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消息,近日一則新聞事件刷屏。醫生楊某勸阻在電梯轎廂里吸煙的馮某,言語爭執之下,馮某猝死。死者家屬承認馮某有心臟病史,但仍然將楊某告上法庭,索賠40萬元。法院一審認定,馮某猝死這個結果是楊某未能預料到的,楊某的行為與馮某死亡之間沒有必然因果關系。但法院仍然根據公平責任原則,判決楊某向馮某家屬承擔1.5萬元的補償。
這個結果,雙方均稱不服。楊某堅稱自己沒有過錯,出于同情愿意掏錢,但“認捐不認賠”。馮某家屬則直接提起了上訴。該案引起極大關注。民眾一個直觀的認識是,做好事還要賠錢,一點都不公平,咋還叫公平責任啊?
筆者認為,一審判決運用“公平責任”法理,判決電梯內勸阻吸煙者承擔補償責任,顯屬不當。
什么是公平責任?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此條規定即為公平責任,它賦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權,但這種裁量權,必須受制于維護某一特殊價值的約束。
舉例來說,李某在幫鄰居王某修理房屋時,從房上滑下摔傷,二人均對摔傷一事無過錯,法院卻令王某承擔一定損失,畢竟李某是在幫王某時受傷的。在這個案件中,法院維護的是“好人有好報”的社會價值。又如,某男與某女談戀愛,雙方自愿發生婚前性行為,后因性格不和,雙方自愿分手。女方后來發現懷孕了,前往醫院墮胎產生費用,要求男方承擔。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判決,盡管雙方對于懷孕均無“過錯”,男方仍應承擔部分費用。否則有違善良風俗。凡此種種,均屬于符合常理常情的價值選擇。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曾有關于“公平責任”的經典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2年第2期刊載了“五月花號”案件:受害人在“五月花號”餐廳就餐時,被鄰桌顧客開啟自帶的酒水炸傷,那位顧客則被當場炸死。事后查明,此事是蓄意謀害行為,送酒給這位顧客的人是兇手。法院認定,允許顧客自帶酒水進入餐廳就餐,既是顧客的需要,也是餐飲行業的習慣,法律、法規以及行業規定對此并不禁止。因此,餐廳與受害人均無過錯。但受害人是在實施有利于五月花公司獲利的就餐行為時,使自己的生存權益受損,故餐廳應當適當承擔補償責任。
這些例子表明,公平責任雖屬法官的自由裁量范圍,但法官裁判仍然必須受到價值判斷的拘束,即法官判令一方承擔補償責任時,必須有特殊的價值考量——也就是,如果不適用公平責任,結果將顯失公平,這種不公平既可能體現為經濟結果上的不公平,也有可能體現為違背善良風俗從而引發不利后果。
公平責任是一個充滿價值判斷的命題,必須因時因地做出最合乎當下時代需求的價值選擇。回到“勸阻吸煙案”,法官適用公平責任,其維護的特殊價值是什么?
根據《鄭州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條例》第十條規定,公民有權制止非法吸煙行為,而在電梯里吸煙,正是該條例明確禁止的非法行為。楊某對馮某違反社會公德及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勸阻,既是他的法定權利,也是其善盡公民義務的良善表現。
或許,法官想平撫老人家屬的悲慟,但卻同時扼殺了民眾維護法律尊嚴、保護公共利益的動機。這在當下,卻是最寶貴最稀缺的社會資源。
小小“善念”,倘若缺乏價值衡量和技術理性,將鑄成社會大惡。或許,一種可行的路徑是,判決醫生不承擔責任,由其他社會救助基金去補償老人家屬。
橋歸橋,路歸路。情與法,可以并行,但絕不可僭越。
(作者為上海市政府法制辦副主任、法學教授。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原標題:法學家評“老人抽煙被勸后猝死”案:讓勸阻者擔責,顯屬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