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校長派年度專訪第六篇 ,視頻時長 22分鐘
編者按
未來時代是技術的時代,想要走好這條路,需要技術創新手段和政治邏輯素養作為兩大支柱。同時,面對更加智能化、虛擬化、超鏈接的未來世界,教育必須進行重塑,并對課程進行變革。
學校應該正視互聯網對教學方式的影響,順勢而為,借助互聯網進行教學、學習、課程、評價的變革,同時也應該遵循教育規律,守正創新。
校長派春節檔第六期專訪,深圳市羅湖區教育局局長王水發做客專訪間就羅湖區開展的“每周一小時校長學習會”以及未來教育,未來校長的發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訪談。
問:王局長,羅湖區教育局有每周一小時的校長促進會,您認為這個對羅湖區的教育起到了哪些促進作用?我們也想了解一下校長們在這個會議上都學習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王水發:這是我們羅湖區教育局近年來推出的一個很重要的活動。在羅湖,我們叫做“每周一小時校長學習會”。
說到重要主要是教育的發展關鍵還是要靠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隊伍建設里面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教師和校長隊伍的建設。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個好學校,一個區域如果有100所學校,那把這100個校長培養好了,這100個學校基本上就是100個好學校了。
我們“校長每周一小時學習會”是在以往的基礎上一個較大改革和創新。每周固定時間,分為幼兒園、小學、中學三個專場。全區77位校長和139位園長,每周二下午都要參加校長學習會,會議時長為1小時。我們將這1小時分為四個15分鐘:第一個15分鐘,是校長們自主分享。分享自己的治校經驗、實踐智慧,每周一位校長輪流分享;第二個15分鐘是小組討論。
我們會讓各位校長以小組的形式,說一說聽完分享之后最大的收獲、最想給出的建議和最大的困惑;第三個15分鐘,是匯報交流。匯總每個小組、每個校長的觀點,并隨機抽取一個小組代表現場匯報。第四個15分種,是專家的總結、點評。
問:希望“每周一小時校長學習會”能夠在更多的地方去推廣。您認為在構建未來學校的過程中,未來學校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您對此有什么經驗?
王水發:坦率地講我不太敢談未來教育,因為我覺得對未來教育、未來學校到底是什么樣的還有待于探索。我認為未來教育并不是若干年以后的一個教育的樣態,未來教育也不是靜態的東西,它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它是一個已經悄然而至的教育。
未來教育并不一定真的在未來。實際上現在很多學校,城市已經有慢慢地發展起來了一些未來學校,或者說未來學校樣態的學校。
未來學校應該怎么去建設?首先要搞清楚未來學校建設的原由,它的必要性在哪里。我認為它的原由和必要性主要是未來社會、未來生活對人才的需求。傳統的教育教會學生的是知識,并不能應對好未來的社會和生活。所謂未來教育要從人才培養的目標去調整,更加側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的目標既然是面向未來的定位,那么課程是為目標的實現來服務的。所以學校的課程應該打開,要有更多的綜合化、生活化,讓學生有更多真切體驗的課程。而且課程不僅僅是學校圍墻以內的課程,還包括社會的課程,場館的課程,旅行的課程等等。
課程的實施方式,教學方式也要發生變化,所以陳保生部長提出要掀起課堂革命,就是要課程的實施方式和課堂教學方式要面向未來,要指向未來人才的培養。灌輸的課堂教學方式培養不了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才。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基本上是脫節的,雖然理論上這三種教育最后都作用到學生,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但是過去始終是一方面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社會教育是無序的。那么未來教育,未來學校應該是三位一體的,這樣才能夠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
未來教育的原由和必要性的另外一方面就是現在技術的日新月異。技術的發展已經在挑戰學校教育,挑戰教學方式,所以學校必須要去應對技術變革,并且要利用這種高速發展的技術來改變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問:提到未來學校,我們就會提到未來校長,您認為未來教育對校長會有哪些新的要求?
王水發:未來校長首先應該是學習型校長,否則沒有辦法應對技術帶來的挑戰。他會束手無策,他自己不熟悉、不了解,就難以帶動教師走向更好的發展,也難以真正地做出適合未來人才培養的計劃。
另外,未來學校的校長還應該具備非常強的整合資源能力。雖然說未來教育在未來,但其實未來教育已經在現在,已經來到我們身邊,校長要整合各方面資源來建設學校,來建設課程,來建設專兼職教師隊伍,來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協同發展,從而推動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