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會有兩個家,一個是包括但不限于爸爸媽媽和“我”等一起生活過的家庭成員組成的,另一個是包括但不限于“我”和妻子/丈夫、孩子組成的。前一個是“我”的原生家庭,后一個是“我”給孩子的原生家庭。
01
隨著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原生家庭對個體人格發展的影響:
自卑,是因為打壓式教育;
焦慮,是因為高要求教育;
怯懦,是因為強勢教育;
不獨立,是因為包攬式教育……
認識到這些后,常常有人會一邊感嘆自己沒有受到完美的家庭教育,一邊勵志給自己孩子最恰當的愛。
然而,有沒有發現,在不知不覺中,你心里默默念著要避開的那個原生家庭的弊端正一步一步滲透到你用心經營的這個小家,這個你給孩子的原生家庭。
02
小時候很少被夸獎,爸爸媽媽總是避開優點,說你還有哪里做得不好,需要努力。有時候為了激勵你,還會搬出別人家的孩子。你覺得現在的不自信都是因為爸媽小時候的這種教育。
而在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后,你還是忍不住跟另一半說某某又升職加薪了,某某把家操持得特別好。有鄰居夸孩子能說會道的時候,你也忍不住謙虛一下“哪呀,我們家這個就是嘴貧,要像你們家那個那么乖就好了。”
我曾接觸過一個家庭,在這個家里的任何一件生活用品都有可能成為打在孩子身上的武器:癢癢撓、衣架、筷子等等,在孩子鬧著不吃飯或者動手打姥姥的時候媽媽就隨手拿起身邊的一件物品打孩子幾下。媽媽舍不得重打,孩子也被打得習慣了,不哭反而會嬉皮笑臉地繼續惹怒媽媽。而姥姥會阻止媽媽,不讓媽媽打孩子。
這個家里存在著這樣一個循環:媽媽打孩子,孩子打姥姥,姥姥罵媽媽。他們之間似乎有一個默契,就是所有溝通都用這樣極端的方式在進行,沒有心平氣和的交流。
后來跟這位媽媽聊天,她說自己從小是被媽媽打大的,那時候家里窮,孩子多,媽媽也沒法管得那么細心,就是棍棒教育能最快速地解決問題。現在自己也有了孩子,也舍不得打,但是孩子不聽話,不打也沒辦法。
其實在這位媽媽心里,打罵才是最有效的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在她心里根深蒂固,除此之外她也想不出更好的教育方式。這就是她的原生家庭教給她的。
03
原生家庭里要求嚴格,從小要求學習各種禮儀、技能,導致孩子長大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認為要給孩子寬松的環境成長,不給孩子壓力。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矯枉過正,過于溺愛和縱容,孩子沒能發展好性格素養和學習習慣。
或者是小時候家里經濟條件不好,沒能學習自己喜歡的鋼琴,有了孩子之后就一定要讓孩子在鋼琴方面有所建樹。
這兩種方式的滲透都很常見,有時候已為人父人母的都沒意識到現在給孩子的教育正受自己得到的家庭教育影響。
04
認識到我們接受過的家庭教育正在影響著我們給孩子的教育,并不是要抱怨我們的原生家庭有哪些糟糕的點。而是要學會和原生家庭和解,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逐漸完善對自我的認知。用健康的人格及平和的心態經營自己的小家、教育自己的孩子。
給孩子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滿足他對歸屬感、安全感的需要。什么叫穩定的家庭環境,說直白了就是有愛的環境。
在早期孩子的行為有大部分都是出于模仿,跟父母做一樣的事能夠增強孩子內心里和父母的聯結。而如果父母雙方互相否定,則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不安全感。
如果媽媽不滿爸爸的懶惰、爸爸不滿媽媽的嘮叨,在言語和行動中都表現出來,孩子則會越來越向懶惰、嘮叨發展。因為父母給孩子強調的是對方的負面信息,孩子最容易模仿的也會是父母的負面信息。
換種做法就不一樣了。父母肯定對方的優點,并向孩子傳達“你像你爸爸一樣勇敢”、“你像你媽媽一樣勤勞”等等正面信息,孩子則會更多關注到父母的優點上,行為中也會更多模仿這樣好的方面。
既要立規矩,也要給自由。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約束,但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只需要把握大方向沒錯就可以了,不必事事都給孩子限制。大方向是要孩子明是非,小細節給孩子自由發揮。
比如說你要求孩子睡前要洗漱,這是大的規矩,那么孩子在執行這件事時是先洗臉還是先刷牙就不重要了。如果你規定孩子一天只能看10分鐘電視,那么是一次性看完還是分著使用這10分鐘就可以教給孩子來選擇。
對著孩子碎碎念,什么事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要求的方法、順序做,會讓孩子在一直被否定中壓抑本性,變得信心不足、脾氣暴躁。
給孩子全面發展的空間,不強加自己的意愿。
關于孩子的興趣發展問題,在你判斷孩子對什么感興趣、在哪方面有天賦之前,要給孩子接觸各項項目的機會。不能看孩子會畫幾筆就說孩子在繪畫上有天賦,在別的方面不行。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首先要給孩子全面的發展機會,運動方面、藝術方面都涉及到。其次要給孩子成功體驗,肯定孩子的表現,能夠激起孩子學習的興趣。在這兩個基礎之上,再判斷孩子究竟愿意往哪個方向發展。
不要把原生家庭作為不改變的借口,要把需要給孩子健康的原生家庭作為動力。一個小家庭的精神面貌怎樣展現把握在你手上,希望你能為孩子建造一個他引以為傲的原生家庭。
喜歡本篇文章,請隨手點贊,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來源《程博士育兒》 轉載請標明出處)
近期熱文(點擊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