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位院士泰斗相繼離世,哀悼!
來源:長安街知事
近日,令人扼腕的消息不斷傳來:
7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周堯和逝世,享年92歲;
7月2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科技大學原校長林祥棣逝世,享年84歲;
7月27日,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宋玉泉逝世,享年85歲。
四日之內,三位院士泰斗相繼離世,對我國科學界和教育界而言,無疑是重大損失。
兩度白手起家的鑄造大家
7月30日下午,西北工業大學官網上登出一份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雙聘院士周堯和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8年7月30日5時2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2歲。
說起周堯和的研究領域,普通人可能會覺得陌生,但“天宮一號”“量子衛星”“國產大飛機”,你一定如雷貫耳。這些代表我國航空航天領域一流水平的產品,它們的關鍵部件,都用著一種比強度和比剛度都可超鈦合金的“納米陶瓷鋁合金”。這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材料,凝結著上海交大五代生態材料科研人30年的智慧和汗水,而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這支團隊的帶頭人,正是周堯和。
拼搏、創新,一直是周堯和身上鮮明的個人氣質。1927年,周堯和出生于北京,19歲考上了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1950年順利畢業。1953年,周堯和被公派到前蘇聯莫斯科鋼鐵學院深造,從機械工程轉讀冶金。
起初,換了新專業,俄語又不過關,他就每天學習至少16小時,竟在半年內就自修完冶金專業本科所有課程。等到四年后博士畢業時,他的學位論文因見解獨到,被收入前蘇聯的高等院校教材中。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事業奮斗中,周堯和經歷了兩次“白手起家”。第一次是上世紀50年代,他在西北工業大學領導組建鑄造專業,靠著滿腔熱忱,建起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鑄造實驗室。
年過七旬后,他又在上海交大開始“第二次創業”——實踐“生態材料學”研究。啟動伊始,課題組只有兩個人,經費僅有10萬元,條件十分艱苦。可多年來,秉持“做出中國人真正原創的東西”這個信念,周堯和與他開創的團隊創造了累累的科研成果。
執教六十余載,周堯和先后培養博士50余名,碩士生30余名。他說,要像接力賽一樣,在速度沒慢下來時把棒子交給下一個人。“這,也許是我衰老以前做的一件不糊涂的事。”
輾轉祖國南北的光學泰斗
7月29日凌晨2時15分,有著“光學泰斗”美譽林祥棣院士,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4歲。
林祥棣,1934年生于江蘇南通,1956年畢業于浙江大學,曾任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長等職,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12月至2004年10月任西南科技大學首任校長。
前半生,林祥棣輾轉于祖國南北。抗戰期間,他曾隨全家遷居上海,后又返回南通,1956年從浙大畢業后,被分配到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轉折發生在1972年。當時,他從長春來到四川大邑縣的深山山溝,參與組建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此后,這里成了他后半生的家。
40多年來,林祥棣從事的光學和光電跟蹤測量技術系統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為我國國防建設作出巨大貢獻。1997年11月,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除了極強的科研能力,林祥棣還展現出非凡的管理才能。2000年,他受命出任西南科技大學首任校長,推動西南工學院和綿陽經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合并。在此后4年,他頻繁奔波在成綿二地,終于讓這所綜合性學府落戶西南。
年過八旬后,林祥棣還是放不下學術工作,頻繁以飛機往返與成都北京之間,周周飛、月月飛的工作常態,一直持續到今年年初重病入院才停止。
大器晚成的超塑專家
林祥棣前兩天,吉林大學官網剛剛發布消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金屬材料超塑性專家、教育家,吉林大學教授宋玉泉先生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5周歲。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這位在金屬材料超塑性領域造詣深厚的院士,曾在學術研究起步之初,做過20多年的助教。
1955年,從南開大學物理系畢業的宋玉泉,被分配到前吉林工業大學工作,先后在物理教研室、金相教研室和鍛壓教研室擔任助教,這一干就是24年。1979年,其時已46歲的宋玉泉才開始擔任該校金屬材料系講師,同年即晉升為副教授。
此后,宋玉泉在科研道路上披荊斬棘,連獲突破。1985年,他晉升為金屬塑性加工專業教授,1987年又跨院系擔任吉林工業大學應用物理系教授,并于1988年開始籌建超塑性研究室,最初只有一間房屋,三名工作人員,卻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項目。
1997年,因出色的科研成績,宋玉泉被評為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