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使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構造和分類的想法;它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以輻射線形連接所有的代表字詞、想法、任務或其它關聯項目。
歷史教學中,思維導圖可以將各章節歷史知識點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將各歷史主題的關鍵詞建立記憶鏈接。繪制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高效梳理思路,明確學習重點,串聯章節內容,延伸知識分支,疏通歷史邏輯,建構知識網絡,化繁為簡,以簡馭繁,從而助推學生回顧復習,發散思維,厘清歷史發展脈絡。
但是,我們見得最多的是老師繪制的各種思維導圖,有的“主干清晰”,有的“枝繁葉茂”,但多少有些將知識濃縮后換種形式進行“灌輸、填鴨”的感覺,其有助于學生“內化、吸收”的意圖也大打折扣。如果學生能在老師指導下進行重點內容的思維導圖繪制,對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知識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的涵育會事半功倍。
該生現已進入大學,但對高中階段思維導圖制作印象深刻:“它能夠鍛煉閱讀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因為要對文本有一個聯系性的想法,必然要熟讀內容,而思維導圖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復習加總結的過程。在學習思維導圖制作初期,老師的帶領是少不了的,之后這種方法會漸漸融入我的日常學習。這些能力的培養,不僅在平時學習過程中會對我有幫助,在今后像一些整理資料、演講等學習和工作中,也會讓我收益頗多。”
上文提到,思維導圖實際上倡導的是一種結構化思維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借用一些思維框架來輔助思考,將碎片化的信息進行系統化的思考和處理,從而擴大思維的層次,更全面地思考。
制作思維導圖不等于結構化思維,而是將接收的信息用結構化思維方式進行整理,找出他們的內在邏輯,不斷地進行關鍵詞的提取、分類、總結概括、類比、發散,積極調動大腦,參與這個信息處理的過程。
廣東省佛山市石門中學黃杏嬋老師曾懷疑過思維導圖的作用,但經過相關理論和實踐學習,對思維導圖的類型和作用有了新的認識:
1、思維導圖有利于學生把隱形思維顯性化,使思維過程更清晰,更有利吸收;同時,做思維導圖屬于輸出式的學習,而據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相關研究表明,輸出式的學習(如做中學、討論、教給別人、演示等)效率要大大高于輸入式(聽講、閱讀等)的學習。
2、我們平時籠統地把所有圖形都統稱為“思維導圖”,準確來講,關系圖表有很多種類。我們常說的思維導圖(mind-map)的特點是單一中心,主干發散,層次連接。還有一種叫思考圖(think-map),可以有多中心,并呈現多種關系。常見的思考圖有八種(見下圖),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內容需要靈活利用不同類型的思考圖來學習。
3、關系圖表固然是很好的學習工具,但也不能把它神化。對于高中歷史學科而言,思維導圖主要適合于初級階段的知識整理,但在后階段的提升方面,其作用就不那么突出了,文科更重要的是材料閱讀、分析以及在新材料和新情境中的靈活運用。所以思維導圖只是前提和基礎,要引導學生根據具體學情在恰當的時候使用。
4、不僅學生要做思維導圖,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也要善于利用關系圖表來實現知識的可視化,從而降低學習負荷。很多老師容易把課件當作稿紙,把大段的文字堆上去,這很不利于學生的吸收。如果不是要讓學生閱讀和分析材料,而是老師講解的內容,就完全可以進行精簡,并通過一定的結構圖來呈現。以下是我一個課件的案例,修改前后對比,可以看到呈現給學生的效果大不相同。
顯然,我們不應神話,也不能無視思維導圖的價值。它不是簡單的知識梳理,但也無須繁雜的知識羅列。常見的場景有平衡圖、邏輯圖、時間軸、組織結構圖、魚骨圖、矩陣圖等,而簡單清晰,適合學生自身認知發展與學科需求是根本。作為教師,我們不妨也放手讓學生多嘗試,更多一些鼓勵、指導與反饋評估,別疏忽了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
本文由編輯組結合學生作品、梅蕾老師、黃杏嬋老師反饋整理,部分內容來自知乎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