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晚清的重臣,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便是“香帥”張之洞。
張之洞之所以有香帥的稱號,既不是因為他香,也不是因為長得帥(恰恰相反,張之洞長得又矮又瘦,時人都傳言他是猿猴轉世),而是因為張之洞號“香濤”,又出任封疆大吏,歷任多地總督的緣故。
張之洞作為晚清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在開辦實業,尤其是發展民族工業方面,是作出了很大貢獻的。曾有這樣一句名言,中國民族工業有兩個人不能忘記,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重工業則不能忘記張之洞。
晚清時期的上位者,有權之人往往以權謀私。比如張之洞的老同事李鴻章,大事是辦了很多,但自己也中飽私囊了不少。但張之洞則能出淤泥而不染,盡管長期在地方擔任總督,卻未用公權為自己謀取私利。
《大清畿輔先哲傳》記載,宣統元年(1909年)張之洞去世,“家無一錢,惟圖書數萬卷。”
然而,有一些和張之洞共事過的老領導、老同事,卻不是很喜歡張之洞,甚至還有點看不起他。
比如我們剛剛提到的李鴻章,在他晚年時,曾經拐著彎罵過一次張之洞。《庚子西狩叢談》記載,李鴻章曾言:“從前有許多言官,遇事彈糾,放言高論,盛名鼎鼎;后來放了外任,負到實在事責,從前芒角,立時收斂,一言不敢妄發;迨至升任封疆,則痛恨言官,更甚于人。”
李鴻章說的這個言官,其實就是張之洞。張之洞是翰林出身,后來依附清流黨的李鴻藻,是清流干將“翰林四諫”之一。
當時李鴻藻等人自詡清流,反對的就是搞洋務運動的這股濁流,所以當時李鴻章辦什么事,第一個跳出來諫言的就是張之洞等人。
李鴻章意思是說,張之洞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只會在那書生之見,大放厥詞。后來你張之洞自己當督撫了,知道你們言官有多討厭了嗎?
故事還得說回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因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皇帝被慈禧所軟禁。
對光緒的處置,有兩個方案:第一是直接廢帝,另立一位新君;第二是繼續保持光緒帝位,但只作為一個沒有實權的傀儡。
當時慈禧已經對光緒起了殺心,所以是傾向于第一個方案的,但要實行廢帝方案,必須要得到洋人和地方督撫的支持。
首先,洋人的態度是很明確的,有外國公使直接宣稱,與中國打交道,只認“光緒”二字,不認其他,更不認慈禧太后。那么慈禧便只能仰賴地方督撫,那時候李鴻章還在北京被投閑置散,所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意見,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此時的張之洞,卻非常猶豫。若為公而論,他的確應該一起反對廢帝;但為私而言,慈禧曾對他有恩,張之洞又不想公然得罪慈禧。
張之洞一開始答應和劉坤一聯名上疏,但發出去之后又后悔了,派人把奏折追回來刪掉自己名字再報上去,自己兩邊不得罪。
《國聞備乘》記載,劉坤一得知此事后,不屑地說:“香濤見小事勇,見大事怯,姑留其身以俟后圖。吾老朽,何憚?”
最后劉坤一獨自上奏,言:“君臣之義已定,中外之口難防。坤一所以報國者在此,所以報公者亦在此。”慈禧見無人支持她,只好放棄了廢黜光緒的圖謀。
因此,張之洞雖然辦事得力,名聲也好,但在許多混跡宦海多年的老同事看來,他很多時候為了自己的私心或名節,不敢舍身為公,即便在外面的名聲再好,卻也不是一個可以共謀大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