甘潤滋陰,協助玉竹滋陰潤燥,增其汗液。對于陰虛體弱,感冒風溫而癥見咳嗽、咽干、痰少黏稠的用之較為適宜。
由于加減葳e湯治療小兒咳嗽系素體陰虛,內有伏熱,復感外邪的病因病機。在處方用藥時,大凡滋陰之品在表證未解時,不宜早用,以免留邪而變生他患。但在津液內虧,表邪未解的情況下,單用發汗藥,不僅不為汗解,反有涸竭陰液之虞。兩全之法,唯有滋陰與發汗同用,是治療本病用藥的關鍵所在。[鄭書全.加減葳蕤湯治療小兒咳嗽168例.四川中醫,2008,26(6):91]。
【現代研究】
乳蛾
治療反復發作性乳蛾,有效率為91.7%。給予加減葳蕤湯加浙貝母、生
牡蠣治療。藥物組成:玉竹9g,桔梗3g,白薇3g,淡豆豉6g,薄荷5g,甘草3g,浙貝母9g,生牡蠣15g,紅棗2枚,蔥白2段。平穩期上方去淡豆豉、蔥白;加百合9g,生地黃6g,麥冬6g,玄參3g。以上均水煎早、中、晚3次分服,日1劑。連服1個月為1個療程,間隔20天繼續下1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潘麗麗,張茜,馮雷,等.加減葳湯治療陰虛體質反復發作性乳蛾療效觀察.社區醫學雜志,2012,10(17):20-21]。
【臨證提要】
本方主要用于治療陰虛外感并已化熱,或陰虛感冒風溫,冬溫咳嗽,咽干痰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