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克魯格曼是一位經濟學家,在2008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創建了一個叫新國際貿易理論,來研究現代經濟對國際貿易之間的話題。他在一個訪談節目中提到了一個故事,這是大衛李嘉圖在200年前所討論的,大衛李嘉圖也是一位經濟學家。
故事這樣的,有一個地主,有四塊土地,分為較好的土地,一般的土地,很差的土地,最差的土地,這些土地根據品質分別種植不同數量的糧食。那么是什么決定了,每片土地上工作的農民能夠獲得多少糧食?,他的回答是,在最差的土地上糧食產出量。你會問這為什么?因為,假設一個在較好土地上耕種的農民,要的比這個在最差土地上耕種的農民多,那么地主完全可以把它換掉,而雇傭在最差土地上耕種的農民,假設一個土地主想要付給這些農民比這還少的糧食,那么這個地主就會把這最差個土地出租出去。盡管這個故事不是很完美。克魯格曼講述了這個故事的含義,你所得到的等于你為經濟創造的價值,是整體的,而不是你個人的價值,農民所獲得的是在最差土地上糧食的產出量,而不是最好土地上的產出量,這是一個關于收入分配的故事,
收入與分配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但在經濟中,這是很普遍的現象,拋開道德來講就是人們得到的東西與公平無關。他還提出了兩個經濟學思考原理,一是,1張100元的鈔票不會在街上躺很久因為有人會撿起它,換句話來講就是人們容易對獎勵做出反應。第二個就是,每一次銷售都對應一種購買,你不能把經濟想象成一個賣的多買的少的世界。另外在此也記錄下他所講的一句話,經濟不等于錢,錢只是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經濟所研究的是人的行為。
通過相關的媒體查詢,我得知了克魯格曼預言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這是來源網絡上的一些新聞報道,真實性我們不得而知。1994年克魯格曼在《外交雜志》上發表了《亞洲奇跡的神話》一文,認為僅靠增加投入而不進行技術創新和提高效率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即亞洲國家的增速很快就會回落,甚至還可能還會因繁榮時期要素的投入過多帶來反噬。緊接著克魯格曼在《流行的國際主義》一文再次指出亞洲經濟發展模式中難以持續的制度性缺陷,指出“亞洲奇跡”主要依靠的是汗水而非靈感,因而是“建立在浮沙之上,遲早會幻滅”。1997年,預言成真!亞洲爆發了嚴重的貨幣危機,以日本為首的亞洲雁群經濟大幅負增長。
在我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有媒體報道的標題是,1994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與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兩個版本。
Paul R. Krugman
我通過網絡知道了這些人與故事。這里故事的列表,如你所知,我只是一個博客愛好者,并不擅長寫故事。
認識,保羅·克魯格曼
認識,園藝大師,羅恩·芬利
認識,泰德·威廉斯
認識,HUMANS OF NEW YORK.COM
認識,園藝大師,羅恩·芬利
認識,互聯網公司的模式
認識,馬特·德拉吉
G-SHOCK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