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都的淵源 2015年,運城市鹽湖區新建了一所公立小學,名為魏風 小學。此命名令許多人不解,不知何故以此命名。其實,此“魏風”之名大有考究,容我慢慢道來。 歷史上的魏國并不少見。最早的魏國當屬西周時期武王姬發分封姬姓子弟的諸侯國,史稱古魏,封地就在今天的山西芮城。趙魏韓三家分晉的魏國,不用我多述,戰國七雄的威名可以說人盡皆知。三國曹魏的佳話已流傳千載,不然許昌何以稱為漢魏故都?至于由大同遷往洛陽的北魏,就更不用贅言了,大同云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的藝術魅力驚艷世人。 而魏風小學的命名則源自戰國七雄之魏國。三十六計里“圍魏救趙”“隔岸觀火”等典故均與戰國時期的魏國有關。如果我問魏國的都城在哪里,相信會有人回答“大梁”。李白的《俠客行》也說過,“千秋二壯士,恒赫大梁城”。因此大梁便理所當然的成為魏國都城。事實上,魏國不止大梁一座都城,大梁乃是魏國的新都。 那么魏國的舊都在哪里呢? 在今天的安邑街道辦事處附近,有一所名為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的高校。在校門不遠的花叢中,有兩通石碑默默佇立。常被過往的學生忽略。 三月的春花含苞待放,給人以無限生機。我小心翼翼地撥開花枝,走到這兩通被冷落的石碑前。只見一通石碑刻著“安邑古城遺址”六個大字,下面小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落款是“山西省人民政府2004年立”。 另一通石碑便有些飽經風霜了。全身傷痕累累,字跡模糊,若不細細辨認,會誤以為這是一通無字碑。經我細細辨認,原來石碑上刻著“魏豹城”三個大字,下面還有一段小字:“該城系魏文侯所筑,為魏國邑城,后因韓信擒魏豹于此,故稱‘魏豹城’,總面積234257平方米?!甭淇钍牵骸?962年運城縣人委會公布”。1986年又經運城市人民政府重新確認??梢娚钍墚數卣匾?。 今天的安邑街道辦事處,就是歷史上戰國七雄之一魏國邑城。知道了這些,魏風小學校名來歷也就不難理解了。 2 靜默的城墻 經過詢問水利學院的老師,得知魏豹城遺址古城墻在學 校附近的植物園內。我表達謝意后便急忙往植物園奔去。 綠柳如煙春似夢,遙看草色煥新容。我沿著植物園蜿蜒的土路前行,兩邊草木茂盛,春意融融。由于事先在網上搜尋了有關魏豹城遺址的資料,于是按圖索驥,終于曲徑通幽,一段隱于歷史云煙中的古城墻遺址映入眼簾。這段城墻歷經歷史的風雨沖刷,現今已是平庸無奇,再無當年之雄偉。乍一看,這坑坑洼洼、長滿苔蘚的土墻,都不如農家小院的圍墻氣派。誰能想到,幾千年前的它,卻有著萬夫不敵的霸氣,起著保家衛國的作用。 歷史不可改,光陰不可逆。不管是人還是物,都會“廉頗老矣”。相比人死身腐而言,這古城墻雖然歷經風雨侵蝕,但身不存,神還在,向有心的人展示著她曾經的剎那芳華。 我撫摸那殘垣斷壁的土墻,只見夯土層十分均勻整齊。不由感嘆幾千年前的版筑技術,竟如此爐火純青。我難抑心中興奮,欲攀巖城墻,感受那“天地之悠悠”的廣闊壯麗。我剛起步,又止步。因為這段魏國古城墻,是中華民族歷史瑰寶的一部分,我們破壞遺址,那可就是歷史的罪人。 靜默城墻,它承載的可是那段厚重的歷史篇章啊。 3 魏斯的輝煌 微風和煦吹過,樹葉沙沙作響。我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穿越至戰國那個烽火年代。將士的拼殺吶喊不絕于耳,馬革裹尸的畫面夢幻般映在眼前,讓我感受到了那遠久的古戰場的氣息。 此時,一位目光冷峻、高大魁梧的男人從歷史的云煙中走來。他舉手投足間無不散發著領袖風范。他滄桑的面孔,仿佛向我透露出他值得炫耀的輝煌。 他出生于古魏國封地之芮城,乃魏國貴族。早年他雄才大略,先與趙韓二國瓜分晉國,后禮賢下士,任用吳起、無忌、西門豹、樂羊等一批俊才,勵精圖治,率先改革變法,興修水利農業,終成戰國七雄之一。魏豹城,乃是他定都夏朝遺都禹王城時所建的城池。此人便是魏文侯魏斯。 “安邑縣城自后魏始,高四尋,闊半之,圍六里十三步,池深丈余。為四門,東曰迎慶,西曰永寧,南曰南熏,北曰拱極。四門重樓,各有角樓,凡四。戌鋪凡九,南城三?!币陨鲜恰栋惨乜h志》對魏豹城的一段描述。魏豹城在戰國能有如此規模,可以看出魏國國力之強大。 4 魏都的悲歡 魏豹城承載過三代帝王的悲歡離合。魏武侯在此大展宏圖,將魏國百年霸業推向頂峰。他四方征戰,戰果豐碩,稱霸中原。只可惜后期任人唯親、四面樹敵、錯選太子,導致魏國開始衰落。 提到魏惠王,不得不提與魏惠王時代有關的歷史典故。孫臏龐涓幾多交戰、幾多勝負,那古老的魏豹城自有明鑒。直到孫臏殺龐涓于馬陵道,才證明了一句真理:百般算計不如一顆單純的心??峙抡l也沒想到,魏國迫使商鞅棄魏,卻為秦所用,導致后來魏公子卬被商鞅設計俘獲,魏國不得不獻河西之地,這才舍舊都安邑而遷都大梁。魏國遷都大梁后,魏豹城舊都便成了安邑古城。 歷史似乎不甘令魏豹城平庸。在魏國遷都至滅亡后,一名驍勇善戰的少年又一次開創了魏豹城的傳奇。他便是魏國后裔魏豹。在秦末那個封建高壓的年代,他不畏生死,敢于投奔項羽與秦軍交戰,并借兵數千攻占魏國舊城二十余座,被項羽封為西魏王。就這種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的勇氣就該點贊。 秦亡后,魏豹在楚漢爭雄時把希望壓在了西楚霸王身上。于是,他便背叛劉邦,在魏國舊都稱王,這便是魏豹城的由來。并在此處演繹了一段今日還在流傳的故事,只是韓信成為這個故事的主角。 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派韓信帶兵征伐魏豹,韓信的“木罌”軍從當今臨猗的吳王古渡巧渡黃河,直逼魏豹城。韓信在古安邑縣東大約五里的地方安營扎寨,現人們叫它“韓信城”。而歸附楚軍的魏王豹憑著寬達數丈的護城河堅守“魏城”。當時正值八月雨季,韓信望“城”莫及。但這怎能難住神機妙算的韓信?他一面命老弱病殘士兵擔著“無底”水桶佯裝挑水迷惑魏豹,一面則趁著夜色在城東南令精壯士兵挖水溝。魏王豹守著天塹護城河高枕無憂,笑看“多多益善”的韓信還有什么策略。不久,護城河東南的壕溝挖成“韓信溝”,一夜之間,護城河里的水通過“韓信溝”流入鹽池。韓信部隊一鼓作氣,奇襲了“魏豹城”,俘虜了他的妻子、母親。從此,河東五十二城納入漢王的版圖。 雖然魏豹見風使舵,是典型的墻頭草,最終兵敗被殺,但后世對他的評價卻不低。太史公在《魏豹彭越列傳》中,稱魏豹是大智慧的人,若是掌握一些權力,便可施展作為?!爸锹越^人,獨患無身耳。得攝尺寸之柄,其云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 5 水庫的前身 幾經風雨,幾經興衰。如今,安邑城內再難尋覓到魏豹的蹤跡,甚至當地的年輕人竟不知魏豹是何許人也,但魏豹城的配套建筑——護城河,還是留下來了,仍在為小城人們的生活服務。 曾經的魏豹城,是一座水中城。她的四周都是碧波蕩漾、岸柳拂堤的護城河。兒時的我去禹都市場路過安邑水庫時,看見湖中還有劃船的人,心中總感覺深不可測的湖水下面,會隱藏著什么魚龍等神秘東西。現如今看來,當時我的想法的確早慧,它的下面的確隱藏著一段文明的縮影,一個國度的興衰,一段文化的過往。 現今人們站在中條山巔俯瞰安邑這方土地,安邑城鎮因為有兩座湖水,便有了幾分詩情畫意。既有“醉看山色生畫意,照鏡倒影氣詩興”的奇觀,又有“一水圍護飄綠帶,萬星垂照觀玉顏”的妙景。 魏豹城曾經引以為豪、易守難攻的護城河,并未隨著魏豹城的變遷而消逝。在大興水利的20世紀50年代,原來的護城河,被政府改造成了蓄水抗旱的安邑水庫;原來的韓信溝,被改造成了排洪蓄洪的“八一水庫”;原來的魏豹城遺址,則變成了書聲瑯瑯的山西水利學校。 曾經的歷史遺跡被合理利用,愿后人在利用前人留下的資產時,不要忘記傳承歷史文化的責任。 6 “安邑”的變遷 從魏豹城遺址向西而望,便可看見修葺一新的安邑古塔。這座歷經多次大震而不倒的古塔,在安邑人心里的位置可是舉足輕重的。在當地流傳著一句關于古塔的順口溜,“安邑縣,有個塔,離天只有丈七八?!边@塔是安邑百姓的保護神,默默護佑著一方百姓。其實最讓安邑人驕傲的莫過于它的地名。 安邑最早為上古禹王的都城?!兜弁跏兰o》記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只是當時的安邑,其實指的是今天的夏縣。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禹王建都的安邑,在現今的夏縣禹王鄉,今禹王城遺址猶存。從夏桀的荒淫無度、喪權失國起,安邑經歷了1300余年的歲月,至戰國三家分晉始,夏都安邑便成了魏國的地域。之后,此地便有了兩個安邑,一個是夏禹時建都、魏文侯定都的安邑,即夏縣禹王城;一個是魏武侯時所建的魏都安邑,即“魏豹城”,也就是今天鹽湖區的安邑街道辦事處。 一座不起眼的鄉鎮辦,竟演繹著如此之多的歷史變遷,不得不讓人驚訝驚嘆。 7 文化的繼承 時序滾滾流,滄桑難回頭。故國今安在,瓊樓化塵埃 如今,曾經的魏都“魏豹城”的確是不復存在了,但曾經榮耀過魏武侯、守護過魏豹及其城池的古城墻, 雖已殘垣斷壁、洗盡鉛華,卻仍然堅守在原點,閱盡人間滄桑。風雨不動安如山,粉身碎骨全不怕。這也許是最長久的堅守。它堅守的是千年的歷史,守護的是千年文化,關注著現代文明,啟迪著后輩諸生。 對于安邑古城遺址,山西省人民政府和當地政府曾兩次公布、三次立碑,可謂高度重視,保護有加。作為本土歷史文化,我們也應對它的歷史有所認知了解,不然當我們每天走在腳下這片土地時,卻不知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厚重,豈不悲哉?但愿安邑古城遺址在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中不會消失,讓當地民眾心頭感到自豪,心靈得到慰藉,心勁得到提振,心氣得到張揚。 離別前,我張開雙臂,將胸脯緊貼在土城墻上,雖然衣服上沾滿了塵土,卻懷抱了歷史的厚重。
面對流俗保持清醒,面對庸俗堅守個性,面對世俗敢于突破,面對泛濫敢于摒棄,從而高揚精神的旗幟,做一個千萬人中獨特的我
關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