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中醫稱為天行病、外感天行、天行時疫等。南北朝陶弘景在《湯液經法》中有云:“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唐朝張鷟《朝野僉載》卷六也有相關記錄:“天寶中,萬年主簿韓朝宗嘗追一人,來遲,決五下。將過縣令,令又決十下。其人患天行病而卒。”二千多年來中醫藥對“天行時病”即傳染病有一整套規范的防治體系和良好的治療經驗。
前段時間有人問我,經方能否治療風熱感冒?如何治療風熱感冒?令我深思。
現代中醫方劑學通常將感冒分為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風寒感冒選用麻黃湯、桂枝湯等方以辛溫解表,風熱感冒選用桑菊飲、銀翹散等方以辛涼解表。如此分法使不少人誤以為經方只能治療風寒感冒,不能治療風熱感冒。事實上,清代以前眾多醫家均以張仲景《傷寒論》六經辯證為法,辨治包括時行感冒在內的眾多疾病。
明末清初后,因溫疫流行,促使溫病學派興起,吳又可及葉天士等一代中醫大家鑒于《傷寒論》“詳于寒,略于溫”的不足,大大豐富和拓展了溫熱類疾病的證治規律和防治體系,成為中醫學發展史上又一高峰。清代溫病大家吳鞠通《溫病條辨》可以說是溫病學派的巔峰之作,為后人留下了很多至今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中治療風熱感冒的桑菊飲、銀翹散便是其中名方,現在仍是臨床使用最多的方劑之一,為治療外感類疾病發揮了重要作用。
桑菊飲、銀翹散是治療“邪犯肺衛”的方子,現稱為風熱感冒,癥狀多表現為發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等癥。清代吳鞠通距醫圣張仲景時代有1600年,那在這一千年里中醫是如何治療“風熱感冒”的呢?方書之祖《傷寒論》里的經方真的只適合治療所謂的風寒感冒嗎?《傷寒論》中有沒有給我們提供現成的治療風熱感冒藥方呢?
中醫認為“寒、熱、虛、實”是疾病的病性,中醫辨證首先需確定病位,然后需確定病性,最后才能確定治療的具體方藥。六經辨證將外感表證即太陽病按“表實證和表虛證”分類,表實證用麻黃湯,表虛證用桂枝湯。近現代將外感表證從“風寒證與風熱證”分類,風寒外感用麻黃湯、桂枝湯,風熱外感用桑菊飲、銀翹散。可以說,外感從寒熱分類或從虛實分類,只是認識疾病和分類方法的角度不同而已,絕不是說經方不能治療風熱感冒,恰恰相反,經方治療所謂的“風熱外感”效果相當好。從臨床可見,外感無論是從寒熱分類還是從虛實分類,相互之間是有交叉重疊的,比如:表實的麻黃湯證邪氣可從寒化熱,如麻杏甘石湯證;表虛的桂枝湯證也從寒化熱,如桂二越婢一湯、桂枝加大黃湯證等。
從六經辯證來說,所謂的“風熱感冒”多表現為合病并病,如太陽少陽合病、太陽陽明合病等。下面介紹一下可以治療“風熱外感”的經方方證。
1.葛根湯
葛根湯由桂枝湯加葛根、麻黃組成。葛根辛甘涼,涼能清熱,辛能疏表,葛根湯既能由麻桂辛溫外散,又能由葛根辛涼疏表,如果加大葛根劑量或減少麻桂用量,則葛根湯的辛涼解表能力會逐漸增強,如果加上辛寒的石膏,則其辛涼解表的能力會更強。葛根湯還可通過加減變化以擴大適應癥: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若夾濕邪而兼見骨節酸痛加蒼術、薏苡仁以祛風除濕;兼里熱之煩躁、口干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郁熱。
2.麻杏甘石湯
具有辛涼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傷寒論》第63條云:“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杏甘石湯主之。”麻杏甘石湯主治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癥見:身熱不解,咳逆氣急,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滑而數者。方中麻黃、石膏為主藥,其中麻黃開宣肺氣以平喘、開腠解表以散邪;石膏清泄肺熱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二藥一辛溫、一辛寒;一宣肺,一清肺,且都能透邪于外,為臨床治療風熱外感見咳嗽痰黃諸癥的常用方劑。
3.大青龍湯
具有內清外散之功效,發汗解表能力首屈一指,主治外感風寒兼有里熱,癥見:惡寒發熱,周身疼痛,無汗煩躁,脈浮緊等癥,臨床常用于治療流感、暑熱、小兒夏季外感高熱等病,是治療“寒包火”的強力方劑,臨床療效卓著。
4.小青龍加石膏湯
《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主治外寒內飲證,小青龍湯加石膏則是治療外寒內飲化熱之證,如癥見咳嗽,流黃濃涕,口渴等為寒飲上逆,兼夾陽明上焦郁熱所致,故以小青龍加石膏湯解表清熱,溫化寒飲降逆止咳。故應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咳喘,不應囿于風熱犯肺、風寒襲肺等固定思維,只要證候病機為表現為“外寒內飲夾熱”,不論冬夏,皆可應用。
5.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湯是《傷寒論》治療少陽與太陽并病的代表方。《傷寒論》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原方所治是太陽與少陽并病,所見太陽病不重,少陽病也不顯,以風寒外感為主,但又稍許寒郁化熱,如痰稠稍黃、咽稍痛、舌尖邊稍紅、口稍干苦等癥。小柴胡湯加石膏可治內外俱熱之三陽合病,臨床上使用的機會也不少。
以上只是幾條治療風熱感冒常用經方,如果通過加減或合方治療風熱感冒,則可用的經方又不限以此矣。
本文摘自《經方源流臨證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