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任慧媛 編輯:李靖
本期中外管理觀察家:吳翔華(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天誠不動產研究所所長、南京市房地產學會會長)
近期,在萬達集團2018年年會上,王健林提出:萬達正式全面進軍大健康產業。
其實,2017年8月,繼萬達商業、萬達文化、萬達網絡、萬達金融之后,已誕生了另一名萬達新成員——萬達大健康集團。并且王健林當時已亮出了時間表:5年之內,醫療產業將成為萬達新的支柱產業。事實上,至少近三年里,萬達集團已經在醫療大健康領域頻頻加碼。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為止,萬達在醫療領域的相關投入已接近1500億元人民幣。
無獨有偶,從房地產轉型大健康行業的不只有萬達,知名房地產企業諸如恒大、萬科、碧桂園、華潤、保利、遠洋、泰禾、富力等等,都已紛紛公開表示,正在布局大健康產業領域。此前,騰訊、百度、阿里等互聯網企業巨頭,也大舉投入大健康產業。
馬云更是直言,中國下一個首富應該產生在大健康領域。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曾將大健康產業稱為繼IT產業之后的全球“財富第五波”。那么大健康究竟什么來頭?大健康產業為什么要由大批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來投資?房企投資醫療大健康的“醉翁之意”又是什么?擅長商業地產運營的房企,面對壁壘高聳的醫療行業,又如何破冰?對此,本期“中外管理觀察家”專訪了天誠不動產研究所所長、南京市房地產學會會長吳翔華。
1
“大健康”與房企,為何一拍即合?
《中外管理》:顧名思義,大健康產業可以理解為,圍繞滿足各類健康(身體、精神、環境)需求的所有產業總稱,包括醫療產品、保健用品、營養食品、醫療器械、保健器具、休閑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詢等多個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那么,在您看來,為什么房地產企業會扎堆涉足甚至轉型大健康領域呢?
吳翔華:大健康產業包含醫療、衛生、養老、文娛等,內容非常豐富,所以帶動的行業關聯度也非常高。發展大健康產業,從“十三五”規劃時就已經確定下來,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健康領域一定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國家已經把它定位為非常重要的支柱產業。
但是大健康產業有個問題:投資巨大,回報期長,一般的企業做不動,適合經濟實力相對雄厚,又不求賺快錢的企業做。但從長期而言,大健康產業的回報比較豐厚,而且一旦形成增長趨勢,往后的業務增長性會很好。
那么,來看房地產開發企業,毫無疑問,它們占了兩個字:有錢,所以比較適合做大健康產業的投資方。
再一個吸引它們的原因,是大健康產業受到了各種各樣的國家政策支持,也就是處在所謂的政策紅利期,一定程度上享受各種政策的傾斜。當然,這個傾斜是有一定的時效的,一旦過了這個階段也就沒有了。所以,越來越多的房企在大健康領域跑馬圈地。
還有,房地產企業發現,大健康產業不僅符合政策導向,而且還具有做大的想象力,今后大健康業務板塊說不定還能獨立上市,和原有業務不僅不矛盾,還能形成有機的結合,這是很好的一件事。
實際上,房企可以投資的行業有很多,比如:酒店業,但這不是時下國家政策主推的產業,沒有題材。國家目前主推養老和健康產業,隨著中國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發展大健康產業是一個長期的主題。那么,大健康產業當然就是房企的不二選擇了。
《中外管理》:中商產業研究院曾發布一組數據:至2021年,中國醫療服務支出總額預計增至8.8368萬億元。因此大健康產業也成了萬達、恒大、萬科等探索的新領域。那么涉足大健康產業究竟能為房企帶來什么?
吳翔華:首先,能夠使房企的投資結構長短結合。長就是大健康產業,回報慢,但是長期增長性比較好。短就是之前已經在做的房地產開發業務。長短結合有利于化解經營周期內產生的風險。
其次,大健康產業會獲得銀行、金融機構,還有資本市場的支持。因為它屬于政策扶植類產業,成長性比較好,未來想象空間大,又有一定技術含量,可以憑此概念去融資。比如:恒大的養老院,碧桂園的養生谷,都在利用大健康概念融資或者資本擴張。
另外,通過大健康產業可以涉足養老、文娛等泛健康產業,比如養老,本身就與房地產業有非常密切的聯系,文化旅游則可以和旅游地產結合在一起,這樣本身就形成了一個產業鏈,對原先主營業務是一個強有力的支撐,賣房子多了賣點,產生了溢價。
2
“房企涉醫”,背后是一套共贏的產業網絡設計
《中外管理》:有業內人士指出,房企涉醫更多是炒作概念,為了更好地拿地,因為醫療用地與住宅用地價格存在很大差距。萬達青島東方影都項目中,當年醫衛慈善的用地樓板價是150元/平方米,科教用地是219元/平方米,住宅用地卻高達2083元/平米。對此您怎么看?
吳翔華:拿地也是房企涉足大健康產業的一個益處,更是一個目的,但并不是說拿了醫療用地,過段時間就能變成住宅用地,那是不可能的事。它們看重的是給健康產業配套一定比例的商業開發用地,一般叫經營性用地,它可以是住宅也可以是商業,這是它的利潤來源,可以把大健康產業的成本攤掉。剩下來的就是凈賺了,只需慢慢等著。
比如,政府劃地給企業做大健康產業園,一般商業經營性用地配套會占到15%-20%,這些可以建商鋪、住宅小區、辦公樓、酒店式公寓等等。這一塊雖然占比不高,但賺到的利潤足以平衡整個地塊的成本,何樂而不為呢?而地方政府看重的其實是另外80%帶來的稅收和就業人口。
萬達能夠在全國復制了幾百個萬達中心,就是這種方式,但現在那一套走不下去了,所以換了另一條路,就是產業地產,比如大健康產業與原先的商業地產相結合的路。
3
房企轉戰路徑:避開醫院,“周邊”突破
《中外管理》:目前轉型醫療行業,且達到規?;季殖潭鹊牡禺a企業已經有40多家。目前它們的轉型到了一個什么階段?醫療大健康的特殊性或者壁壘有哪些?
吳翔華:目前萬達的進度慢一些,但是恒大到處建養生谷、養生樂園,布局速度還是比較快的。朗詩挺早以前就在做養老、老年公寓,五六年前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現在房企尚處在布局階段,主要是利用這個概念拿地。壁壘是,形成一個有知名度的產品需要很長時間。
現在房企關鍵要考慮的,是選擇大健康產業中對原來業務互補作用效率最高的,回報最快的先做突破。比如,房企建一個醫院去拿地,與建一個健康產業園去拿地相比,當然是產業園拿地來得快,建醫院的核心資源在公立醫院手中,而非房企手中。房企會先選擇能讓自身優勢發揮得最好的做突破,其他的慢慢來。不是沒錢做醫院,也不是不想做醫院,而是會有一個節奏。
4
有吸引力,就有“坑”
《中外管理》:既然是政策紅利期,而且40多家房企轉戰大健康產業,會不會形成一窩蜂和產業泡沫?您對此有何建議?
吳翔華:一窩蜂不可避免,但是好在中國太大了,而且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還有很大空間的可以挖掘,大健康產業還遠沒到過剩的時候。
但是需要防范一些風險,大健康產業里有很多細化的方向,每家企業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方向,要防范掉進“坑”里,要學會控制。比如:避免開發太過前衛的健康產品,超出了原來運營經驗,市場接受不了。
另外,大健康市場可能與原來想象的不太一樣。比如:很多人喜歡選擇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可能只占5%,所以過多的投資在養老機構建設方面就會有問題。還有,一些養生健身產業需要一定的消費水平作支撐,尤其在中小城市投資相關產業,消費水平沒到,市場也起不來。
所以享受制度紅利的同時,也要注意防范風險。大健康產業壁壘不見得有多高,而且地方政府還挺歡迎,但這對于一些企業來講反而風險很大。
(注:如語音與文字不一致的,以文字報道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