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對物質的迷戀,還自己心靈的自由
相信大家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些東西明明幾年都用不到一次,卻依然舍不得扔掉,無用之物占據了房子大部分空間。于是,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通過教人如何處理家中的雜物開始,總結出一套致力于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改變居住環境,改善生活面貌,并最終達到改變自我的,從物質到精神的“斷舍離”機制。
“斷舍離”的概念非常簡單,“斷”斷絕想買回家但實際上并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里的那些泛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在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核心是讓人思考物品和自己的關系,而時間軸永遠是現在。
作者山下英子總結出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一是逃避現實型,這種類型的人一整天生活在忙碌中,幾乎沒有時間呆在家里,沒有辦法整理和收拾。但作者同時指出,其實這種人是本身對家庭有所不滿,不愿意呆在家里,于是找各種各樣的事情,讓自己忙碌起來,越忙碌越沒有時間收拾越不想呆在家里,越不想呆在家里越忙碌越沒有時間收拾,逐漸地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
二是執著過去型,這種類型的人總是喜歡珍藏代表過去時光的大量物品,如相冊、信件、紀念品等舊物,總是懷念過去那些回不去的日子。作者認為,越是舍不得扔掉這些物品,越難以走出過往的時光,這只會讓自己沉溺在過去的死海里。
三是擔憂未來型,這種類型的人,總是為未來沒有某個物品而擔心不已,為了這個擔心和焦慮,他們喜歡囤積大量的日常用品如紙巾、保鮮膜、面巾紙等可以輕而易舉能買到的一些用品。這種人說得好聽點的是有未雨綢繆的思維,但是這種未雨綢繆卻總是派不上用場,因為這些日常用品幾乎是隨手可以買到。他們總為沒有某個東西而發愁,總是不停地為不知何時才會發生的未來事件儲備物資。
踐行“斷舍離”的理念,從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的東西開始,認清自己與物品的關系,認識自己,放棄對物品的執念,從行動帶來心靈的變化,徹底實現從物質的斷舍離到精神斷舍離的轉變。
丟東西只是初級階段,清掃內心才是高級的“斷舍離”。說到底,“斷舍離”是一種人生的哲學,通過對物品“斷舍離”的行為模式,最終實現思維模式的轉變和精神上的“斷舍離”。正如為本書作序的身心靈作家張德芬在序中所說: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舍既有;離,打消“多就是好”的念頭。
斷舍離不單單是一種家居整理、收納術,而是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它是一種健康生活方式,一種獨特的思考法則,甚至是一種心靈修行術。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通過物品來認識、發現、肯定自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改變肉眼看得見的世界,從而改善看不見的精神世界,讓人從外在到內在,都徹底煥然一新。
有人說,窗明幾凈,但不失舒適,這是一個最好的生活環境;而內心自在而不失喜樂,這是一個美好的內在空間。
《斷舍離》
作者: [日]山下英子
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譯者: 賈耀平
出版年: 2019-1-10
ISBN: 9787540489304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首席執行│王慕道 首席記者│樂水
編輯│方化 曹欣宇 王一竹
視覺總監│杜放 視頻監制│李小姣 設計│劉垚 李心彧