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佛教文化研究學者、被譽為“亞洲最具魅力的弘法居士”的于曉非教授,傾其30余年學術耕耘,逐字逐句研讀《金剛經》,將其作為我們打開佛家智慧之門的鑰匙,層層遞進對大乘佛教的思想框架、理論體系以及修正體系做一次完整解讀。使佛經不再難懂,回到經典本身才能真正理解釋家哲學智慧。
此文是對于教授《金剛經導讀》課程文字的整理。
在線收聽:喜馬拉雅APP收聽地址:ximalaya.com/zhubo/33092069/
離線下載:在本公眾號對話框回復“金剛經導讀”,可獲得1-29集音頻下載鏈接。
關鍵詞:
二諦、世俗諦、勝義諦、緣生性空、無常無我、不二、六度、布施度。
以下為正文:
世俗諦、勝義諦
因為金剛經所在的《般若經》屬于二時教法,本課程專注于二時教法。二時教法就是說明如何解構凡夫自以為真實的世界。
龍樹降生于佛陀之后八百年,是對般若經最權威的解讀者,著有《中觀》、《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龍樹在《中觀論》中說: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二諦之分別,
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在大乘佛法的體系當中,龍樹菩薩說用來解構凡夫自以為真實的結構模式叫做“二諦”——世俗諦和勝義諦。
世俗諦是為了度化我們這些凡夫,不得不向我們做妥協而建立的道理;
勝義諦(第一義諦)是佛陀作為智者,基于“世俗諦”而引申出來的,更殊勝的理解。
佛陀說法具有兩種隨順,世俗諦隨順眾生,勝義諦隨順真實,目的是與凡夫建立起一種溝通的渠道。世俗諦更隨順眾生,勝義諦更接近真實。
二諦由四重模式解構,第三重與第四重二諦更真正地體現了大乘佛法法義,將放在后面逐字逐句解讀金剛經時進行討論,今天我們先討論前兩重二諦。
第一重二諦
第一重二諦是關于眼前是否為真實地問題。
世俗諦是“實有”,就是佛陀徹底向凡夫妥協,承認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存在;
勝義諦是“緣生”,雖然“世俗諦”上承認實有,但凡夫境界上的“存在”,其實是種種條件、臨時聚合起來,松散性的存在,“緣生性”的存在。
桌子在當下的存在是需要條件的,當下的桌子存在首先要有木頭,木頭存在要有樹木,樹木存在需要陽光土地種子。也就是說桌子的緣生是木頭,木頭的緣生是樹木,樹木的緣生是種子土地陽光,推而廣之,一切物質存在都是緣生的,因此沒有獨立存在性。桌子今天是好的,明天壞了,也就是說沒有常以不變性。
有木頭就能有桌子嗎?首先要有人的需要,為什么需要,因為我想寫字,為什么要寫字,因為我要記筆記,這些精神的活動也是緣生的。這一切物質、精神的存在都是緣生的,那么“緣”是否真實存在?不,實際上這“緣”也是緣生的。
總結一下就是,第一重二諦在空間(沒有獨立存在性)和時間(沒有常一不變性)兩方面上解構世界。得出的結論是物質的存在是緣生的,精神的活動也是緣生的,緣也是緣生的,一切都是緣生的。
緣生性的重要推斷就是無常,無常的特點是當生即滅,滅不待因。即在因緣具足而生的那一剎那,已經滅亡;滅亡的時刻并不需要原因。
第二重二諦
無我——無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我”
在世俗諦上認同佛陀所說的凡夫境界上的“存在“都是緣生的,而在勝義諦上,如果剝出了這個事物的種種的緣、種種的條件,并不存在一個獨立于這些條件、獨立于這些緣的那個“獨立存在性”,因而表達為“性空”,或“無自性”。
桌子上的水杯和水,世俗地來說,喝掉就沒水了,這種獨立存在性叫做“性”,性空所講的是獨立的存在是由于一切都是緣生的,所以說這杯水其實并不存在,就叫做“性空”或“無自性”。
即在第一組中凡夫境界上存在的時間上的(“常一不變性”)、空間上的(“獨立存在性”)堅固性被佛陀解構了。
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緣生性空的。
凡夫認可了無常性,那是不是代表可以為非作歹了。舉個例子,一個人搶銀行,第二天被抓住,他對警察說,佛陀教導我們,一切都是無常的,也沒有常以不變的獨立存在行,搶銀行的是昨天的我,而不是今天的我。我們知道這是不對的,但問題在哪里?
這個搶銀行的人錯在了忽略了世俗諦上的緣生性,昨天的他和今天的他是有緣生關系的,即“相似相續性”。
法華經上說,釋迦摩尼佛是大醫王,能醫眾生之病,能救眾生之苦。凡夫有什么病,佛陀就以對應的法和形式來說話,這叫做是對治。而用“二諦”說法對治的凡夫的病就是“邊見”
凡夫最容易犯的“邊見”錯誤就是“常見”“斷見”。
“常見”就是指認為有“常一不變性”和“獨立存在性”;
“斷見”則指不承認因果的“相似相續性”。
搶銀行這個人犯的就是“斷見”。一世說的生命觀犯的就是“斷見”的過失。對于凡夫來說,寧可落“常見”,不可落“斷見”。
佛陀告訴我們“不常”、“不斷”,既不“常”、也不“斷”,這叫做“不落二邊”,簡稱“不二”,佛陀的教法即是中道,不落兩邊的中道。
在印度,龍樹論師對佛陀“二時教法”、對《般若經》做的最權威的闡揚,叫做“中觀見”。
大乘佛法如何修?
前兩重二諦的緣生、性空可以用“無我”這個詞來表達。
所以在每時每刻,只要你當下的這個行為,它導致的結果是能夠淡化我們心中對那個“我”的執著,這就可以算是修行。
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的、最重要的修行就是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般若度。
這六個修行法門是不平等的,“般若度”是綱領,是統帥,佛經里說般若是眼目,是光明,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在般若度的統攝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修行。
在六度中,布施度的修行排第一,布施度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其中以財布施為基礎,法布施最殊勝,以無畏布施最高上。法布施解決的是被布施人的法身慧命的問題,財布施、無畏布施只是解決被布施人現世的肉身的生命問題。
大乘佛教所倡導的“布施”,是在“勝義諦”上觀“三輪”(“能布施”、“被布施”、“布施的過程和物品”)都是空的,即三輪的本體是空,叫做“三輪本空”的布施,“出世間法的布施”,“無漏的布施”。只有這種布施才能淡化我們心中對那“我”的執著;反之則是“有漏的布施”。
大乘佛法修行,對于凡夫來講,就是修行“世俗諦菩提心”和“勝義諦菩提心”的“不二”,修行法門就是“悲智雙運” “福慧雙修”,悲、福是世俗諦的要求,智慧是勝義諦菩提心的要求。(完)
這三篇內容(對應61個音頻的1-15)是對佛教體系進行了系統的介紹,下一篇正式開始逐字逐句進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