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讀文章,晚上看評論。
中醫書友會第162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前段時間的感冒大軍,多從傷寒論治,濕溫一法談及者少,臨床此種類型也頗多,多見于反復高熱病人,今找來一篇濕溫的文章,和大家分享。(編輯/小謝)
漫談濕溫治法
作者/沈仲圭
濕溫為難治之病。因濕被熱蒸,熱為濕遏,既不能辛散以發表,又不能苦寒以抑降。唯有芳香化濁,淡滲利濕以治之。于是提出濕溫代表方劑三仁湯以作示范。岳美中老大夫說:“病蘊濁邪,非芬芳不能化,故以藿、樸、佩蘭、青蒿為君,濕邪非淡滲通陽不能利小便,故以茅根、通草為臣。”此類藥品乃濕溫初起治法之準繩,確有良效。
我曾寫《濕溫治法概要》一篇,文首說:“濕溫治法和溫病不同,因濕熱相合,熱郁濕蒸,不能用清熱解毒之法,須啟上閘(即開肺),開支河(即利膀胱),使濕邪有外泄之路。”濕重于熱者藿樸夏陳湯疏中微表,芳淡利濕,熱重于濕者用枳桔梔豉湯內通外達,清解熱邪。
濕溫日久不解,邪傳心包。神昏譫浯,舌苔黃膩,用昌陽瀉心湯。文末說:“吳鞠通治濕溫邪入心包,神昏肢逆,用清宮湯去蓮芯、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煎湯送服至寶丹。此法治濕濁已凈,惟余熱邪,故與溫病同法。”
我有一學生名于世良,近治一溫病,就診前投中西藥治療無效,高燒39.5℃,微汗,口渴引飲,咳嗽氣急,大便三日不行,小溲短赤,已4日不食。苔黃厚而燥,脈兩關洪數,寸尺細數,神沉譫語。他認為陽明熱盛,津液已傷,正虛邪實(此人原有高血壓病、支氣管炎,去年又發現肺癌。年已67歲,素體虛弱。)病屬難治。
他用竹葉石膏湯(即白虎湯加竹葉、麥冬,方見《顧松園醫鏡》)加沙參、川貝,2劑后,病愈大半。改投黃連阿膠湯3劑,服后熱退病愈。
再錄《張宗良醫案》濕溫治驗一例以資對照。邱某,男,33歲,洪溪人。76年8月4日初診。
因高熱不退,西醫診斷傷寒,入院治療。已有十余天,發熱依然在39℃左右。舌苔黃厚帶膩,脈數,脘悶不甚,大便五日未解。此濕溫內阻,蘊蒸日久,不得發泄,熱蒸于里,腸胃受病也。
大豆卷12g,青蒿12g,黃芩6g,雞蘇散(包)15g,連翹10g,通草5g,生軍6g,瓜蔞仁12g,藿香10g,佩蘭10g,桔梗5g。服藥4劑,身熱即退,大便也通,苔大化,屬濕溫見證,再投清泄而愈。
按此病與于世良所治的溫病,雖同為高熱,但一用清熱解毒、養陰生津之品,一用啟上閘開支河兼通腑氣(因舌苔黃厚帶膩,大便五日未行,故加大黃、蔞仁以利之,但不如陸氏潤腸丸更好)。由此可見溫邪最易傷津,濕邪切忌清涼,兩者治法不同。
附方:藿樸夏陳湯(見石芾南《醫原》):藿香6g,厚樸3g,半夏9g,杏仁9g,蔻仁2.5g,苡仁18g,帶皮苓6g,豬苓6g,澤瀉6g。先用通草9~15g煎湯代水。
按:此方在芳香淡滲的基礎上加微苦清熱之品,用治夏季暑熱挾濕之癥,至妙至當。枳桔梔豉湯(見《濕溫時疫治療法》):枳殼4.5g,焦山梔9g,薄荷3g,桔梗4.5g,淡豆豉9g,連翹9g,黃芩4.5g,生草1.8g,茵陳9g,貫眾9g,鮮竹葉30片。
按:此方山梔、連翹、竹葉、黃芩、貫眾微苦清熱,豆豉、薄荷、桔梗宣肺散風,枳殼、茵陳行氣利濕,綜合各藥性能,本方以清熱為主,散風利濕為佐,系治熱重于濕兼受風邪之方。
昌陽瀉心湯:(見王孟英《重訂霍亂論》):鮮石菖蒲4.5g,黃芩、半夏各3g,黃連7.8g,蘇葉1.5g,川樸2.4g,鮮竹茹9g,淡竹瀝一羹匙沖入生姜汁四滴。先用炒枇杷葉30g、蘆根60g煎湯代水。
按:本方用芩、連泄熱,夏、樸燥濕,竹瀝、菖蒲、竹茹豁痰開竅,蘇葉利氣。綜合藥性,能豁痰泄熱,利氣通津的功效。凡濕熱穢濁之邪,內蒙清竅之癥,屢用屢效。濕熱蒙閉清竅,神昏譫語,不僅和溫邪逆傳心包不同,也與陽明腑實之神志昏迷有別。此癥舌苔黃膩,邪尚在氣;逆傳心包,舌色必絳,陽明腑實,苔必老黃起刺。單從舌苔舌質,亦可判明三種不同的神昏譫語。
I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