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物理評論》上面的一篇文章稱:暗物質的世界,可能存在暗物質生命。為此,天文學界爭議不休,誰來說服不了誰。一波未息,一波又起。
11月14日,科學家皮埃爾西基維根據多顆恒星的運動路徑大膽地提出一個匪夷所思的理論:我們可能會迎來一場巨大暗物質風暴。據英國《每日快報》報道,一場暗物質颶風正沖向地球,它可以幫助科學家揭開這種難以捉摸物質的神秘面紗。
一股由暗物質組成的高速颶風目前正呼嘯著穿過銀河系——它正徑直沖向地球。無形的物質以驚人的速度以310英里/秒(500公里/秒)的速度移動,但不會對我們的星球造成任何損害。科學家們說,粒子風暴可能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對暗物質的最佳觀測。暗物質是一種假想物質,據說占已知宇宙的四分之一以上。
雖然掛上了“颶風”的字眼,但大家無需貪心它撞擊地球時會造成任何損害。 據悉,在整個銀河系中,存在著許多的“恒星流”,那里曾經聚集著恒星、矮星系、或者星團。
世間萬物因為質量而產生引力,引力又影響著宇宙間所有天體的運動速度和方向。科學家們正是通過這些天體的運動狀態來準確地計算出即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暗物質質量。不過有科學家腦洞大開地認為,既看不見也無法感覺的暗物質很有可能比想象中更接近人類。
暗物質到底是什么仍然是個謎,但科學家在1922年首次提出了這個概念,他們認為暗物質占宇宙中所有物質的85%,是宇宙中所有看不見的物質的成因。它的存在將有助于解釋為什么星系會旋轉,為什么它們會粘在一起,而不是恒星向各個方向飛去。
1933年,天體物理學家茲威基(Fritz Zwicky)利用光譜紅移測量了后發座星系團中,各個星系相對于星系團的運動速度,他得出的結論支持卡普坦的“暗物質”假說,但未能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直至1970年,魯賓(Vera Rubin)和福特(Kent Ford)對仙女座大星云中星體旋轉速度的研究,獲得了“暗物質”存在的一個重要證據,學術界對“暗物質”的假說、研究和成果才提起興趣。
在宇宙的遠古時代,它們與銀河系相撞并被撕裂,留下了一圈圍繞銀河系中心軌道運轉的恒星。去年的時候,科學家在研究歐洲宇航局(ESA)蓋亞衛星數據時,發現了一個名叫 S1 的恒星流,直接穿過了我們太陽系的路徑。
當S1流“撞擊太陽系表面”時,它的反向旋轉結構將極大地增加暗物質的數量,這些暗物質看起來與標準暗物質風來自同一片天空。事實上,它應該會圍繞著這股風產生一種“環形”結構,這種結構可以讓定向暗物質探測器在未來很容易探測到。
颶風的最引人注目的跡象是發現了奇異的暗物質粒子,被稱為軸子。此次颶風席卷了大約三萬顆恒星組成的星云在銀河系高速移動,所產生巨大的漣漪,將會在未來沖擊地球。對此,科學家表示,暫時不會對我們的星球造成任何傷害。
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