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字學層面讀帖
古代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諸學稱為“小學”。許慎于《說文解字敘》有言:“《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段玉裁注云:“六書者,文字聲音義理之總匯也。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古人認為,讀書必先識字,掌握文字造字、起源、發展、形體以及其音義演變等,為成人之后學習詩詞歌賦、歷史考古和哲學佛學等夯實基礎。時至今日,對文字學尤其是古文字學的系統研究,尚局限于古代漢語、史學、考古等相當狹窄的學科領域。對書法而言,對漢字演變源流的探尋雖無需作古文字專業學科要求,但習書者應掌握基本文字學基礎常識、對《說文解字》有一定的了解,以確保筆下之字經得起推敲以至于無謬誤。因為,對歷代碑帖而言,漢字在其繁復的嬗變過程中,字形千姿百態并缺乏規范,或異化、或簡化,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龐雜的漢字體系。對中國漢字音、形、義的熟知與正確把握,對于書法研習非常重要。對于習篆者而言,不但需要培養古文字興趣,在探尋漢字源頭上亦需要狠下功夫。不容置疑,《說文解字》是習篆者實在繞不開的必讀之書。鄧石如篆書《白氏草堂記》共計91字,其中有十余字需要從文字學角度單獨記憶。
杉,篆作“檆”,形聲字,從木,煔聲。由于該字與現代簡化字右側字形多有不同,因此書寫時需要注意,不要將其右側寫成“三撇”而成文字之謬。(圖一)書法用字十分考究,筆者認為可將前代古文字結構變化后用于其后朝代書法創作。譬如,大篆文字可按小篆結構變化后用到小篆創作之中,小篆文字可以將其隸書變化用于漢隸創作。反之則不可,不能用后朝代文字變形后替代前朝代文字。有書家用“甲骨文”書寫《千字文》甚至《論語》,許多文字皆由大篆甚至小篆文字進行“甲骨化”而成,筆者認為斷不可取。
圖一 杉
潭,形聲字,從水,覃聲。該字右側“覃”偏旁,其上“鹵”部小篆多為一豎加一短橫,而鄧石如將其寫成小篆“西”字上曲畫,筆者僅見《唐代峿臺銘》中有此寫法。(圖二)
圖二 潭
尌,古文同“豎”,從壴從寸。豎,《說文》曰“豎立也,從臤豆聲。”寫法如右側所示。(圖三)
圖三 豎
灌,從水,雚聲。其“雚”部上方,鄧石如將其概括為一橫,此寫法前無古人。(圖四)
圖四 灌
巖,從山,嚴聲,該字可寫成上下結構,亦可寫成左右結構。其右側“嚴”部中間為“廠”,當注意鄧石如寫成了“廣”。 (圖五)
圖五 巖
異,《說文》中該字下方為一橫,當注意鄧石如將橫與上方中間筆畫連寫成“U”形,該結構來源于大篆之形。(圖六)
圖六 異
草,《說文》曰:“從艸早聲”。而俗以此為“艸木”之“艸”。(圖七)
圖七 草
其,鄧石如將該字寫成大篆字形,它與小篆“其”寫法上部有別。(圖八)
圖八 其
綠,從絲,錄聲。其中“錄”字的上方,鄧石如省去了長弧線。(圖九)
圖九 綠
實,其內部“貫”字上 “毌” 部《說文》為“一橫”。鄧石如為避免絕對對稱,將其中間豎畫加“S”長腳,增加了裝飾性。(圖十)
圖十 實
壹,該字有三種寫法。《說文》“壹”字為從壺,吉聲,表“專一、歸總、統一”之意,“一統天下”小篆用“壹”字。《說文》“一”表數字;“弌”乃“一”之古文。(圖十一)
圖十一 壹
色,《說文》從人從卪。在該字上部加一長弧線裝飾,惟鄧石如有此做法。(圖十二)
圖十二 色
學習篆書碑帖,從文字學層面讀帖,難能可貴。古文字字法問題一直困擾篆書創作,但該問題實在又繞不開。不斷加強學習與積累、培養古文字興趣對于習篆者而言,既是難點也極具魅力。若假以時日,當書者將不再于篆字面前望而生畏,篆書創作亦將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