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4分)
讀圖1,回答1~4題。(2004北京卷)
1. 2002年11月20日9時(北京時間),中國第1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雪龍號”自上海出發,此時長城站所在地的區時為( )
A. 19日19時 B. 20日5時 C. 19日21時 D. 20日21時
2.中山站到南極點的直線距離約為( )
A. 2070千米 B. 2270千米 C. 2570千米 D. 2670千米
3. 與中山站相比,長城站所在地( )
A. 白晝時間長 B. 自轉速度慢 C. 自轉周期長 D. 正午太陽高度大
4. 中山站出現極晝期間,下列河流最有可能處于枯水期的是( )
A. 湄公河 B. 萊茵河 C. 亞馬孫河 D. 贊比西河
讀圖2和圖3,圖2中著名的古代建筑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回答5~7題。(2004北京卷)
5. 大理石( )
A. 由變質作用而形成 B. 按成因屬于巖漿巖
C. 因外力作用而形成 D. 形成于地殼硅鎂層
6. 該建筑位于圖3中的( )
A. ① B.② C.③ D.④
7. 圖3中①、②、③、④四地自然條件相比( )
A. ①、②兩地均為荒漠 B. ②地年降水量最少
C. ③地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 D. ④地比①地氣溫年較差大
8. 12月份,自東向西穿過直布羅陀海峽的航船常遇到( )(2004北京卷)
A. 順風順水 B. 逆風順水 C. 順風逆水 D. 逆風逆水
9. 下列鐵路線兩端的城市1月平均氣溫差別最小的是( )(2004北京卷)
A. 京哈線 B. 焦柳線 C. 浙贛線 D. 青藏線
讀圖4,回答10~11題。
10. 合理的棉紡織工業布局應位于圖中(2004北京卷)
A. ① B.② C.③ D.④
11. 下列幾組省區(市)按①-②-③-④排列的是( )
A. 山東-四川-西藏-江蘇 B. 河北-新疆-青海-廣東
C. 浙江-遼寧-湖北-北京 D. 安徽-重慶-湖南-河南
二、非選擇題
36. (26分)讀圖8,回答:(2004北京卷)
(1)圖示地區地形復雜,地勢。(3分)
(2)PQ線的東南部屬于 (地形區),該地形區的氣溫、降水特征是。(9分)
(3)內力作用在圖示地區的具體表現有哪些?(8分)
(4)PQ線的東南部與西北部相比,人口密度較大的是,造成兩地人口密度不同的自然原因主要是。(6分)
40. (25分)鐵路是工業化的一個縮影,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巨大推動作用。
材料一 1835年德意志僅有鐵路6公里,1875年的德國鐵路已達27960公里。有學者認為,那里稠密的鐵路網“在小邦分治主義偏見的長城上打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2004北京卷)
材料二 1880年劉銘傳奏請修建鐵路,劉錫鴻等眾多官員紛紛反對,理由是修建鐵路“不可行者八,無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鐵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災易召”;火車飛行,“路稍不平,則或激輪而全車皆碎”;仿西洋造火車,借英、法等國金錢,無由歸還,“諸強鄰遂相陵逼,幾至亡國”。清政府認為“鐵路斷不宜開”的觀點不無道理,遂擱置修路倡議。
回答:
(4)針對包蘭鐵路沿線的自然環境問題,分析保障鐵路暢通的主要措施。(8分)
41. (49分)“民以食為天,糧以土為本”。農業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回答:(2004北京卷)
(2)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約為世界人均數的三分之一。近年來中國耕地不斷減少,如2003年耕地凈減少253.74萬公頃。用地理知識分析造成耕地減少的自然和社會經濟原因。(8分)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共140分)
1. C 2. B 3. D 4. A 5. A 6. C 7. C 8.D 9.C 10. A 11. B
二、非選擇題(共160分)
36. 答案要點:
(1)西北高東南低,起伏大。
(2)云貴高原。冬季溫暖、夏季涼爽;年降水量較多,集中在夏季。
(3)地震、地熱、有色金屬礦、變質礦、地質構造等。
(4)東南部。地形(海拔高度)。
40.
(4)①針對沙化、鋪設草方格、植樹種草等。②針對凌汛、炸冰。
41.(2)自然原因:①災毀耕地。
社會經濟原因:②生態退耕。③建設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