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史之亂后的魔咒
兩漢三國之后,是西晉,西晉王朝的拐點在于,一個傻子皇帝加嫉妒心極強的賈皇后,從而引來了八王之亂。內耗紛爭之時,引來匈奴南下,西晉滅亡。
歷史從此刻開始要分兩條線走:一條為北方,一條為南方,大致以長江天險為界。
北方先后出現五胡:匈奴,鮮卑,羌,羯,氐;十六個國家:成漢,前趙,冉魏,前涼,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燕,南燕,北燕,西秦,后涼,北涼,西涼,夏。其中此起彼伏,有走馬燈的感覺。十六國中大夏國都城在陜西靖邊縣,又稱統萬城,如今偌大的遺址,盡顯歷史的蒼涼,極目望遠,無盡的沙漠又在訴說著什么。
同時代的南方是東晉,宋齊梁陳。
(統萬城遺址)
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北方,由于國家多年戰亂,所以出現了很多荒地和無主土地,所以北魏推行均田制,把大量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給農民,此為均田制。與均田制相適應的軍事制度是府兵制,可能大家對府兵制不太了解,沒關系。花木蘭代父從軍中有精彩的敘述: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均田制下,農民有了土地,有了土地就有收入,所以國家讓農民服兵役的時候,要自備裝備,保家衛國(府兵制是均田制下的軍事制度)。
但是,到了唐朝中后期,社會發生了非常嚴重的土地兼并,農民沒了土地,均田制遭到極大的破壞。那么農民沒了土地收入,還要自備裝備保家衛國,這個太不現實,沉重的兵役壓垮了農民,于是逃兵很多,兵源嚴重不足,募兵制(采用招募的辦法征兵)橫空出世。募兵制下,唐玄宗在執政中后期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使得邊防重鎮的實力不斷增強,也形成了將帥專兵的局面,國家內輕外重。其中胡人安祿山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擁有職業軍隊十幾萬,足可雄兵天下。
![]() | ![]() |
右圖為安祿山 |
此外,唐玄宗執政后期寵愛楊貴妃,而楊貴妃特別喜歡看安祿山跳胡舞,安祿山可以形容為靈活的胖子。大家腦補下這個場景,搞定了上級,安祿山更是為所欲為。
圖|妖貓傳中安祿山胡舞的精彩呈現
天寶14年(755年)安祿山造反,攻入長安,盛世大唐差點見了上帝。唐王朝的高層用的是節度使滅節度使的招,有一種以毒攻毒的感覺在里面。所以平定安祿山以后,唐代宗將安祿山叛將授以節度使,處置嚴重失當,進一步加強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方鎮相望于內陸,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當然,藩鎮也分中原型,邊防型,東南型,特別是邊防型藩鎮,嚴重削弱了唐王朝的中央集權,威脅國家安定。
唐朝的后期就是藩鎮割據,群魔亂舞的樣子了。要么地方藩鎮割據與中央開戰,要么地方藩鎮之間互相開戰,致使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黃巢起義得以應運而生。
黃巢起義如何鎮壓?這道難題擺在了唐王朝的面前,辦法是繼續喝毒酒。義軍叛將朱全忠(又名朱溫,朱全忠是唐皇帝賜名,唐朝皇帝希望他忠心耿耿,但那只是希望)平叛有功,被委任宣武節度使,907年,朱溫廢唐皇帝,自立為帝,國號梁,定都開封,開啟五代十國。后梁朝政更亂,朱溫的兒子殺了他,然后朱溫的兒子互相殘殺,弟弟把哥哥殺了。內亂之際,原唐朝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乘虛而入,滅后梁,建立后唐。
原唐朝節度使石敬瑭獻幽云十六州給遼,借遼兵滅后唐建立后晉,幽云十六州就是大宋王朝的命門,此舉為北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后面再敘述。劉知遠滅后晉建立后漢,郭威滅后漢建立后周,郭威養子郭榮繼位,本名姓柴,是為周世宗柴榮。
周世宗是五代十國時期少有的有帝王之氣,雄才大略的君王,曾立下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可惜39歲便已英年早逝。周世宗兒子七歲繼位,禁軍統帥趙匡胤在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江山姓了趙氏。所以趙匡胤厚待柴氏一族,水滸傳中柴進(周世宗柴榮嫡系子孫),曾展示免死的丹書鐵券,是有歷史依據的。
趙匡胤去世并未傳位于兒子,而是傳給他的弟弟趙光義,此次交接,疑點重重。但歷史就是如此,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南宋開國皇帝趙構沒有兒子,于是讓宋孝宗繼位,而宋孝宗是趙匡胤一脈,難道這就是江湖上的,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我們總結下,安史之亂以來的魔咒就是武將篡位,天下走馬燈式的改朝換代。從唐朝算起到宋朝,國家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換了8次姓,8個家族,而宋朝初年,也在家族內變了一次,共9次。所以武將篡位就是大宋王朝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貳
達摩克利斯之劍
01
制服武將
俗語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們腦補下場景,宋朝初年,高層目睹了,見證了,讀史看到了9次被蛇咬。所以如何制服武將,成為國家的重中之重。
首先,加強大宋王朝的中央集權。
1、在地方削減一級長官的權力,不許他們兼任一個州以上的職務,地方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并設通判,使其互相監督。地方設轉運使,收地方財權。使得地方“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極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2、在中央,相權一分為三,設二府三司。在軍事上,禁軍不設最高統帥,將禁軍劃分為三司: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杯酒釋兵權,逐步收回節度使和大將的兵權,任用資歷淺,容易駕馭的人擔任,實行更戍法,壯大中央禁軍,拱衛汴京開封。
此外,實行守內虛外,強干弱枝,重文輕武的國家政策,從而徹底結束了武將專橫跋扈的局面,破除了達摩克利斯之劍的魔咒。
02
宋遼大戰
我們首先看下北宋的疆土:
從地圖上看,北宋只是統一了中原地區,而周邊國防壓力還是很大的,周邊有遼國,西夏國,云南大理,吐蕃等政權。看著比較復雜,其實用 金庸小說 的人物可以將這些政權串起來:
遼,916-1125,契丹族,耶律阿保機開創,制度:五京制度,東京,上京,中京,南京,西京),兩院制,本族制契丹,漢人制漢。天龍八部中大哥喬峰大俠,契丹名蕭峰,就曾任南院大王,因為他從小在中原長大,熟悉漢人。
夏,1038-1221,黨項族,李元昊建國,番漢兩元制。天龍八部中二哥虛竹的夢姑,就是西夏公主,而他成為了西夏駙馬。
金,1115-1234,女真族,完顏阿骨打開創。射雕英雄傳中,楊康又稱完顏康,被稱金國小王子,也就是神雕俠侶中楊過的父親。
大理,937-1094,白族,天龍八部中迷戀神仙姐姐的三弟段譽,就是大理國的小王子,而神仙姐姐王語嫣,自然就是王室王妃,按照劇情的喜歡程度,應該是王后。
宋遼大戰第一次大規模是滅北漢,公元979年,北宋軍隊勢如破竹攻入了幽州境內,在圍攻幽州城時,久攻不下,北宋大軍被遼國大將耶律休哥在高粱河(今天的北京西直門外)打敗,宋太宗乘坐驢車倉皇回國。這一次,再一次,印證了我們前文所講的幽云十六州是大宋的命門。
幽云十六州其實不僅僅是北宋的命門,而且是中原地區的北大門。
從地圖所指,其實就是今天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山區,山區中,分布著各式各樣的險要關隘,戰事頻繁。
宋遼膠著的戰事就幽云十六州展開,一直打到北宋滅亡。
明朝與蒙古軍隊的戰爭也是幽云十六州的地區,只是明朝占有很大的優勢,擁有幽云十六州地區,但明朝也有戰略失誤。
朱棣時期,是在幽云十六州地區長城以外有大寧衛,開平衛,東勝衛的,長城以北的衛所前出,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但是后來遭到了荒廢和遺棄,從而退守長城沿線。特別是河套地區,位于黃河沿岸,地理位置更是及其重要,條件優越,對明王朝來說是極大的損失。
明朝末年,清軍突破幽云十六州地區的山海關,勢如破竹,一舉統一天下。從這個意義上講,前朝的宋朝如果知道這些,足可讓其心驚膽戰。
宋真宗(清平樂劇中宋仁宗的父親)時期,遼國軍隊勢如破竹,打入了河南境內,寇準力主宋真宗御駕親征,遼國主將被宋朝弩機射死,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其實此次宋朝很占優勢,只是宋真宗積極求和,在勝利的情況下,簽下喪權辱國之約,每年向遼國繳納歲幣10萬。
從這一角度講,大宋王朝是幸運的。后來的戰爭也是如此,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軍隊進軍突破山西、河北北部防線,山西河南及中原地區淪陷。解放戰爭時期,遼沈戰役后,解放軍急行軍入山海關,之后平津戰役、遼沈戰役結束,長江以北再無戰事,統一全國指日可待。
第二次宋遼大戰是在986年,宋太宗氣勢洶洶,兵分三路誓師收復幽云十六州,東路軍是曹彬,曹彬就是清平樂劇中曹氏皇后的祖上,進軍幽州。中路田重進軍河北飛狐口,西路軍潘美、楊業攻打云中(今天的大同)。此次戰事本來很順利,但是問題出在了東路軍曹彬身上,曹彬急功近利,戰線前出,被遼國將領耶律休哥打敗,其他兩路軍只好后撤。
后撤中,楊業和主帥潘美本約定在陳家谷設伏,楊業斷后,潘美帶軍隊后撤,等楊業的軍隊撤退到陳家谷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支援,楊業孤軍奮戰,戰死,長子楊延玉戰死。楊門一族,守衛大宋邊疆,忠心耿耿,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京劇、晉劇等戲曲多有表現,傳誦。此次戰役仍然以幽云十六州展開。
03
宋夏戰爭
宋仁宗(清平樂劇中王凱扮演)在位時期,西夏李元昊在1038年稱帝,與大宋發生戰爭,宋夏戰爭發生在今陜西延安、寧夏隆德、寧夏固原地區,宋軍慘敗。后范仲淹(清平樂人物劉鈞扮演),韓琦(小鮮肉楊玏扮演,他爸楊立新,老戲骨,小鮮肉曾出演匆匆那年電視劇男主人公)出馬,實行堅壁清野固守,才穩定戰爭,宋夏之間在1044年,簽訂慶歷和議條約,宋向西夏繳納歲幣7.2萬。
那么我們總結下,大宋王朝為何在遼、西夏過程中慘敗?
一、國家制度機制問題:為了解決武將問題,把武將打入了地獄,地方沒有軍權財權等,等實力最強的中央禁軍到了邊境,戰爭都結束了。
二、失去了戰略要地:幽云十六州。
叁
宋仁宗
01
宋仁宗走向舞臺中心
仁宗是宋真宗的兒子。宋真宗早年當王的時候,看中了美女劉娥。劉娥就是清平樂劇中垂簾親政的太后。
劉娥祖籍山西,后遷至川地,早年父母早亡,成為歌女,后嫁給銀匠龔美,后隨之去汴京開封謀生。
機緣巧合,當時仍為王的宋真宗趙恒很喜歡劉娥,但出身不明,遭到了宋太宗的反對,另外娶妻。而劉娥寄養在下屬家,那個下屬為了避嫌,也不敢再回家,搬去他處。
宋真宗
997年,宋真宗即位后,接劉娥入宮,劉娥在宮中風生水起,一直到1012年,被冊封為皇后。
宋真宗皇后劉娥
原為劉娥的侍女李氏受到了宋真宗的寵幸,誕下了當時唯一的皇子,劉娥就抱過來自己養,這就是后來的宋仁宗趙禎。
宋真宗晚年多病,處理朝廷政務,多依賴皇后劉娥,澶淵之盟的功臣寇準密謀太子監國,以免天下落入劉娥之手。不料,密謀敗露,曹利用告密給了劉娥,劉娥經過一番運作,將寇準一黨流放遠離京師,而一代名臣寇準也客死他鄉—雷州。
——大宋名臣寇準
1022年宋真宗駕崩后,皇后劉娥垂簾親政,獨攬朝綱,將當年參與太子監國,宮廷紛爭等人,流放貶黜。
1033年太后劉娥病逝,劉娥在位期間,始終未還政于宋仁宗,遭到世人的非議。特別是其去世后,遭到朝臣和八大王的流言蜚語的般的誣陷,說劉娥下毒害死了宋仁宗的生母李氏。宋仁宗開棺驗尸,發現李氏以禮厚葬,水銀養護,面色如生。這樣才還了太后劉娥的清白。
世人有言:劉娥有呂后和武則天之才,卻無其之惡。雖生前,穿龍袍祭祀太廟,但始終并未稱帝,對大宋王朝來說,是有功的。民間的貍貓換太子的劇本,是著實委屈了太后劉娥,是一種誹謗,不太符合歷史事實。
從政治的角度講,宋仁宗的生母品階太低,對宋仁宗成為皇帝幫不了什么忙,反而養母劉娥作為皇后,實力雄厚,擁有強大的政治資本,也盡心盡力輔佐其登上皇帝寶座,治理天下。
我想,宋仁宗的心理,對于太后劉娥來說是,有愛有恨,但更多的是感激。對于生母是無限的愧疚,所以清平樂后期劇情,宋仁宗將最疼愛的女兒嫁入生母李氏家族,也是一種彌補。不論如何,宋仁宗君臨天下,擁有了皇帝寶座,成為最有權力的人。
02
群星璀璨
宋仁宗:1010年-1063年,在位時間1022年-1063年,在位42年,在位期間的年號有:天圣、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歷、皇祐、至和、嘉祐。宋仁宗一朝,真的可以用群星璀璨來形容。
當然群星璀璨也是有一定社會基礎的。我們前文累述大宋軍事上的失敗,但上帝關了一扇門后,又開啟了另外一扇門,大宋就是這樣的。大宋王朝的經濟和文化空前繁盛,所以有唐宋變革,宋朝城市革命,商業革命。比如宋朝的市坊界限被打破,夜市繁榮,抑制商業的放松,娛樂的繁榮:勾欄,瓦舍,說書等。
——清明上河圖展現的大宋繁榮
首先是宋初的三先生:胡瑗(993-1059),孫復(992-1057),石介(1005-1045),是宋學的開山鼻祖。
然后是王安石(1021-1086),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安石變法,但由于用人不當,青苗法等在執行中的扭曲等綜合原因,遭到了最終的失敗,劇中的曹皇后是宋神宗一朝,竭力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保守派代表,但王安石變法是大宋王朝最亮的那一道光,只是大宋王朝無福消受。
然后是司馬光(1019-1086),寫下了資治通鑒,但司馬光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保守派大臣,文史造詣很高。
然后是蘇軾(1037-1101,當然蘇門三學士,他弟蘇轍,他爸蘇洵,也成就非凡),蘇軾文化造詣很高,但也可能太剛,不善于處理官員之間的關系,也可能是太有才了,遭到了嫉妒,因為烏臺詩案差點掉了腦袋,劇中的曹皇后在晚年,曾力主保住蘇軾的性命,也是一件善事,要不然我們也讀不到:大江東去,浪淘盡了。
蘇軾應該屬于中間派,他認為王安石和司馬光都不對,改革確實要改,但王安石沒有處理好高層貴族的關系,遭到了排擠,而司馬光的守舊也對大宋王朝是沒什么好處,可能會加速王朝奔潰。
據傳,蘇軾曾與王安石有過好幾天的促膝暢談,我想那是一種相見恨晚的高手對決與惺惺相惜。(我中學的時候多有讀蘇軾,現在想想,我認為蘇軾適合在地方任職,你看杭州西湖的蘇堤,時至今天,風采依舊,不得不說是一個真實現照。蘇軾不適合在中央任職。)
同一類型的我認為還有范仲淹(989-1052),范仲淹在地方任職政績卓越,心中有天下,心中有百姓,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絕對是知識分子的無上理想。但在中央任職后,慶歷新政曇花一現,已然跟王安石一樣,沒有處理好高層權貴的關系,淹沒在政治斗爭的洪流中。但在我心中,還是很喜歡范仲淹的,早年經歷坎坷,父親去世母親改嫁,自己勤學苦讀考取功名,是為宋朝版的屌絲逆襲。
晏殊(991-1055),宋朝大詞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柳永(987-1053),我最喜歡的一首詞出自于他手,其詩云: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不知為何,喜歡至今,我的很多筆名也出自此處。
此外還有歐陽修,韓琦,呂夷簡,富弼,包拯等。
還有宋明理學的大儒,周敦頤(1017-1073),張載(1020-1077),二程(1032-1085,1033-1107)。
還有寫兒科著作的錢乙(1035-1117)。沈括(1032-1096)寫下夢溪筆談,是中國古代少有的科技著作。
03
天下并不太平
宋仁宗一朝,雖然經濟繁盛,文化群星璀璨,但天下并不太平。宋仁宗在位期間,與西夏的戰爭中,遭到慘敗,宋夏達成慶歷和議。此外,廣西儂智高起義(1052年),在中越邊境,幸有軍中大將狄青平叛,但狄青這樣的武將,在大宋并不待見,特別是受到了中央朝臣的詆毀和不屑,結局不太好。歷史上,配合較好的中央朝臣與武將,當屬張居正和戚繼光,雖戚繼光也是武將,有時候也會遭到明槍暗箭,但朝中有張居正保護,武將戚繼光在明朝混的風生水起。
——大宋名將狄青
此外還有王倫起義、張海起義、湖南瑤民起義(都發生在慶歷三年)。王則起義,慶歷七年。這么看來慶歷新政的社會背景還挺豐富的。
農民起義
04
宋仁宗之后的世界
宋仁宗于1063年病逝,無奈三個兒子早夭,其他都是女兒,于是認宗室趙曙為太子,繼位后稱宋英宗,宋英宗在位不到四年,迎來宋神宗,天下進入風起云涌的王安石變法。大宋王朝的走向,其實還不明,等待他們的是靖康之變。
肆
大宋榮耀
言歸正傳,大宋的榮耀何以體現呢?我想,首先是文化的大放異彩。
比如唐宋八大家,宋朝就有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占了八大家的75%。宋朝的知識分子地位很高,不會像后來的王朝,寫錯了年號,寫錯幾個字就被砍頭。所以宋朝的知識分子犯錯一般多是流放,而我們各地現存的文物古跡和典故有很多就與宋代流放官員有關。
比如:海南儋州的東坡書院,要不是東坡流放,怎么會有東坡書院。還有萬寧的東山嶺,與大宋流放官員李綱有關。李綱被朝廷流放到萬安,結果路途遙遠,到達海口的時候,詔令赦免了他的罪,所以還沒到流放地,就停止了流放。李綱當時那心情,真的應了那句東山再起。還有美麗的杭州蘇堤(蘇軾任職蘇州時所建),確實是美不勝收。
還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雖然被京官外放,但那也擋不住滾滾而來的才氣,流傳千年。大宋的榮耀精髓在于文化的大放異彩,我們可以腦補一下場景:宋朝的皇帝跟大臣商議國事的時候,會爭執的面紅耳赤,但無論如何,很少有掉腦袋的文臣。而且大臣商議國事,是站著的,是賜座可以坐的。但后面的有些王朝,就不一樣了,跪著商議國事,在氣勢上知識分子就首先丟了,那因為犯了文字忌諱,都會掉腦袋,何況是龍顏大怒,株連九族。而宋朝文臣犯錯,多外放反省而已。
當然,文化的繁榮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
比如城市革命,清平樂中有一個很經典的場景,宋仁宗年少很喜歡吃一個巷子里大娘做的蜜餞,結果由于受到市坊制度的限制,大娘的店鋪不得不停業。而仁宗去她家里吃到了,因為家中有久病不起的親人,所以要一邊做生意,一遍照顧病人,而家里與市場相去甚遠,所以只好停業,生計受到了威脅。
宋朝打破市坊界限,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釋放了國家的紅利。夜市可以不受限制,官府也放松管理,釋放了國家城市、商業、市場的活力,造就了繁榮,所以清明上河圖之出現,展現了大宋榮耀的經濟社會。當然,中國四大發明,也在兩宋之際,較多外傳,中外交流頻繁。
一個尊重知識分子的王朝
注定不平凡,榮耀當之無愧。
伍
國破山河在
01
大宋國家態勢
大宋王朝國家態勢:東北邊有遼朝,西北部有西夏國,處于遼夏的兩國夾擊之中。遼宋的邊境:主要在于幽云十六州,此地一直懸在宋朝的頭頂上。幽云十六州其實不僅僅是北宋的命門,而且是中原地區的北大門。
從地圖所指,其實就是今天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山區,山區中,分布著各式各樣的險要關隘,戰事頻繁。宋遼膠著的戰事就幽云十六州展開,一直打到北宋滅亡。在宋遼的戰爭中,山西境內,因尚有雁門關等一線險要地區可以防守,問題不大。但河北地區,地勢低平,遼國軍隊可以長驅直入,澶淵之盟就是現實演繹,遼國軍隊勢如破竹,一直打到了河南境內。
按照現今兩地的距離大致150公里左右,難怪宋真宗在取得一定優勢的戰爭態勢下,仍然簽訂繳納歲幣的條約。此外,引發了宋朝朝野遷都的議論,范仲淹曾建議宋仁宗營造洛陽,但未成型。
宋朝在與遼夏之間的戰爭中,有一個天然的劣勢:騎兵。騎兵需要良馬,而中原王朝向來重視農業生產,而養馬需要草場,中原地區天生不足。這一方面,西漢卻有著優勢,保有著河西走廊等地的天然草場,使得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中節節勝利。
02
大宋國家戰略失誤
關于北宋的滅亡,我只服一個人:章惇。
我對此人印象不是很好,因為中學時代讀蘇軾的時候,蘇軾連續被貶就與此人有關,雖然早年兩人有交情,但后來不和,分道揚鑣。
之所以服此人,是因為在宋朝皇帝繼承問題上,大家都讓宋徽宗趙佶繼承皇位,唯獨章惇,目光深邃,識人眼光不錯,認為宋徽宗趙佶輕佻,不能繼承皇位。如果章惇能運作朝中政治勢力,像對待蘇軾那樣的狠,對待趙佶,說不定歷史可以改寫。但歷史不能假設,趙佶還是繼承了皇位,是為宋徽宗。
宋徽宗,完全是一個被皇帝耽誤的文藝青年,書法繪畫等非常精通,其身旁糾集了一大幫的大臣,精通書法繪畫。
北宋的戰略失誤在于:一,聯合金朝滅遼。二,金朝以幽云十六州為誘餌,北宋信以為真,同意結盟。這無異于與虎謀皮,金朝給北宋的是一座座空城般的幽云十六州。(北宋不識:自己和遼國都是金朝的盤中餐)后來金朝滅了遼國后,轉身就滅北宋。金朝進攻路線大致是從山西,河北兩個地區推進,兩軍會合于開封。河北地區一馬平川,金朝軍隊度過黃河,直逼開封。山西地區山地較多,軍事價值很高,金朝軍隊在山西受阻。
此后,金朝軍隊又按照同樣的進攻路線,攻入開封,史稱靖康之變,宋徽宗和宋欽宗等皇室三千多人,淪為階下囚,二帝受盡凌辱,病逝于五國城,讓人唏噓不已。趙佶的第九子趙構,算漏網之魚,如驚弓之鳥,一路狂奔,驚鴻未定(此種經歷,就可以解釋為何要給岳飛下十二道金牌,談金兵色變),一直逃到了臨安(今天的杭州),才安定下來,但由于受到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只好在后來,將皇位傳給了養子宋孝宗,而宋孝宗又是趙匡胤的第七世孫。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南宋并沒有吸取教訓。國家戰略嚴重失策。南宋的戰略失誤在于:一,與蒙古軍隊聯合滅金;二,蒙古軍隊以開封故地為誘餌,北宋信以為真,同意結盟。(南宋不識:自己和金國都是蒙古軍隊的盤中餐)結果金朝滅亡后,南宋軍隊進入洛陽地區,蒙古軍隊以逸待勞,出其不意,偷襲南宋軍隊,宋軍大敗。
此次戰爭為蒙古南下提供了借口,也嚴重削弱了南宋的國防能力。蒙古軍隊滅了金朝后,隨后就開始滅南宋,1279年,崖山之戰,南宋敗后,徹底滅亡
03
國破山河在
蒙古軍隊三次西征,打到了歐洲,滅國很多,橫掃西夏,金朝,但最后滅的是南宋,從這一點看,南宋已然夠血性,是蒙古軍隊的勁敵,不到一百年,蒙古的元朝,被漢族驅逐出塞,蒙古帝國的衰亡,仍然栽在了南宋故地。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從南往北的統一。而明朝初年國都,是南宋故地。
小橋流水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