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張明
整理:中外管理 莊文靜
責任編輯:辛國奇
2021年3月27-29日,由《中外管理》主辦的第29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在北京舉辦,主題為:2021· 雙循環時代的“核”引擎。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應邀出席并作了主題演講:《全球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走勢》。
張明表示,全球經濟依然沒有走出長期停滯的怪圈,今年全球經濟是中長期的探底和短期反彈的組合。同時,他深度剖析了如下問題:美國經濟走向如何?全球負利率格局進一步加深?全球經濟何時走出“三低兩高”?2021年,全球金融市場的走勢如何?美國經濟復蘇對全球和中國有什么影響?拜登上臺后,可能會帶來哪三點潛在風險?美債的價格會怎么變?大宗商品和比特幣還會繼續飆漲嗎?
以下是張明演講精編: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張明
今年全球經濟:中長期的探底+短期反彈
截至今年3月中旬,全球范圍內已有1.2億人確診了“新冠”,超過260萬人死于“新冠”。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遠超過2003年的非典,可以和一戰后期的西班牙流感相提并論。
從目前來看,疫情和疫苗賽跑中,疫苗占了上風,但有一個不確定性,疫苗的注射是不均勻的,目前中國和發達國家比較快,但是除了中國之外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比較慢。今年,疫情可能在一些國家得到了控制,但是疫情仍然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肆虐,這也會導致經濟表現大不相同。
今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認為,2020年全球經濟會萎縮3.5%,今年全球經濟會有超過5%的反彈。但不要太樂觀,因為2020年經濟增長極其低,如果把這兩年加起來,平均增速也只有1%多一些,還是顯著低于疫情前的水平。
另外,美國無論是在2020年還是今年,都是領跑發達國家的,雖然美國是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但今年美國經濟增速依然可達5.1%,法國和西班牙會差一點。
中國無論是2020年還是今年,都在領跑新興市場,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根據預測是8.1,社科院對今年增長預測也是8.0到8.5之間,但也不要很樂觀,因為2020年增速極低。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當時全球經濟是零增長,是V字型的最底部。而這次疫情所致的危機遠遠超過次貸危機。
2011年到2019年,全球經濟在波動中逐漸下行,導致這個格局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人口老齡化加劇,二是技術進步速度放緩,三是全球化速度放緩。
可見,這次疫情導致很大的沖擊,2020年經濟猛烈下滑,今年顯著反彈,但疫情過后,全球經濟依然沒有走出長期停滯的怪圈,今年全球經濟是中長期的探底和短期反彈的組合。
美國經濟走向如何?
通過比較主要經濟體的走勢,舉例來說,中國和日、法、德、英、美五個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同比增速,是具有可比性的,而中國的平均增速一直高于發達經濟體。
2020年由于疫情,中國經濟率先觸底,2020年一季度到達底部(負6.8%),法國2020年二季度GDP收縮20%,日、德、英的GDP收縮在10%,而美國在疫情前、中、后期依然是發達經濟體中表現最好的國家。
通過美國最新的數據圖可見,疫情之后的美國,其零售、工業、出口都在猛烈的下挫。但現在美國消費的反彈卻非常強勁,其消費增速已經比疫情發生前要高了。相比之下,美國的生產和出口復蘇要慢一點。這是因為,無論是2020年特朗普時代的財政刺激,還是拜登上臺之后的財政刺激,它的重點都是提高中低老百姓的收入,給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發錢。
比如,最新的刺激是,每個成年美國人會獲得1400美元的補貼,中低收入老百姓的儲蓄傾向是很低的,會花錢消費,因此美國財政刺激重點是中低收入人群。而中國“刺激”的是中小企業,2020年無論是財政減稅減費,還是貨幣貼息貸款,目標都是中小微企業,我們是先保就業——這就折射了中美政府應對疫情時思維的差異。
這次疫情對美國就業的影響有多大?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最嚴重時失業率是10%,2020年4月份,其失業率一度飆升到15%,約有兩千萬新增失業人口。到目前為止,美國失業率已下降到6%左右。
在算失業率時,分母不是所有勞動者而是所有已經工作或正積極找工作的勞動者。如果一部分人長期找不著工作,也不再找工作了,那么他就退出了失業率的分母,所以失業率就看似降低了。
盡管美國失業率顯著下降,但勞動參與率仍然較低,勞動參與率的分子是已經工作或者正在積極找工作的人,分母是所有工作人口。
疫情前,美國勞動參與率與是63%,現在只有61%,這兩個點就意味著大概有幾百萬人因疫情影響而永久失去了工作。所以,美國勞動力市場看似好轉了,但改善的幅度并沒有失業率顯現的那么明顯,美國經濟的復蘇也是有些問題的。
全球負利率格局進一步加深?
今年疫情前后,不止美國一家在放水,日本歐洲央行放水速度也非常大,甚至超過了美聯儲。
全球央行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就會深化全球的金融現象,這個現象叫負利率。日本、瑞士已經是負利率了,美聯儲現在是零利率。
2021年,全球范圍內已有1/4的發達國家政府債權是負利率,主要是歐洲和日本的債務。
全球負利率會對哪些金融機構產生影響?影響最大的自然是保險公司。負利率時代,這些長期機構投資者何去何從?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另外,一個問題也與負利率相關,那就是全球發達國家政府高債務。這個債務高點,歷史上只有一個時期可以與現在相提并論,那就是二戰之后。二戰之后各國政府債務明顯下降,那是靠打仗和戰后重建。而現在是和平時期,發達國家政府債務又到了歷史高點,“去杠桿”路徑會是什么樣的?是協調的、有序的、平穩的?還是動蕩的、混亂的?不管怎么樣,政府去杠桿吃虧的是老百姓,從經濟學的原理來講政府去杠桿無非是幾招:加稅、通過印鈔票制造通脹、加稅+印鈔票,有些國家還有政府違約。
可見,全球政府債務接近歷史峰值,全球財富分配失衡接近歷史峰值。
全球經濟何時走出“三低兩高”?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公眾號中外管理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