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少陰病
第一節(jié)無方證條文
傷寒286: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注】:脈「微」,是復脈,是既細又虛,不是281條的脈「微」細(實際是脈浮細),亡津液了,不可汗。尺脈同時弱澀者,里面也虛而血不足,更不可下。這種情況,如無里證,也已入厥陰,汗下皆不可。這些地方的脈都很重要,辨別也比較難,頗見功力。
「亡陽」,在《傷寒論》中,就是亡津液。
傷寒287: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注】:這條是接283條。王叔和放錯了地方。少陰病到七八天的時候出現自下利,這是傳變到里入太陰了,這是因283條的「尺緊」(主寒主飲)發(fā)揮主導作用轉太陰了。下利后,原來脈緊,驟然間脈微,這時要分別情況。如果手足逆冷,是胃氣已衰的壞現象。若手足反溫,說明胃氣還強,脈緊消失反而是欲解之候。下利煩燥本不是好事,但這時的煩,是正與邪爭的煩,也反而是欲解向好。這種情況在太陰也有(見傷寒278條)。
而后面310條既利又咽喉痛,是283條「寸脈浮緊」發(fā)揮主導作用,少陰向少陽發(fā)展了。310的下利也是熱利而不是虛寒下利。283、287、310這三條本應放一起,王叔和沒有理解清楚,放亂了。
脈在太陽、少陰兩篇是特別重要的。太陽脈必浮。少陰的一般脈是浮細(281條,即微細),而特殊脈一是283條的浮緊但「反汗出」,二是「沉」但「反發(fā)熱」(見92條和301條)。關于第二點,少陰病怎么又有「發(fā)熱」了?豈不是和第七條「無熱惡寒」矛盾?我們在學到301條時再議。
傷寒288: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注】:惡寒而蜷臥,表證尚在。同時有虛寒下利的太陰證。這是少陰病發(fā)展為少陰太陰并病。病在少陰往往很短,大部分都向太陰發(fā)展。這條就是。
少陰病入太陰而利,下利止,有時候好轉,有時候往壞。這條下利止,雖然惡寒而蜷臥,但是手足溫,說明胃氣還存在,還可以治。如果四肢厥冷,胃氣已敗,利止是津液脫盡無可下了,就不是好事了。
但是內經解釋傷寒論的學術觀點正好反過來說。有一本影響了無數中醫(yī)粉的《思考中醫(yī)》的書認為,病在太陰時間很短,太陰也無死證,太陰的后續(xù)發(fā)展就是少陰,病到少陰就危險了。上面那位大師講傷寒論,也是這么說的。那么少陰汗法跑哪里去了呢?當然都當做是太陽的「變證」、「兼證」了,許多奇怪的概念就是這樣「創(chuàng)」出來的。于是許多太陰證也都歸少陰了,并且少陰、太陰都很難分清。三陰也都姓「里」了。傷寒論太陰篇不過區(qū)區(qū)八條,于是以為太陰本來就沒有什么方證。
傷寒289: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注】:這條是接著上條繼續(xù)討論,還是談少陰太陰并病,利止了,惡寒而蜷,上條「手足溫」可治,這條「自煩欲去衣被」是熱象,屬于正邪相持而煩,有陽復現象,為可治之兆。若燥,則是正不勝邪之亂也。
傷寒290: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注】:「脈陽微陰浮」者,指輕取細微,這是少陰脈本來特點,沉取浮,指脈有向外轉化之勢,反而有點力量了,也是陽復之象,「欲愈」的征兆。
傷寒291: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這條屬于歧黃家(內經家)言論。雖然傷寒論有六條這種條文,但是通篇也看不到其它有關的論述,應當是后世添加進去的。
傷寒292: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注】:還是談少陰轉太陰。灸少陰,取太溪穴,系后人經驗,故顯系后世所添,但有參考意義。「反發(fā)熱」,當然指手足不逆冷而溫了,聯系301條「反發(fā)熱」,亦此義也,到301條進一步談這個問題。那么吐利,講了灸法,反而沒講湯液,該用什么藥呢?因為里寒并不重,我們覺得可用百通湯,這是一個表里雙解的組方,后面再討論。
傷寒293: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注】:293條可與許多條文聯系來看,如106、124、125、126、237、金匱消渴小便不利淋病11等,內容太廣,只能大致討論一下。
「一身手足盡熱」,如果按照內經解釋,應當把它還說成是少陰病,不過是「從熱化」了,這種熱也只能是「少陰君火」之熱了。但是,「熱在膀胱」,又與足少陰腎經、腎臟,或手少陰心經、心臟聯不上,弄到太陽腑里去了,解釋起來能不能用「中見太陽之氣」說明,恐怕很費勁。
還是按照《傷寒論》自己的體系理解吧。這條談少陰病轉陽明病,也是傳里。少陰病在表的時間甚短,如果虛寒甚,一般用不了這么多天才傳里。之所以這么久,因虛寒不厲害,一身手足盡熱,知此轉陽明也,為熱盛于里。少陰轉陽明者,乃虛熱相搏,如果擾動下焦血脈,因而便血。說熱在膀胱,當指小便下血。但若熱在下焦,亦有大便出血者。既可能出現106條的桃核承氣湯證,也可能出現小便淋的豬苓湯加減證。當視具體情況,隨證而治。
胡希恕先生對293的評注錄音缺失,但對106評注在。那條也是「熱在膀胱」,他的觀點比較「霸道」,他認為熱在膀胱是古人的看法,其實就是熱在下焦一代。曹穎甫先生認為這條和106條一回事,是桃核承氣證,有自己下血的情況,也有用藥從大便下血的。總之,是熱與血結之證。106條有「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可見這是個里證。
傷寒294: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注】:血不充于四末,陰陽不接則厥,故少陰病厥者必無汗。若強發(fā)其汗,必動其血。血出于口鼻或目,即血竭于上。厥者本需血,出血更使之竭,因名之為下厥上竭,此證溫之礙于血,涼之礙于厥,故為難治,但不等于不可治。少陰病表證亦可發(fā)汗,但四肢厥冷屬真寒證深者就不可發(fā)汗了。可不可汗之辯在細微之間,頗見功力。
傷寒295: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注】:這條也是放錯地方的,應當接在289條后面。少陰轉屬太陰而下利,惡寒身蜷,手足逆冷者,胃氣已敗,故不治。「不治」,「死證」之互詞也。少陰病維持在表的時間甚短,常二三日并于里而發(fā)太陰證,若治不及時,就有死亡的可能,這也是在太陰篇不論死證而放在少陰警示的深意。
傷寒296: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注】:少陰轉太陰病吐利。曰躁煩而不曰煩躁,主精氣欲盡。四逆者,指這時再施逆治,必死。
傷寒297: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注】:少陰入太陰而下利,胃氣復,利止為佳。胃氣不復,無利可下的利止為惡。頭眩時時昏冒者,為津液喪失太過血虛上竭之證,必死。陽氣(津液)盡者死,陰血竭者亦死,此陰陽互根之理,少陰并于太陰當慮此變也。
傷寒298: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注】:四逆,指逆治,致惡寒而身蜷,脈不至,血不足而心臟已衰竭者,虛寒至甚也。因無熱,故不煩。神欲離,故但躁,亂也。未提下利,此少陰轉屬厥陰,病屬不治,必死。
傷寒299: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注】:少陰病六七日,未提下利,傳厥陰之期,若氣促而息高(聲音高)者,為氣脫于上,吸淺呼急,竭盡全力。此大兇侯,主死。
傷寒300: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注】:脈微細,但欲寐,為少陰病本有的脈和證(281)。微細之脈見于沉,知為寒飲在里。始得之病在表,若「反發(fā)熱」,宜服麻黃附子細辛湯。汗出不煩者,暗示原來還有發(fā)熱心煩,也反證有「反發(fā)熱」,因服麻黃附子細辛湯,汗后表解而煩亦去也。但寒飲未除,故自欲吐,太陰為證漸顯,急與附子湯溫中逐飲或可得治。待至五六日,終因胃虛無力收攝而自下利。復煩躁,以至不得寐者,是生機欲息,難得暫安之象,故終不免于死。這條涉及「反發(fā)熱」問題,陰性病何來熱?這在下面301條將詳細論及。
少陰病傳里為太陰病或傳半表里為厥陰病,有可治者,有不可治者。以上數條均為少陰轉屬太陰或厥陰的危證,危險兇殆。陰性病入里時傳變迅速,不可等閑觀之。
傷寒325: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注】:少陰病轉屬太陰下利,脈微澀,就是津血不足,一面下利,一面嘔而汗出,津液同時喪失于上、下、外,有虛脫之象。因為沒有什么可泄的了,所以「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指用四逆湯溫胃。「灸之」,有注家說灸百會,應是灸三里。津液虛衰有兩個不同的歸屬。一個口燥咽干入陽明,應用大承氣急下之以存津(見320、321、322條),入陽明如果無實證只有熱證可用白虎湯加人參清熱救津液。另一個歸屬是胃虛衰,上吐下利而汗出,是虛脫的象征,胃氣存則津液尚可自恢復。這時絕對用不得滋陰。后世常以臟腑虛論事,以陰虛生內熱為由,動輒地黃麥冬,象這種情況去滋陰是要命的事。仲景說要「當溫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