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金匱要略自學(xué)課程錄(98)
第十四章、厥陰病
第二節(jié) 厥陰方證
6、生姜瀉心湯
【組方】:生姜四兩,炙甘草三兩,人參三兩,干姜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65克),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157: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協(xié)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注】:傷寒汗出,表已解。此人應(yīng)該開始就有表癥和里癥,醫(yī)生先解表,但是并沒有完全好,后面還有胃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胃不舒服,心下堵,反胃食物上涌。“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指胃有水飲,胃消化功能差致飲也走腸間而“腹中雷鳴”,容易導(dǎo)致下利。生姜瀉心湯主之。
生姜瀉心湯與半夏瀉心湯接近,是在半夏瀉心湯中加生姜,干姜則減量。此方噯逆較明顯,所以生姜特別加量,如果有干噯食臭用半夏瀉心湯就不行,這是二方主要不同點。
此方容易發(fā)生暈眩,本來治嘔吐下利,吃藥后開始反倒可能吐的更厲害,以及甚至瀉利無度,這不要怕,這是胡老提到的“玄冥反映”,此方去水氣的力量相當(dāng)大,此種冥眩,是發(fā)揮作用而一時出現(xiàn)的狀態(tài)。
本方重點是生姜加量了,生姜在此主要功能是除水飲,類似的還有真武湯,生姜甘草湯,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千金方的鯉魚湯治妊娠腹大,胎間有水氣。皆重用了生姜去水飲,水飲一去,旁證皆除(咳逆嘔吐,吐沫,鼻塞,胃腸不和,下利,水飲致寒證等等)
外臺記載單行生姜運用條文 :
1、《集驗》療天行病上氣咳嗽,多唾粘涎,日夜不定。生姜煎方。
2、救急療卒患心腹脹滿刺痛方。
3、又吐痢不止,轉(zhuǎn)筋入腹欲死方。
【組方】:炙甘草四兩,干姜三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65克),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按:上生姜瀉心湯法,本云理中人參黃芩湯,今詳瀉心以療痞,痞氣因發(fā)陰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瀉心湯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參,今甘草瀉心湯中無者,脫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臺秘要》,治傷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參,知脫落無疑。
傷寒158: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fù)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注】:太陽病下為誤,引起以下癥狀。因為瀉下胃中虛,熱邪內(nèi)陷,水氣經(jīng)過胃腸腹中雷鳴,而為協(xié)熱痢,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頻繁下利使得食物沒來的及消化就瀉下了,谷不化。此谷不化不同于(四逆湯)的根本不消化。水氣又上逆,造成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硬,復(fù)下之,其痞益甚,此熱不是陽明熱結(jié)于里,是胃中虛,不但熱邪入內(nèi),里面的水也逆于上,故使硬滿。甘草瀉心湯主之。
此方是于半夏瀉心湯中增量緩急安中的甘草,主要為了緩急迫,故治半夏瀉心湯證,中氣較虛而急迫者。
凡是胃腸炎類的病,久而不愈,用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此三方使用得當(dāng)都有效,但也有區(qū)別。沒下利只嘔、心下痞硬腹中雷鳴用半夏瀉心湯;偏于下利,有干噯食臭,用生姜瀉心湯;胃虛則用甘草瀉心湯。
傷寒方劑中甘草為炙,胡老用生甘草,更能去熱。另外傷寒方無人參,金匱方有人參,判斷應(yīng)該有人參,因為有虛性的心下痞硬,是人參證。
金匱·百合狐惑陰陽毒病10: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注】:狐惑病(包括白塞氏綜合癥),是前后陰,口腔,眼睛等孔竅粘膜處發(fā)炎,發(fā)熱無常反復(fù)發(fā)作,如神靈附體。其開始,也惡寒發(fā)熱,象是太陽傷寒,但卻不是。形成后,就不發(fā)熱惡寒了。想睡又不能睡實,煩躁,惡聞食臭。蝕瘡若在喉為“惑”,在下陰為“狐”。在發(fā)過程中,常有不同的顏色,乍赤、乍黑、乍白。
蝕于口腔的“惑”,聲音沙啞,用甘草瀉心湯。蝕于下部的“狐”,女性最易得,有炎癥,用苦參湯洗之。苦參有殺菌的作用。如果陰潰,可兼服赤小豆當(dāng)歸散。蝕于肛者,雄黃熏之。胡老指出:口腔潰瘍,用甘草瀉心湯好使,有時候偏熱,口咽較干,加石膏。有時候煩得很,加生地。
8、附子瀉心湯
【組方】: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炮附子一枚(別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
傷寒155: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注】:這條的心下痞,原指前面陽明“三黃瀉心湯”證的心下痞,按之濡,本是個熱痞,但是出現(xiàn)惡寒汗出,這個“惡寒”,不是表證,不再是陽明的蒸蒸發(fā)熱汗出,只惡寒,有“汗漏不止”的情形,是陽虛了。既有心下痞,有邪熱內(nèi)陷,又里虛寒汗出虛衰,寒熱錯雜,屬于陽明太陰合病,但也有人把它歸于厥陰,因為它寒熱錯雜,兩種歸屬都可以。所以用原來三黃瀉心湯解痞,加附子扶正。
關(guān)于附子的作用,一般人說它是回陽、扶陽、治陽虛,還有說治里寒,胡老指出這些說法是片面的。胡老特別強調(diào)附子是一種亢進(jìn)機(jī)能的藥,廣泛用于各種機(jī)能陳衰。比如小便失禁可用,心衰也可用,像這條體表失其收攝脫汗,加附子就能振興體表機(jī)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