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二陵老先生曾為上海南市“三鼎”之一。主張臨床用藥主張輕可去實,最忌攻伐。
1923年上海溫病盛行,嚴氏用輕可去實之法,救治了很多危難重癥病人。
今天,小師妹分享的是嚴二陵老先生臨床治療不同病因所致咳嗽的用藥經驗,肺為嬌臟,用藥非輕不舉,輕清宣肺,又能透邪,最能體現輕可去實的用藥特色。
下面讓我們花3分鐘一起來學習嚴老先生臨床治療咳嗽常用的方劑及中藥吧!
重厚滋膩之品有礙肺氣宣發,攻伐苦寒之類有逆嬌臟之性,故當慎用。
嚴老先生臨證施治,常按風、寒、熱、燥、痰飲分治;處方遣藥,喜用輕量辛宣花葉之品。
如桑葉、荷葉邊一般6~9g,菊花、桔梗也不過6g,對有些降肺氣藥如半夏、桑白皮一般也只有9g或12g。
風寒咳嗽
風寒咳嗽多因天時寒溫失常,受感風寒邪氣;或天氣凜冽,感受寒冷;或喜食生冷,以致寒邪傷肺,肺失宣發所致。
癥見:咳嗽聲重,口唾痰涎,鼻流清涕,頭痛且脹,惡風形寒,面白胸悶,吐痰清稀白沫,口不渴;舌淡苔薄白或白潤;脈浮緩或滑。
若遷延日久,則可見氣喘不得臥,四肢清冷。此為肺病及脾,伴脘悶嘔吐,食欲減退,體倦消瘦,多汗乏力。
若因脾虛腎水上泛,則唾涎,時吐白沫,頭目眩暈,四肢浮腫,心悸怵惕等癥。
風寒咳嗽為外邪犯肺而致。
治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氣為主。
用藥宗三拗湯加減:
凈麻黃6g(后下),前胡12g
桔梗6g,生甘草5g
桔紅、桔絡各5g,半夏10g
茯苓25g,象貝母10g,光杏仁12g
鉤藤15g(后下),荷葉邊6g
枇杷葉12g(包)
有惡寒發熱者加清水豆卷15g,桑葉9g,桑枝30g;
咽痛者加射干3g,板藍根15g。
風熱咳嗽
風熱咳嗽常因外感風熱,肺失宣降所致;或平素嗜好煎炸食物、煙酒。熱邪熾盛,肺受熱灼;
或天暑下迫,肺失清肅。
癥見:微寒發熱,頭昏且脹,或身熱畏寒,咳嗽頻作,咯痰不利,口干咽痛;
若肺熱內薰,則咳嗽氣促,喉痛咽干,痰稠難咯,咳聲高亢;
痰熱阻絡,咳則胸脅痛;
熱傷肺絡,則咳痰帶血,鼻衄,舌紅尖赤,苔薄黃且干,脈多滑數。
對風熱咳嗽,邪留在表者,宜辛涼疏表;
若肺熱失宣,宜清熱宣肺;
風熱陽邪,灼液成痰,宜化痰降氣,痰除則氣自順,氣順痰亦少。
用藥宗桑菊飲加減:
桑葉10g,甘菊花6g,薄荷3g(后下)
連翹12g,前胡15g,牛蒡子10g
光杏仁12g,茯苓12g,鉤藤15g(后下)
桔梗6g,生甘草3g
鮮蘆根30g,枇杷葉12g
對鼻衄者加茜草根10g,白茅根30g;
微惡寒者加荊芥、防風各9g;
熱傷津液口渴者加知母9g,天花粉12g;
肺熱盛氣上逆,咳嗽氣促者加黃芩9g,桑白皮12g。
燥咳
秋傷于燥,多生咳嗽。其它季節,如遇天時風熱過盛,亦可感受燥邪。
秋天繼夏季之后,火之余熱未熄,天時干燥,肺受燥氣致咳。
由于燥熱傷津,肺津液耗損,或過食干食,胃熱蒸肺,肺燥津傷,清氣下降,反而上逆作咳。
清代葉香巖曰:“燥自上傷,肺氣受病?!?/p>
沈光峰也指出:火未有不燥,而燥未有不從火來。
故肺燥之證,與肺熱咳相似:
肺燥津傷,咳而痰少,鼻燥咽干,喉痛,咳則胸脅引痛,肺津液耗損,上竅不清,咳聲高亢短促,甚或聲帶嘶啞。
口干口渴,舌紅干、或紅而絳,苔黃或薄黃而干,脈弦數,或細數。
經曰:燥者潤之。
故治宜清熱潤燥,宜肺降氣,熱清肺津復生,肺得清潤,肅降令行,氣下降而咳止。
治法概曰,有四:
1,清宣肺邪
癥見:咽癢咳嗽,咯痰粘膩,或咯之不暢,聲音嘶啞,形寒頭脹,苔薄膩且,黃,脈浮滑。
為風邪痰熱襲肺,肺氣失宜。
宜清宣肺邪。
藥用:
桑葉9g,桑枝30g,前胡12g
牛蒡子9g,桔梗5g,甘草3g
赤苓12g,鉤藤12g(后下)
大貝母10g,蟬衣3g
杏仁12g,薄荷1g(后下)
枇杷葉12g(包)
對音啞者,加玉蝴蝶0.5g,鳳凰衣1g;
形寒頭痛者加荊芥9g,蔓荊子12g;
胸悶作嘔者加半夏9g,姜竹茹9g,或玉樞丹3g。
2,清肺潤燥
癥見咳嗆痰少,咯之不暢,咽喉干燥且紅,苔薄且干,脈濡弦。
燥邪傷肺,肺失肅降。
治宜清肺潤燥。
藥用南沙參、北沙參各12g,麥冬9g
桑白皮9g,杏仁12g,茯苓15g
川貝母、象貝母各10g
鉤藤15g(后入),桔紅、桔絡各5g
桔梗5g,生甘草5g,炙杷葉12g(包)
3,潤肺化痰
癥見痰多稠厚,或帶腥味,咳咯不爽,胸膺隱痛,苔薄黃,舌微紅,脈濡滑。
治宜潤肺化痰。
藥用南沙參12g,麥冬10g
茯苓12g,款冬花12g,百部9g
白及9g,冬瓜子15g,生薏仁15g
鉤藤12g(后入),魚腥草15g
桔紅、桔絡各6g
天將殼15g,遠志9g
胸膺痛加藿梗12g,廣郁金15g,甚者加三七粉5分(沖服);
內熱口苦者加桑白皮9g,蘆根30g;
痰中夾血絲或咯血者加茜草12g,側柏葉12g,仙鶴草30g,黛蛤散12g(包)。
4,養陰清肺
癥見咳嗽痰粘,有時夾血,日久消瘦,低熱起伏,或易于升火煩躁,舌質微紅,脈細數。
治宜養陰清肺。
藥用:
南沙參、北沙參各12g,麥冬10g
茯苓15g,生地12g,款冬花12g
百部12g,天將殼15g
阿膠9g(另烊,沖),淡黃芩6g
海蛤殼15g,生甘草6g
茅根、蘆根各30g。
低熱者加地骨皮12g,白薇12g。
痰飲咳嗽
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
脾土素虛,水氣不化,積而成飲,停于胸膈、伏于肺俞,脾虛失于升清降濁,留中滯膈,凝而成痰。因風寒外襲,內動痰飲;
或飲食生冷過度,上沖于肺,肺氣上逆,而致成痰。
痰飲咳嗽,痰稀喘咳,畏寒惡風、口淡不渴,甚則咳逆,氣嘴不能平臥,面目浮腫,目眩心悸,入冬風寒凜冽,喘咳愈甚,脈遲,或沉細而緩,舌淡,苔白滑。
本病初期為陽微陰盛,但虛實寒熱可相互轉化,故先治其標,后治其本,或標本兼顧,或溫涼并用。
治法有二:
1,散寒蠲飲
癥見咳嗽痰稀,氣喘息促,惡寒惡風,舌淡,苔白滑,脈浮緊,或浮緩而弦,為外寒內飲,肺失宣降,
治宜散寒蠲飲。
藥用:
炙麻黃9g,桂枝9g,細辛5g
干姜9g,五味子9g,白芍9g
法半夏9g,炙甘草9g
腎虛寒飲盛,喘咳痰飲上涌,加附子9g,補骨脂12g,茯苓12g,白芥子9g;
脾虛中氣虛,食欲不振加黨參12g,白術12g,茯苓15g。
2,溫陽化飲
癥見咳逆氣喘,面目浮腫,目眩心悸,痰稀色白。
為痰飲內伏,治宜溫陽化飲。
方用:
桂枝9g,炙甘草9g,白術12g
干姜9g,茯苓15g
脾腎陽虛,陰水泛濫,浮腫甚,加熟附子9g;
氣逆咳喘,痰稀吐清水,加炙麻黃9g,細辛5g;
心悸失眠加茯神15g,遠志6g,石菖蒲5g;
胸膺隱痛加桔紅、桔絡各5g,川郁金、廣郁金各15g;
痛甚者加三七粉1.5g(分沖);
氣虛者加黨參15g,黃芪15g;
咳嗽不止加款冬花12g,大貝母10g,天將殼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